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彬 劉作東
(1.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2;2.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0)
外觀設計作為富于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具體的工業產品的一種設計,具有容易實施、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特點,所以外觀設計對企業的發展乃至國家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外觀設計針對的是產品的外觀,極容易被他人模仿,如果對這些模仿行為置之不理,就會導致許多優秀的外觀設計被他人盜用,就會降低設計者創作的積極性。事實上,即使企業以制造業為主,只是擁有諸如外觀設計這樣的小專利而缺乏核心技術,它們也仍能得到發展。比如日本企業削弱外國一項發明專利的手段就是對該發明進行許多微小的改進,在別人核心技術周圍構筑一圈微小的改進專利,這種策略就使核心技術發明人在日本轉讓其技術的范圍大大縮小。這就體現了小專利的力量,因而,外觀設計專利的作用不可小覷。
當前各國對外觀設計的保護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版權導向體系,以法國為代表,以著作權法為依據對外觀設計進行保護,權利自創作完成之日自動取得,不須注冊。另一種是專利權導向體系,以專利法或外觀設計法為
外觀設計創造性教學的設立目的是鼓勵對產品外觀設計專利教學的創新活動。不可否認,某些外觀設計如果運用得當,會起到區別產品來源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將“個別”當成“一般”,不能將某些商家的成功特例當作整個外觀設計制度的作用。因而,外觀設計制度的立足點應放在鼓勵創新上,這一點在我國專利法中也有明確規定,我國《專利法》中明確規定,其立法宗旨是保護發明創造專利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而外觀設計教學作為專利的—種,無疑也應體現這一立法宗旨。
由于知識產權客體的非物質性,其一旦被創造出來,就可以被人無限復制、利用而且不會消失。一般來說,創造知識產權客體的成本很高,而對該知識產權客體的載體復制,其成本卻相當低。如果允許他人任意利用該客體生產產品,由于市場競爭和價值規律的作用,作為知識產權的載體——產品的價格就會降低,創造知識產權客體的人所得收益也會降低,如果其收益低于其成本或其收益相對于其成本來說,獲益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在教學中就必須突出“代價性”,因為創設專利權必須付出社會成本,因而,授予專利權必須慎重,在沒有必要授予發明創造人以專利權的時候就不應授予其專利權。也就是說,在沒有—專利權存在的情況下,仍然會在與有專利權的情況下大約同一時間有同樣的發明創造出現,國家就不應授予發明創造人以專利權。因為在這一情況下,社會還要支付相應的成本,卻無法得到相對應的利益,專利權作為發明創造的誘因并未發揮作用。因而,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產品外觀設計專利教學更要遵循這樣的理論基礎,因此也應該規定創造性要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外觀設計是指該領域普通設計人員不能輕易完成,至于該設計人能否輕易完成則不在我們的考慮之列。
外觀設計創造性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這是教學的最終指向。在當今全球—體化的趨勢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外觀設計專利教學除了要與世界接軌,也要在國際條約允許的范圍內考慮我國國情,制定符合國情的教學方法。當前市場對企業產品外觀的創新設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水平的外觀設計已不為消費者所認可,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已無作用可發揮。目前我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大幅提高,國民專利保護意識也有相當程度的提高。相應的,我國外觀設計專利制度與教學培養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外觀設計方面,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即盡管其申請量大幅增加,但其設計水平高的外觀設計增長卻不快,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究其原因,除了企業創新意識不高,長期以來習慣于模仿他人之外,我國外觀設計授權教學水平低也是—個重要原因,因為這種制度不利于鼓勵企業提高設計水平。因此,在外觀設計申請量增長的同時,更要注重外觀設計質的提高,而提高外觀設計質的一個途徑就是提高外觀設計的授權教學水平,增加創造性的要求。
