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榕深
(惠州市龍門縣永漢中學)
創建農村中學特色,塑造學校管理品牌
◆趙榕深
(惠州市龍門縣永漢中學)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普及高中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農村中學在規模、師資、設備以及教學教研等方面相對來說比較薄弱,面對這樣的形勢,農村中學的發展舉步維堅,其生存之道是我們應該思考的課題。
農村中學 管理 品牌
農村中學的學生文化知識素質、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相對較差且參差不齊,立足農村這樣的實際,從充分體現教育本質的角度,我校提出了“為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材施教,促成每個學生長足發展”等的教學理念,將教育實踐活動真正轉變到以人為本,將教育行為向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轉變,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將知識的傳授與品德的培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成材與成人的結合,體現人文精神。通過教學實踐反思探討,不斷的完善我們的辦學理念,使我們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行為更加接近本校學生的實際。
21世紀我國要實現經濟騰飛,擔當這個歷史重任的教師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挑戰,特別是農村普通高中的教師隊伍建設更讓我們擔憂,師資力量薄弱,整體教師隊伍素質偏低,一所學校要促進內涵發展,就必須優化學校內在元素——教師資源。由此,我校立足于農村中學的現狀,針對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資源。通過轉變行政領導和教師隊伍的教師資源觀,建設一支會教人、會管人、會育人的優秀隊伍,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更新教師資源觀。同時,通過拓展優化方式,開拓優化空間,培養“以人為本”的復合性教師,優化培養教師資源。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學校要求生存,管理模式也要不斷創新。我校通過學習教育法規和教育理論,轉變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和正確的人才觀,加強校本培訓,以“課改”為契機,利用校會、全體教職工會議、黨員生活會等形式組織教師參加教育理論學習,結合現行的現代教育體制、現代教育觀念、現代管理意識和現代管理模式進行審慎、反思和總結我們自己的管理觀念和管理行為中的不足,逐步形成適應教育現代化及其學校管理現代化需求的管理觀念。
同時,建立以情感與制度相結合的雙向管理,制度的建立體現彈性,做到“粗細結合”、“軟硬結合”,注重以人為本的觀念,以創新觀念和效益觀念為指導,從制度的制定到實施無不滲透了人性,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創建一個公平的激勵競爭平臺,激勵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現代教育觀念為指導建立實效性制度。
另外,轉變管理思維,拓展學校管理的空間,充分利用社會、家庭因素,通過“萬師訪萬家”活動,讓家長評價教師,學校與家長保持長效溝通,協調和指導家長對學生的有效教育,形成學校、家庭教育合力,把學校管理觀念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內做到校外,讓學校管理觀念的空間更深入,促進學校管理的長效性。
我校堅持以德育為首的理念,在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和德育制度建設的同時,不斷探索德育管理模式,拓展德育空間,構建符合農村中學的德育管理特色。在德育上,我校創新思維,解放思想,更新德育觀念,樹立“生活的德育”、“生態的德育”、“關懷的德育”和“智慧的德育”的新觀念,突出以人為本,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強調自我管理,通過間接感受德育和直接體驗德育,德育回歸生活,激發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實施實效性德育,教學滲透德育,增強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通過探索和創新德育工作的形式,逐步形成了生活滲透德育,全面促進德育的農村德育管理特色。
教育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學校的生存就在于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升學率,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我校結合實際情況,探索辦學結構特色向教育教學特色的轉變,堅持辦好圖音體班。從人員、制度、物質條件等各個方面加強圖音體班的建設,特別是對美術班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和師生教育教學工作的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美術班高考的通過率。我校近年來將農民畫與高考美術教育融合,別具一格,連年在高考中取得豐收,已經初步打響了美術品牌,創建出自己的特色。
同時,通過夯實常規管理,強化目標管理、課堂管理和學生的學習管理,強化教師教學基本功,改進教學方法,實現師生關系由“自主型”向“民主型”轉變,教師由“權威型”向“服務型”轉變,教師教學由“經驗型”向“探索型”轉變,促進教師教學的人性化管理,突出學校管理觀念中的教學觀念,強化素質教育的實施。
辦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重在人文環境。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既是師生共同發展的平臺,又是我們創建品牌學校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條件。在一所學校里,不同專業、不同經歷的教師各有所長,各有特色,教師之間只有相互學習、配合,傾心合力育才,才能形成有利于互相砥礪,各盡其才的團隊精神和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環境,才能減少內耗,激發出全體教師拼搏向上的巨大熱情和潛能,從而成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我校注重以師為主、以生為主的觀念,形成良好的同事關系、干群關系和師生關系,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傾聽師生意見,做到民主參與決策,改善學校上中下級關系和師生關系,增強集體觀念,相互團結,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支持配合、主動為學校的發展多作貢獻,提高教師的士氣和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使學校成為學習和工作的快樂場所。讓每個教師舒暢地工作,他們的專長得到發揮和發展,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讓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愉快、幸福、成功的體驗。
同時,在校園文化的特色上,進一步加大校園綠化、美化、凈化工作管理的力度,突出人文性,設計好學校的宣傳欄,做好文化宣傳工作,突出農民畫特色和感恩文化,營造“多元互動情感場”,形成同步、共鳴的校園文化,創建一個優良的校園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建設和諧的生態校園文化。
面對市場經濟日益健全,知識經濟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為適應多種體制辦學競爭的需要,我們必須立足于實際,創建自己的特色教育,在特色教育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促進內涵發展,塑造學校管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