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順治
(莆田學院體育系,福建莆田351100)
體育強國,是該國體育發展的綜合實力超群,總體水平明顯領先于其他的國家。領域內容包括: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和判別體育強國的兩項基本標準;體育產業、體育科教、體育法制、體育傳播、體育管理和體育交往等構成了體育強國的支撐系統;體育精神、體育威望、國際體育話語權等是體育強國的軟實力表現[1]。就目前我國體育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們正處于積累量的快速發展階段,并朝著體育強國的方向發展,但離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盡管中國體育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發展,盡管中國在奧運會金牌榜上升至北京奧運會的第1位,但是,世界體壇以歐美西方文化一元主宰的歷史格局依然沒有改變,我們體育軟實力不強,體育文化影響力不大,中國在世界體壇缺乏應有的話語權[2]。《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原則是體育與文化、教育均衡發展??梢?,文化之于體育,之于奧林匹克運動,強化中國體育軟實力,為中國體育持久繁榮發展,為中國從世界體育大國向世界體育強國邁進,營造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刻不容緩。
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要從文化復興開始,體育強國的建立同樣需要體育文化的強力支撐,體育文化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發生“質”的飛躍的 “突破口”。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是我國體育發展的靈魂和軟實力,重視我國傳統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提升我國體育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展示,是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它能有效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我們要抓緊這一大好時機,構建以 “公平、公正、積極、樂觀、團結、協作、奮發向上、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為內核,以完備的體育規則、體育制度為中間層,以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體育設施、體育器材、體育服飾為物質載體的體育文化體系,從而形成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特色[3],實施保護與開發并重,增強體育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保持民族特色,與異質文化 “和而不同”、和諧共處[4]。如中國功夫、氣功和太極在國際中幾乎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象征,應給予保護。同時開發各個地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有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烘托、映襯和補充,就像一座大廈有了堅實的地基,體育強國目標的實現也就指日可待了。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是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參與世界體育的過程中,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既不能因保持 “傳統”的原生性而拒絕變化,也不能在強大的話語面前 “失語”而無所作為。要進行體育強國建設,就必須在全面普查基礎上,根據民俗體育文化的特征,整理和挖掘其內涵,創造與現代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環境。因此,靜態的保存和一成不變的維護已經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動態地在開發利用和發展創新中進行保護是主要途徑。實踐證明,我國眾多的民間體育雖然是從遠古走來,但并沒有完全失去功效,有的項目在加以改造后,又煥發出青春活力,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也讓世界人民從中受益和青睞。如賽龍舟、放風箏、賽馬、摔跤、射箭等,我們要利用這些民俗體育文化的特殊優勢,保護、宣傳和傳承它。但是,傳統體育文化風俗中也含有的一些與現代社會準則不符的內容,都應當加以剔除,如苗族椎牛,先將耕牛絕食幾天后再在活動中將其折磨刺殺等等[5]。
特有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是各種民俗體育文化的源泉和土壤,地理環境是民俗體育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
體育活動的產生與生產方式息息相關,有相當一部分民俗體育項目就是直接來源于勞動生產方式,如農耕生產方式下形成的跳竹竿、蕩秋千、斗牛等。同時,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部分民俗體育文化難以為繼,如高腳馬在傳統社會具有雨天作為短距離交通工具的功能,但在現代社會已無此必要。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等社會經濟的改善與變遷是不可逆轉的,這必然會影響到原有民俗體育的生存與發展。
