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特種技能訓練教研室,廣東廣州510500)
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技擊活動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潤下,以技擊攻防動作為主要載體,以提高攻防技擊能力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備,內外合一,融技擊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體的,各種自成體系的拳種及套路總合。這是武術專業對傳統武術的描述,它要求有如下特征:
從時間性上,排除了解放以后為了競技比賽新編的各種套路,包括冠以傳統武術的套路,同時,也排除競技形式的散打比賽等內容。從屬性上,要求自成體系的武術拳種、器械套路,有清晰的歷史傳承、系統的訓練、完整的技術、獨特的風格等[1]。
2006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極拳、少林功夫、武當武術等名列其中[2]。筆者認為,傳統武術的界定應以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標準,本文將只對傳統武術的法律保護闡述觀點。
2.1.1 傳統武術在本質上是屬于知識產權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審美觀念、心態模式、價值取向、人生觀和宇宙觀等在武術中都有集中的反映[3],就是流傳于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武術,也凝結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各民族的智慧和知識。傳統武術是一定區域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其智力勞動成果的體現,應受到知識產權保護,這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加強立法保護,才可以防止傳統武術因被濫用而產生變異,導致完整性和真實性遭到破壞,避免傳統武術失去被認可、被吸收的價值內涵。
2.1.2 保護好傳統武術才能調整好各種關系,利于傳統武術的傳播和文化交流
以立法的形式確定各層次主體地位,明確各自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理順傳統武術的各種互動關系,將更有利于民族傳統武術的完善和提高,也有利于國內文化事業的繁榮和國際文化交流。
2.2.1 傳統武術文化內涵、思想內涵在現代化沖擊下大大削弱
傳統武術這種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正逐步失去它賴以生存的精神文化價值基礎,失去其原有的社會土壤,深層次的問題被流于形式的熱鬧掩蓋,原本沉穩厚重的中國武術已經開始淺薄。
2.2.2 功利化社會背景下,傳統武術后繼乏人
在現代文明的滲透與同化,某些傳統武術出現了斷代,甚至消亡現象。傳統武術就象流浪漢,四處飄蕩,散落在民間,依靠一批癡心的武者苦苦支撐,致使大量的優秀傳統武術拳種已經或正在流失。因為傳統武術的權屬不明,使得傳統武術創作人、傳承人的權利意識不強,在現實生活、現代觀念的驅動下,傳統武術的傳統性所產生守舊意念會令其后繼乏人。
在收集、整理傳統武術的過程中,一些人歪曲、損害原意。隨著商業化與市場化的逐步發展與深入,傳統武術被商業利用的機會愈來愈多,出現了濫用傳統武術的現象。因為傳統武術權利意識淡薄,我國的武術文化資源被外國惡意掠奪,武術文化資源流失加劇。
我國本為鄉土社會,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鄉土社會居民原本所具有的傳統、相對封閉的意識逐漸向現代、相對開放的方向轉變,人際關系準則、生活儀式、生活習慣的模式也更加多元化。也正因為如此,一個經濟上正在迅速成長、國際地位正在迅速提高、文化影響力正蓄勢待發的國家政府,有必要以更全面、更多責任感的態度來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正如上面所述,我國傳統武術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思想和審美情趣,體現著一個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與豐富程度,政府應當給予法律保護。
國家動用公共財政所采取的保護措施必然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對各種傳統武術進行選擇,進行優先性排序。國家只可能保護最重要或者是高度瀕危的傳統武術。因此就必然有一個選擇標準的問題。
既然將傳統武術的保護置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構架中進行,筆者認為,選擇標準就應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作為基礎。也就是說,只有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的傳統武術才能被界定為法律意義上的傳統武術,這種界定通過國務院權威發布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現出來,公布于社會讓公民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應當定期進行選擇,定期更新。
行政立法保護,應明確政府在保護傳統武術上以下五個責任。
3.3.1 幫助各地傳統武術的社區和居民,以更新的技術手段更完整地記錄、整理、發表各種遺產形式。
3.3.2 更多尊重傳統武術地居民對發展道路的選擇,通過對話解決相互依賴的各種問題。在發展中,尤其要關注其文化表達形式的傳承與創新。
3.3.3 現代化進程已經去除了許多前現代文化遺產,那么對于剩余的傳統武術應該予以格外補償。因此要考慮更多恰當的優惠措施。
3.3.4 “整理”和 “傳承”是保護傳統武術的兩種最主要的方式或途徑。行政立法保護規定要對兩者并重,不可偏廢。
3.3.5 傳統武術的保護,既要重視對政府職責的規定,也要發動社會力量保護。政府是國家權力的執行機關,由它組織管理傳統武術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傳統武術內涵豐富,政府人員和財政能力有限,此外,政府不可能了解所有保護對象。因此,在政府之外,必須有各種不同的主體參與。
1997年5月20日國務院頒布實施了 《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拉開了用法律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序幕。有了這樣先例,對傳統武術的保護在立法體例上,可以采用相類似的方法,制定《傳統武術保護條例》,以單行條例的方式對傳統武術進行保護,這是可行的,也是現實的。
武術套路的動作、功能不是隨便編造、附加的,而是由從事武術創作、教育的專家們潛心觀察人類的活動特點、自然界中動、植物的生活、生長習性,采其精華而創作的。武術動作與套路產生時是個人的智力成果,是應當具有專有性的知識產權。
對傳統武術采用知識產權的保護方式,具體保護措施在呂昊 《論中國武術的知識產權保護》一文中論述得較為詳盡,筆者贊成該文所述的措施,概括如下:
4.2.1 給予武術套路以著作權的保護
第一,武術套路是作品;第二,武術套路具有獨創性;第三,武術套路能夠被復制和傳播;第四,武術套路不屬于公有領域;第五,武術套路有特定的權利主體,具有專有性。武術套路著作權的權利主體是創編武術套路的人或單位,也可以是一個流派、一個區域的集體形態;第六,武術套路的著作權保護受到時間性和地域性的限制。
4.2.2 給予養生法以商業秘密保護
可以用于商業的傳統武術訓練和恢復方法以及傳統健身武術中的一些 “養生之法”能受到商業秘密的保護。先進技術、訓練和恢復方法以及健身武術中的一些 “養生之法”是秘密的信息,也具有商業上的價值,并且也為合法的控制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因此受到未公開信息的保護。
4.2.3 商標保護
走商標之路,保護中國武術 “知識產權”,把眼光放到對中國武術這種傳統知識的 “發言權”和“鑒定權”上。
[1]武冬.傳統武術評價、整合和推廣發展戰略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8)
[2]賈鵬飛,許若群.中華傳統武術保護的法律思考 [J].體育文化導刊,2006(11)
[3]程大力.傳統武術: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J].體育文化導刊,2003(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