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瓊 張軍獻
(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江西南昌330022)
楊昌濟 (1871~1920),字華生,又名懷中,湖南長沙人。楊昌濟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正是維新與守舊、革命與反動兩種勢力激烈搏斗的時代,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相繼發生,強烈地喚醒了中國人民。為了尋求進步思想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33歲的楊昌濟毅然出國留學。他先后到日本、英國和德國學習、考察十余年,系統地了解和掌握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以及盧梭、斯賓塞、赫爾巴特等人的哲學、倫理學和教育原理,并在此基礎上 “斟酌古今,權衡中外”,結合自己的實踐,形成了適應當時的社會潮流,蘊涵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精神的教育思想。楊昌濟的體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有機組成部分,對毛澤東早期的體育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對近代體育教育事業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若能從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并有所借鑒,有助于社會主義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楊昌濟重視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強調人的身心同樣需要鍛煉。他認為,一個人沒有強健的體魄,就會缺乏勇毅的精神和堅忍的意志,對惡劣的環境沒有抵抗力,平時吃不得苦、耐不得勞,學問和事業的成就會大受影響,而國家的獨立、繁榮有賴于建立強大的海、陸軍,軍隊戰斗力的強弱又來源于國民體質的好壞,因此一個國家若不注重體育,人民體質羸弱,國勢必然衰頹。他還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可沒有尚武精神和剛強的民風,唐人有尚武之風,因而國勢強盛,屢挫外族的騷擾;宋人尚文輕武,國力衰微;今日本強蠻崇尚武之精神,而能橫掃東南亞。古今中外歷史證明,“立國不可無野蠻之精神”[1]。因此,他指出 “國家之兵力,國民之生產力,無不關系與體育”,體育對于個人的生存發展和國家民族的興衰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楊昌濟已經意識到了體育的重要性,提出國民要加強體育鍛煉,但這是建立在強種強兵、救亡圖存的思想基礎上,他注重的是體育的社會功能,強調了體育真正的目的是增強體質、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當然他之所以會有這種思想,與他在日本留學之際當時社會上盛行的軍國民體育思潮,以及清末民初中國在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下掀起的 “軍國民教育”熱潮也是有很大關系的。
2.1.1 積極養護
所謂積極養護,是指運動身體各部位,以促進學生的正常發育,使他們具有強健的體魄,靈活、優美的動作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包括體操、游戲、球類活動和手工勞動等。
楊昌濟特別重視積極養護,他認為體操 “既使之強壯,又使之健美,又使之敏捷,三者畢皆,體育之目的可謂已達矣”[1]。即體操能使人的頭、腰、手、足和全身都得到活動的機會,能促進人體各個部分的均衡發展;能促進人體形成良好的身體姿態,避免彎腰駝背,使體型更加健美;還能提高人的力量、柔韌、靈敏等素質,三者加在一起便是體育健身之目的。因此,他主張中、小學都開設體操課,社會上的成人也可堅持體操運動。他甚至還自編過體操項目,有手指伸縮運動、肩胛骨的運動、左右斜向后反身運動、左右斜向后坐運動、足尖畫圈運動、跳躍運動、運目運動等,并且每天都堅持做這些運動。由于接受過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楊昌濟認識到兒童成長的階段性和順序性,強調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來實施教育,所以他主張在小學多組織游戲,中學以上學生則適合于體操運動,還可適當開展軍事體操訓練。但是在開展體操運動時,他指出要集中注意力,不能馬虎對待,以免在運動中受傷。
楊昌濟還主張學校應積極組織各種戶外體育活動,利用自然環境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他認為:“體操與運動,皆宜于戶外新鮮空氣中行之”,彈珠之類項目,雖算是一種運動,若常在室內進行,空氣不新鮮,對青少年并不十分適合[2]。但是他也反對課外活動只是訓練應付比賽的 “選手隊”,反對因開展體育運動而荒廢學業,更反對犧牲少數運動尖子的學業去保持學校在體育方面的某項榮譽。他要求學生參加各種運動,但是不能妨礙學業。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他在實踐中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思想,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應該與其他課程共同協調發展。
2.1.2 消極養護
