劉 鯤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十一五”以來,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在企業總資產、技工貿總收入、實現凈利潤、繳稅總額和出口創匯等重要國民經濟發展評價指標上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持續增長勢頭,成為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民營科技企業是振興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重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實現全面振興必不可少的戰略因素,而民營科技企業的靈魂是自主創新。但是,與經濟發達省份江浙兩省相比,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在創新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們必須知難而進,迎頭趕上。
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2008年資產總額1 282.25億元,而江蘇是6 407.26億元、浙江是6 757.56億元。2008年黑龍江雖然有民營科技企業8 174家,高于江蘇的6 851家和浙江的6 628家,但資產總額卻僅為江蘇的18.45%、浙江的17.50%。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資產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168家,占企業總數的10.9%,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資產總額上億元的企業1 085家,占企業總數的15.85%;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2008年總收入755.52億元,而江蘇是6 741.63億元、浙江是7 105.05億元,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的總收入僅為江蘇省的11.21%、浙江省的10.63%。從企業數量總收入規模分類統計來看,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的規模遠遠落后于江浙兩省。
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雖然數量大,但企業規模小,企業無論從資產總額,還是總收入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江浙兩省。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較江浙兩省整體素質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層次低,缺少對地方自主創新能力有一定牽動力和影響力的大集團和大企業,多數民營科技企業經營管理薄弱,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自主知識產權少,市場競爭力較差。黑龍江省這樣的民營科技企業規模和能力是難以適應科技自主創新要求。
2008年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研究與開發投入總計16.7億元,占技工貿總收入的2.2%,比2004年下降了0.2%。一些企業的研發投入是零,8 174戶企業中研發投入為零的企業有855戶,占全省民營科技企業總數的10.4%。其中,統計上來的29戶“巨星”和“巨星種子”企業中有4戶研發投入為零。而江蘇省2008年民營科技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投入為359.31億元,占全年總收入的4.98%,比2007年增長22.76%。浙江省民營科技企業研究開發經費230.15億元,占全年總收入的3.24%,比2007年增長35.03%。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融資渠道不暢通,企業融資困難,風險資本市場和擔保體系均不健全,企業的其他融資手段也嚴重缺乏,由財政出資分別建立的省和市一級的貸款擔保公司和中心規模都很小,擔保能力有限。融資困難導致民營科技企業資金短缺,直接的結果是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研發投入的不足嚴重影響黑龍江省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限制了企業的持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大多不能像國有企業那樣有大批的國家政策性撥款、貸款優惠,發展資金規模相對較小,這種較低的資金規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區民營科技企業經濟規模和自主創新的發展。而且黑龍江省中占有高比例的重工業和化工業大多數是資金密集型產業,資金和技術綜合要求高,這在客觀上為民營科技企業的進入設置了資金壁壘和技術壁壘,民營科技企業作為新的所有制成分很難在這類資金密集的產業內部獨立地成長起來,進而開展自主創新。
由于過去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深刻影響,我國政府在國有企業的發展中長期起著主導作用,并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傾斜。其他類型的企業在行業準入、資源獲得、市場拓展等方面受到抑制,因為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政策傾斜及或明或暗的保護和照顧破壞了民營科技企業同國有企業之間的平等自由競爭,而平等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使開展自主創新的基石。
產權模糊是我省的民營科技企業的薄弱環節,也是我國整個民營科技企業長期存在的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使得許多民營科技企業在初始創業時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很多民營科技企業是借助于國有和集體企業的名義來發展的,這就遺留下了一個產權不清的問題。黑龍江省的國有經濟在發展中一直占有很多政策上的優勢,所以,民營科技企業的產權模糊現象更為嚴重,阻礙了民營科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江浙兩省的國有經濟比例遠遠低于我省,民營科技企業在發端時的產權就比較清晰,自主創新的動力足。
黑龍江民營科技企業必須從當前的數量增長轉變為規模提升階段。在企業的發展策略中應當整合相關資源,以扶持重點企業為突破口,培育優勢產業,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從與江浙兩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規模的對比研究中發現,江浙兩省的民營科技企業都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集群,江蘇省在17大行業類型中,全年從事制造業的民營科技的企業數、資產、全年總收入依次為4 736家、6.09億元、6.46億元,分別占可統計民營科技企業總數的 91.20%、95.14%、95.77%;也就是說,數量上只有9%不到的民營科技企業從事制造業以外的行業,而占總數91.20%的制造企業創造了95%以上的產值和收入。浙江省民營科技企業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中,其中,高新技術含量較多的醫藥制造、電子與通信設備制造合占60%。黑龍江也應當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制定產業指導政策,引導更多的民營科技企業投身高新技術產業,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競爭優勢和帶頭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融資渠道不暢是制約民營科技企業開展科技自主創新的瓶頸。民營科技企業屬于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的企業,企業面臨著較大的市場與技術的不確定性,所以,在金融市場中民營科技企業屬于具有較高金融風險的企業。因此,傳統的融資渠道往往不能滿足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解決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問題,就必須從民營科技企業自身的特點出發,尋求適合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方式。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風險投資和二板市場的融資是中小型科技企業的重要融資途徑。從黑龍江省的情況來看,應建立以風險投資為主的民營科技企業融資體系,逐漸建立黑龍江省風險投資機制,營造有利于風險資本投資的政策法律環境。
積極推進人才強省戰略,為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廣納人才,不斷提高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其一,要建立引進人才激勵機制。其二,要充分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可以以高校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技術、人才和教育優勢,提高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其三,要學習先進省份的經驗。
企業要從自身情況出發制定創新戰略。制定戰略時要明確企業目標和總體戰略,把握國內外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判斷技術和市場競爭形勢及企業所在的地位,判斷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和相應的支撐條件,提高企業獲得外部融資的能力。
加強新產品開發。為企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斷淘汰落后的產品,根據市場需要開發新的產品。二是引進國外技術專家,催化新技術。三是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力爭持續和強化自己的技術創新優勢,持續創新。
[1]董沛.競爭的壓力:企業自主創新的源泉.工人日報,2006-03-06.
[2]宋西林.圍繞三個主體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中國企業報,200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