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林吶 郭瑞琴
非法取得匯票由他人貼現的行為如何定性
文◎劉林吶*郭瑞琴**
2008年4月底,某縣某公司查賬時發現缺失一張票號為GA/01 03515779的100萬元承兌匯票,遂向該縣公安局報案。案發后,該公司出納郭某自稱2008年4月9日上午上班時,在公司三樓拐彎處揀到一張100萬元承兌匯票,并交給張某。張某后用此匯票貼現取得現金967500元且多次使用。后因公安機關偵查,匯票出現瑕疵被退回張某處,張某如數歸還現金。此間,郭某多次向張某催要匯票,張某均拒絕。2008年6月16日16時許,張某將匯票交于古韓派出所。2008年6月23日上午,該公司將匯票領回。
本案中,郭某與專業經手保管承兌匯票工作人員等4人同處一辦公室工作。該工作人員不在班時,同辦公室其余三人均可接收承兌匯票,并于事后交與該工作人員,但無需任何書面手續。涉案100萬元承兌匯票具體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如何丟失等情節均無相關證據予以證明。對于郭某自稱匯票是自己于2008年4月9日在公司三樓拾取這一情節,也僅僅只有郭某個人陳述,無其他證據予以佐證。被害公司直到公司組織查賬時,才發現涉案匯票丟失一事,而且郭某直接參與了本次查賬。郭某獲取匯票后,將匯票交于張某,張某將匯票貼現取得現金,這一情節有證據支持。后因公安機關介入,匯票出現瑕疵被退回張某處,張某將現金返還。后張某將匯票上交到當地派出所并由被害公司領回這一事實亦有證據予以證明。但,郭某將匯票交給張某之始,二人如何商談,雙方則各執一詞。郭某在偵查機關首次供述稱,交給張某匯票是因為自己不敢花。以后幾次供述則多有反復,但均無法說清將匯票交給張某的原因。張某則稱,郭某交給自己匯票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等匯票到期幫忙提取現金。對于郭某多次催要匯票,其拒不交還匯票這一情節,雙方均以認可,但同時證據顯示郭某并沒有將這一事實報告單位或公安機關;而張某則稱不將貼現后的現金或匯票返還郭某是因為懷疑匯票來路不正,怕將現金或匯票交還郭某后,最終無從結果。而對不交還原因雙方亦是各執一詞。
第一種觀點:郭某構成職務侵占罪,張某不構成犯罪。郭某為公司專業的財會人員,熟諳財會知識,與專業保管匯票工作人員同處一室。且當專業保管匯票工作人員休假或不在公司時,同科室的其他人員包括郭某都可以代為收取匯票。對于郭某來說,她具備這種利用工作職責接觸涉案匯票的機會。且從匯票具體丟失時間到公司查賬到案發,郭某長時間持續持有匯票。此過程中對己持有涉案匯票一事,從未對別人提及。郭某的行為符合職務侵占罪的四個構成要件,構成職務侵占罪。
張某對匯票的來源不知情,雖有貼現獲取現金的行為,但最終匯票退回現金返還,并將匯票主動交到當地派出所,且涉案匯票已由被害單位領回,未造成任何實際損失。因此,張某行為不構成犯罪。
第二種觀點:郭某構成侵占罪,張某行為可免予刑事處罰。假定郭某所言為真,其作為專業的財會人員,應當知道在單位揀到匯票的意義。而其在明知的情況下不但不把匯票交給單位主管部門,仍將匯票帶回家中保管,這本身已經摻雜侵占的故意。而且郭某在明知的狀態下一直未將匯票的去向向相關部門匯報,這一情節也足以說明其主觀心態。即使實際情況確實是郭某曾多次催促張某歸還匯票,是張某拒不返還,但郭某在這種情況下仍可以借助司法機關力量將匯票盡早追回,但郭某自始至終沒有。這足以說明郭某主觀上不想歸還匯票的本意,其取得匯票的方式不影響其侵占罪的構成。所以郭某之行為構成普通侵占罪。
張某之行為:其自稱對匯票來源曾有懷疑,但仍有后續的貼現等行為,好在最終是在匯票出現瑕疵被退回后及時上交了公安機關。根據《刑法》第37條之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對于張某可免予刑事處罰。
第三種觀點:認為郭某不構成職務侵占罪或侵占罪,但仍可能涉嫌犯罪,可免予刑事處分;張某構成票據詐騙罪。職務侵占罪是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職工利用職務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公司、企業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認定職務侵占罪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利用職務或者工作的便利。如果行為人沒有主管、管理、經手、經營某一財產的職責,該行為就不應當構成職務犯罪,從而排除職務侵占罪的性質。在本案中,郭某并不是專業經手保管承兌匯票的工作人員,他沒有管理的職責,雖然該工作人員不在班時,郭某可以接收承兌匯票,并于事后交與該工作人員,但是這種接收并非是其常規性工作。因此郭某的行為不具有職務侵占罪的構成要件。