在教學案例分析中,無論是直接侵權還是間接侵權都涉及對被控侵權產品與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相同或相似的判斷。判斷被控侵權產品與外觀設計專利產品是否相同,相對比較容易,但對于相近似的判斷,則相當困難。無論是有關產品種類相近似的判斷還是外觀設計相近似的判斷,教學中上都有不同的觀點和做法,對于不同的個案,是否相近似的判斷方法也不同。筆者認為,產品外觀設計專利教學中侵權判定應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外觀設計以產品為載體,不能脫離具體的產品,因而外觀設計只能在一定的產品范圍內受保護。因而對于是否屬于同類產品的判定就成為外觀設計侵權認定的前提。在如何確定受保護的產品范圍上,一種觀點認為應參照國際外觀設計分類表;另一種觀點認為,應參照商標侵權確定判斷類似商品的標準,并考慮專利產品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功能、用途、銷售方式以及消費習慣。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像鉛筆和橡皮之類產品的銷售、生產部門多有類似或相同。它們在商標法上為近似產品,但在外觀設計法上,由于二者用途、功能相差甚遠,則不能認定為近似產品。筆者認為,確定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與侵權產品是否為同類產品,應參照國際外觀設計分類表,同時考慮產品的用途、功能、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等,觀察二者的用途、功能是否有相近似之處。例如立體武臺歷和立體式賀年卡,盡管二者屬于國際外觀設計分類表中的不同小類,但二者的用途、功能有一定的交叉之處,都可以作為禮物送人,都有恭賀新年的作用,因而二者實際上屬于近似產品。為此我們認為,盡管外觀設計保護教學的目的是對權利人的創新進行肯定,最終鼓勵裝飾藝術的發展,但是這種保護應有限度,而不能過度,不然就易損害社會公眾利益。因而在外觀設計侵權判定中仍要注意判斷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與侵權產品是否同類產品。
我國《專利法》明確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產品的外觀設計為準。”而且我國法律也未強制性地要求外觀設計專利權人在申請其外觀設計時聲明其設計要點,在實踐中專利教學上也確立了“整體觀察、綜合判斷”的原則,從表面上看,設計要點的確定似乎是無必要的。但實際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產品的更新設計越來越多地是在原有產品基礎上的設計,完全獨創的設計越來越少,如果將公知的設計也納入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范圍,將會使公眾的利益受到損害,使公眾為產品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在設計專利教學中,對受保護外觀設計設計要點的判斷是十分必要的。我國有關法律就規定,外觀設計專利權人在侵權訴訟中,應當說明其外觀設計要求保護的獨創部位和內容。在判斷外觀設計產品的設計要點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由外觀設計的裝飾性特點決定,應排除由產品的功能而導致的特點,二是由外觀設計的新穎性特點所決定,應排除外觀設計申請當下的公知設計特點。
對外觀設計相近似的判斷是外觀設計專利教學的重點,也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點。我國所確立的“要部觀察、整體觀察、綜合判斷”原則過于籠統,在司法實踐中的操作性不強,而且易偏離設計要點,將某些公知設計或功能性設計納入侵權判斷范圍之中。筆者認為,在教學判斷某一外觀設計是否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時,既要使外觀設計專利權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又要給公眾留有足夠的創作空間。因此,首先要判斷該外觀設計專利的設計要點在整個外觀設計中的地位,也即判斷某一設計要點相對于該外觀設計的其他特征而言是否更顯眼、更重要。然后將被控侵權產品與外觀設計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進行對比,如果最終認定外觀設計專利的某一要點尤為重要,則被控侵權外觀設計只要復制了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主要設計特征,即構成侵權,即使這二者之間在其他方面并不相同。反之,如果被控外觀設計并未復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主要設計特征,則不構成侵權。
一般消費者作為一個特殊消費群體,是指該外觀設計同類產品或者類似產品的購買群體或使用群體。對于一般的消費品,即任何公眾無須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就能直接購買的產品來說,可以以任何普通消費者的眼光作為近似性判斷的主體。而對某些專業性設備而言,其消費者需要特定的知識和認知能力,其購買者不是一般的任意公眾,而應該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購買者或使用者。例如型材產品主要用于建筑業,由于其需要進行二次加工,并且具有相當的技術含量,因而對型材產品“一般消費者”的界定應該是具有一般建材知識、從事建筑行業的銷售人員、建筑家等領域的從業人員。而汽車零部件的“一般消費者”界定應是汽車最終制造商、零部件銷售商或修理人員等。
總而言之,外觀設計的專利教學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教學實踐中的情況也多種多樣,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而且,外觀設計專利的教學方法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以及實踐經驗的豐富而不斷完善。
[1]林曉蕓.美國知識產權法律對于工業品和外觀設計保護范圍的規定[J].知識產權,2003,(6).
[2]林廣海.在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斷中不應引入“美感”判斷標準[J].人民司法,2004,(2).
[3]胡曉紅.外觀設計的著作權保護[J].科技與法律,2002,(3).
[4]程奇.外觀設計與其他知識產權的關系[J].科技與法律,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