所謂消極養護,是指保護學生的身體免受損害,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楊昌濟強調教師和家長應加強養護,注意防止發生事故。青少年由于生性活潑,喜歡各種游戲運動,因此遇到意外的可能性也多。例如:運動場上的單杠、雙杠、平衡木是否結實,教室的樓梯是否寬平、扶手是否牢固,這是學校老師必須注意的;刀剪之類的銳器,家長必須謹慎收藏好,以免誤傷;爬樹、攀巖、騎墻等危險游戲也應該嚴加禁止。
同時,楊昌濟主張對學生賞罰分明,強調處罰“務必不以肉體上之苦痛為目的”[2]。他反對奴化教育,反對隨意體罰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他還特別提醒教師和家長,若偶然進行體罰,決不可敲打頭部,以免挫傷大腦,變成愚鈍之人;決不可拍打耳部,恐震破鼓膜,造成耳聾[2]。這些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事情,他都考慮得十分細致入微,充分體現了他對祖國青少年一代的深切關懷。
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歷來重視文化教育尤其是知識的傳授。學校課程負擔過重,有礙學生的健康,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少年兒童,正當成長發育之時,腦力容易感到疲勞,如果要求他們記得過多、坐聽太久,勢必會影響他們的體質;中學以上的學生,功課也不宜過于繁重,否則會使他們的身體虧損而自己毫無感覺。楊昌濟早就認識到這些問題,他給教育總長范源濂寫信,在報紙、雜志上發表文章進行呼吁,在《論教育上之養護》中指出:“學校教育最足以傷兒童之身體者,為鐘點太多,負擔過重”,期望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他認為:“學生成績能力之測定,不以鐘點之多少,而以教材實質之善否、教授方法之合否、注意力集中與否、精力之充足與否為斷。”[1]為了追求優秀的學業成績而加班加點的做法有損學生的身體健康,他提倡減輕學生負擔,反對搞突擊戰、疲勞戰。
楊昌濟不僅反對學校授課鐘點過多,而且也反對給學生布置過多的家庭作業的做法。他認為家庭作業的分量一定要限制,否則會使學生疲于應付、腦力過損,同時擠占了學生的娛樂活動和業余愛好。他說:“教師布置家庭作業,自以為盡心教授,而不知過猶不及,結果事與愿違,效果并不會好。”[2]
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這是楊昌濟教育思想的精髓與靈魂。健全的人格、優良的思想品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他很注重體育活動中學生人格和道德品質等心理健康的教育,并建議學校適當開設勞動手工課程和開展體育游戲活動。他認為手工勞動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生產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精神;而游戲可以消除無事可做帶來的不良行為,與他人共玩時也可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豐富想象力和活動能力,并養成勇敢、果斷、遵守紀律的品德。另外,他還認為活動中的一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比如在棋類活動中,有些學生下錯了就悔棋,對方下錯了就不準悔;在運動場上如果輸球就甩球,發脾氣,表現得急躁、慌張,勝利時就得意忘形,自高自大,藐視對手。這些行為都是人格不夠健全、思想品德不夠優良的表現,教師必須嚴加教育,并監督其予以改正,以促進健全心理的發展。因此,他也強調在體育活動中雙方必須遵守規則、尊重對手,發揚優良的體育道德風尚。
搞好個人與環境衛生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保障,也是預防各種疾病的前提。楊昌濟指出:“吾國人有一極大弊病,即不潔是也。衣服不潔,口齒不潔,體膚不潔,器具、書物不整,隨地唾涕,當道便溺,浴室、廁所尤為不潔……而欲改良習慣,不可不賴教育。故教育者,必養成生徒愛清潔、愛整齊之習慣,斷不許絲毫潦草。”[2]
關于個人衛生,他認為不僅要搞好皮膚衛生,勤于沐浴,還要注意保護視力衛生,他教育學生不要在黃昏時看書,不在光線暗淡處看書,眼睛與書要有適當的距離。
關于環境衛生,他強調學生活動的場所,如教室、操場、廁所等地要干凈整潔。須備痰盂、置紙簍等物,嚴禁吐痰和亂扔紙屑;勤掃地,勤抹桌椅,常開窗保持空氣的流通和新鮮;掃地前要灑水,用濕布抹黑板,以防止空氣污染。他還特別強調了飲食衛生,指出 “不潔之物有害衛生,有法可設不思變計,是為忽視生徒之體育,長此不變,可為寒心。”[2]因此,他主張將學校的 “會食制”改為書院的 “分齋制”,以齋舍為單位,多設小廚房,并且每一小廚房招數人承辦,由學生輪流進行檢查監督。
楊昌濟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 ,人常勞動則身體健康。”[2]適當的勞動是德育訓練的必要內容,也是鍛煉體魄的重要項目。他曾舉例說:“英國有位首相,每天中午伐樹一棵,久而久之便收到了鍛煉身體之效果;長沙東鄉板倉有一位姓陳讀書人,由于身體虛弱,常年受病痛的折磨,后來他每天上山挖樹蔸一個,在勞動中進行鍛煉,不久身體變得強壯了。”所以,他在教育中極力提倡手工勞動,并且在他的影響下,當時有的學校開設了手工課,通過手工勞動鍛煉了學生的身體,也培養了學生的品性。
楊昌濟曾說:“血脈之流通,為身體健康之一要件。欲求血脈流通,除常行動之外,莫勤于沐浴。”[3]據他觀察,當時社會上許多人怠于沐浴,甚至有人冬季數月不浴,考究其原因,大多由于 “畏寒”[2]。因此,他建議將圓形浴盆改為長形浴盆,將小浴盆改為大浴盆,往里面多添加熱水,浸泡全身,則驅除寒氣,那么沐浴習慣自然可以長期堅持。他還叫自己的兒子楊開智和女兒楊開慧實行冷浴,毛澤東、張昆弟等人也都效仿他進行冷浴,楊昌濟曾深有體會地說:“冷水浴后,行深呼吸更好,因浴后則血脈之流通速,而需養素更多也。”[2]