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是民俗體育的精神源泉,它們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外來文化的侵入大大地改變了人們原有的思維方式,進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信仰。步入20世紀以來,隨著近代中國門戶的開放,西方文化不斷大規模地來到中國,落戶華夏大地,民俗體育文化在受到強烈沖擊后備受冷落,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年輕人,他們在各級學校更多的接受西方體育教育 (如:籃球、田徑、足球、體操、瑜珈、跆拳道、街舞、輪滑等)。當前,NBA、世界杯是他們平時談論的主要話題。而對民俗體育文化,人們卻知之甚少,民俗體育文化的情結日益淡化。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的社會生活大都被烙上了商品經濟的烙印,民俗體育變遷中出現功利化傾向。由于在商業開發中的急功近利,人為造成民俗體育淺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撰改、生搬硬套一些當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偽民俗。當前,出現了把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是開發旅游或者是興辦其他文化產業的手段的現象,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是廣大民眾的生活方式,而一旦這種生活方式被當作謀取利潤的商品時,它的性質就改變了。知識產權制度的引入必將帶來商業化的開發,而過度開發將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斷裂,如市場經濟中的商業專利,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有一定矛盾的。還有,許多民間體育藝人成為商家 “生財”之道,而被旅游公司或演藝公司收編的藝人們有了更多展示自己才藝的機會,使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得以延續。民俗體育文化的本質已產生了的變異,民俗體育的祭祀、娛神、自娛功能不斷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識不斷減弱,娛人功能不斷增強,民俗體育原有的粗狂古樸的氣息被現代之風熏染,這對于民俗體育乃至整個民俗文化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首先,當今中國正以高速發展從鄉土中國轉變為城市中國,通訊、交通等傳媒技術的加速發展便利了村落之間的交往和互動,民俗文化的地方性逐步減弱,而轉向周圍或城市,其次,目前大量的青壯年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大規模涌向城市,這就為體育文化在代際間的傳承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使得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面臨滑坡和人才流失的危機。民俗體育大部分都屬于行為民俗,其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老一輩對年輕一代的 “言傳身教”。由于民工潮的高漲,他們的流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業人口原來的結構,同時也破壞了先前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承模式,使民俗體育傳承的某些環節出現了中斷。再次,社會群體義務與責任缺乏。各民族民俗體育文化特色主要靠群眾來沿襲,群眾通過他們的民族信念、民族習俗、社會輿論來促使他們自覺保護本民族民俗體育文化,并承擔著保障本民族民俗體育文化環境建構和維護的功能。而現代化的電視、廣播、網絡等電子傳媒等現代媒體對我國各地民俗體育介紹稀少,偏重于西方體育運動的宣傳,都將使許多優秀的民俗體育文化面臨著傳承的危機。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競賽規則和世界體系的基本原則大多是由西方國家倡導的,現今的世界秩序也是由他們主導的。西方國家在制度文化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世界體壇以歐美西方文化一元主宰的歷史格局依然沒有改變。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和成熟的商業運作手段,大肆推行其文化和價值,導致弱勢文化在與強勢文化交流中逐步被同化,被沖擊,使一些弱勢文化不可避免地衰退和萎縮。西方體育的強勢侵入、擴張和占領,使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導致了中西體育文化在中華民族心靈中的主客體移位。如我國的武術按照 “更快、更高、更強”的思路設計進入奧運會的發展模式,必然會將中華武術的發展帶入西方制度霸權理論的掌控之中,致使中華武術文化失去傳統和真諦,以致出現“競技武術是武術的悲哀”等呼聲。結果造成傳統武術的傳人在逐漸的減少,拳種數量不斷的萎縮,傳統武術的人群也在減少。即使是有參與人數最多的 “世界第一運動”之稱的太極拳,在蓬勃發展的表象下,其習練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體育項目的主流受眾是社會非主流人群,這種興盛中潛藏著危機的困境,無疑不利于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
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體育強國是新中國幾代體育人夢寐以求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們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發展傳統民俗體育是體育強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原生環境狀態對傳統民俗體育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盡力維持和保護傳統節慶、民俗禮儀等傳統民俗體育生存環境的原始面貌,力爭為傳統民俗體育營造一個傳統的氛圍,這樣才能保證傳統民俗體育存在的活力。國民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參與和創造傳統民俗體育活動的主力軍。在不影響生產生活的條件下,政府部門要積極鼓勵他們參與到活動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民俗體育活動有良好的氛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得到真正的持續發展。必須借助各種大眾傳播媒介手段來宣傳、介紹傳統民俗體育活動的文化價值特性,充分利用現代電子音像科學技術,電影、電視、錄像、電腦、網絡等傳播工具的優勢進行宣傳,對大眾的體育生活方式做出科學的引導,使民俗體育在群眾體育中深入人心。因地制宜,大力開展各種民俗體育競賽與健身活動,力爭民俗體育大眾化、社會化、國風化,突出中國體育特色與民族風尚。