筆者傾向于第三種觀點。
郭某是否構成侵占罪呢?侵占罪的犯罪對象較職務侵占罪更為廣泛,所有具有所有權關系的財產幾乎都可以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侵占罪在行為方式上表現為將數額較大的他人財物占為己有拒不退還或交出的行為,并且拒不退還或交出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條件。可見,行為人在犯罪前已經持有他人財產,這種持有往往是合法的。只有當行為人對合法持有的財產產生非法占有的故意,主觀上確實不想歸還,而且還采取拒不退還,拒絕交出他人財物的才構成侵占罪。如果行為人先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但是后來又主動交出拾得物,情節不是十分嚴重,也可以不以犯罪論處。本案中,郭某口供顯示,2008年4月9日上午上班時,在公司三樓拐彎處揀到一張100萬元承兌匯票,并且交給張某,而沒有及時返還給公司。可以認定,郭某具有非法占有承兌匯票的故意。但是,從2008年4月底公司發現承兌匯票缺失而向公安機關報案到2008年6月16日16時許,張某將匯票交于古韓派出所。在這個期間,郭某多次向張某催要匯票,張某均拒絕。對于這一點,雙方均已認可,張某稱不將貼現后的現金或匯票返還郭某是因為懷疑匯票來路不正,怕將現金或匯票交還郭某后,最終無從結果。可見郭某之所以沒有及時返還匯票是由于張某的干涉,雖然證據顯示郭某并沒有將這一事實報告單位或公安機關,仍然不影響郭某歸還匯票的意思表示和積極采取行動的悔罪表現,而且最終促使張某將匯票交于派出所。因此,郭某不構成侵占罪。
郭某作為專業財會人員在熟知財會制度和業務情形下,不管以何種方式取得匯票,都應當明知承兌匯票的意義。郭某拿到匯票沒有及時歸還,而是給了張某。可見郭某具有某種程度的非法占有的故意,仍不排除涉嫌犯罪的可能。因此,本案證據雖不能證明郭某構成職務侵占罪或侵占罪,但其仍涉嫌犯罪。根據《刑法》第37條之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可以對郭某免予刑事處罰。
對于張某,則構成票據詐騙罪。根據《刑法》第194條第1款的規定,票據詐騙的行為方式包括冒用他人的票據進行詐騙活動。具體而言,是指行為人擅自以合法持票人的名義,支配、使用、轉讓自己不具備支配權利的他人的匯票,進行詐騙的行為。這里所說的“冒用”通常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指行為人以非法手段獲取的票據,如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的票據,或者明知是以上述手段取得的票據,而使用進行詐騙活動;二是指沒有經過合法持票人授權同意,而以合法持票人的名義使用其票據進行詐騙的行為;三是指用他人委托代為保管的或者撿拾他人遺失的票據進行使用,騙取財物的行為。本案中,張某明知郭某是以非法方法獲得該承兌匯票仍然接受并且貼現此匯票,存在明顯的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觀方面張某并不是該匯票的合法持有人,在郭某的多次催要下,張某拒不歸還,而是積極用此匯票貼現取得現金967500元,并且多次使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個人進行票據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特別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事后,因為匯票出現瑕疵并且公安機關開始調查此匯票失竊一案,張某才被迫返還所有現金,把匯票上交給公安機關,此行為僅僅是犯罪后的一種悔罪表現,并不影響前票據詐騙罪的既遂。
*國家檢察官學院[100144]
**山西省襄垣縣人民檢察院[0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