合理充足的營養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條件。在貧富嚴重對立,廣大工人、農民缺衣少食的環境里,楊昌濟發現許多家境貧寒的學生由于食物缺乏,營養嚴重不足,因而身體孱弱、智力低微;相反一旦改善了營養與衛生條件,學生的德、智、體幾方面即有顯著進步。因此,他主張:“小學之兒童,若食物不足,必先于以食物而后使受業,決不令其枵腹從事。”[2]針對當時的狀況,他動員學生自帶飯菜或者由學校提供條件,讓學生寄搭午餐。
起居定時,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積極方法。他認為早睡早起的習慣有利于身體健康,如果晚上睡得很晚而第二天睡到日曬三桿則不利于健康。他曾說:“早起則精神氣爽,為人生第一要事。”[3]
楊昌濟從小就熟讀 “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著作,又攻讀過程頤、朱熹、陸九淵等人的著作,所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一生都潛心于宋明理學之精辟 “精心養心”之法,主張精心養性,提倡靜坐養生。他的弟子蔡和森、張昆弟曾一度效仿靜坐,甚至連蔡和森的母親也成為靜坐法的熱心實行著,但是毛澤東始終不贊成這種辦法,并且在1917年發表的 《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強烈批評過宋明理學的 “靜坐養生”之法。
楊昌濟體育思想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探索過程。他在系統了解和掌握了西方資產階級先進文化后,結合中國實情和自己的實踐,形成了適合當時社會潮流的思想體系。正如他所言,“教育不可不置重體育”,充分肯定了體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積極作用。他還提出向西方學習,積極開展各項體育活動,促進了西方體育項目在中國的傳播和近代學校體育的形成。但是楊昌濟的體育思想產生于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受時代和階級的影響,必然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它主張全民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強健體魄的觀點,是受當時 “軍國民教育”思潮的影響,只認識到了體育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并不是站在發展身體素質和涵養心靈的高度提出的。
作為開國領袖毛澤東的恩師兼岳父,楊昌濟對于青年毛澤東的體育思想理論和實踐的形成起了很大的影響。在思想理論方面,1917年4月毛澤東在 《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著名體育論文 《體育之研究》,字里行間都可以看到楊昌濟體育思想的影子,如文章開宗明義地寫道 “國力羸弱,武風不振,民族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體不堅實,則見兵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遠”,把 “動以營生也”視為 “淺言”,“動以衛國也”作為 “大言”,[4]并疾呼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指出了國民體質衰弱,體育事關民族之興亡。文章還談道 “吾國學制,課程多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猶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況若者乎?”培養的學生是 “僂身俯道,纖纖素手,登山則氣迫,涉水則足痙”的文弱書生,[5]指出學校過于注重智育,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重,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認為 “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在實踐方面,毛澤東一直堅持實行冷浴和體育鍛煉,也是他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期間受到楊昌濟的影響。毛澤東的這些思想和行為都體現著對楊昌濟體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王俊奇.近現代二十家體育思想論稿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64
[2]李沛誠.楊昌濟教育思想簡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84~86
[3]王俊奇.近現代二十家體育思想論稿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71~72
[4]余萬予.試論楊昌濟的體育思想及其對 《體育之研究》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1989,3
[5]李靜波,梁兆航.論毛澤東學校體育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現實意義 [J].中山大學 (社會科學版),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