我國現有的體育體制,是一種特殊的國家意志化和政治功能化的競技運動發展模式。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政府的核心職能就應該更多轉移和定位于提供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因此,首先要建全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分級職能管理機構體系,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作為具有國家體育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的體育主管部門,應成立專門的職能部門,配合文化部、發改委等部門,制定我國傳統民俗體育文化發展戰略規劃,對全國傳統民俗體育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搶救、保護、開發和構建文化產業實施決策和領導,提供人員、資金和物資的保證。各級主管體育部門應積極主動地與各有關部門加強溝通與合作,并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吸納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以及有關社會團體、個人等各個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職責明確、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切實做到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定傳統民俗體育文化保護的總體規劃,加強傳統民俗體育文化保護的立法工作,各級體育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配合出臺相關條例與辦法,同時,體育部門也可積極協助和參與國家目前正在制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相關立法工作,切實提高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層次與水平。
我國傳統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文化的傳承都是依靠民眾來實現。在開發傳統民俗體育文化中,“以人為本”是宗旨。首先應該是對創造、享有和傳承者的保護;同時也特別依賴創造、享有和傳承這一遺產的群體對這一遺產的切實有效的保護?!边@就要求我們在開發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工作中,能夠有一種善于從民眾出發、設身處地為民眾著想、以人為本的精神,注意傾聽當事者的聲音,協調好文化、經濟、教育等各方面關系,著重扶持、保護繼承人,培養接班人,適當注重經濟效益,引導、鼓勵參與者,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經濟利益,以激發參與者的興趣。。
體育文化全球化是由大量的地方性和區域性文化的交融所組成的,是一個過程,是一種趨勢?!懊褡鍌鹘y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全球化的根基,體育文化的全球化又為民族體育的發展提供適宜的舞臺,全球化的體育文化為生命本質的歸復和人類健康提供了極好的空間”[7]。作為發展中的中國體育文化應當坦然地去面對這個過程,適應這種趨勢。
全球化的真正含義還在于東方體育、西方體育,以及奧林匹克文化的融合。構建新文化,就是要讓東西方文化在全球化的發展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和諧邁進,共同進步。具體做法:第一,把體育軟實力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體育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第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昭示于天下,把一個文明、自信、包容、開放和中國形象傳達給世界,如姚明、劉翔等體育明星的出現為中國爭奪全球文化傳播體系話語權提供了一個契機,深入挖掘他們身上的符號意義,尋找其身上中華文化傳統和現代意識的結合點,讓中國的聲音通過姚、劉等進入全球的主流媒體,從而為中國和平崛起創設良好的國際氛圍。
[1]田雨普.努力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J].體育科學,2009,29(3):3~ 8
[2]袁大任.強化中國體育軟實力可選方案 [J].體育文化導刊,2009 (1):1~ 2
[3]肖煥禹,邵雪梅.體育強國內涵的闡釋 [J].體育科研,2009,30 (4):2~ 5
[4]胡勇則.中西體育文化的差異及深層意蘊下的競技觀 [J].武漢體育學院報,2009,43(7):14~18
[5]王俊奇.“邊緣文化”語境下民俗體育發展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4):448~451
[6]陶思炎.論當代民俗生活的變遷 [J].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28~131
[7]黃詠.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性[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