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萍
材料之一:《中華讀書報》在對中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中得出一個結論:中學生閱讀想說愛你不容易,課外閱讀在夾縫中求生存。在調查“你喜歡閱讀課外書嗎?”這一問題中,“喜歡”的占到了80%;在“你覺得中學生應該課外閱讀書嗎?”問題中,認為“非常應該”的達到了65%。在調查“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你什么時候閱讀?”的問題中,在課間時間的占8%,在午休時間的占20%。學生們反映,在這些時間里閱讀純粹是為了娛樂和放松。而選擇放學后的卻占65%,雖然選擇的人數多,但多數都是為了躲避學習的障眼法。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你每天抽出多少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的選項中,2小時以上占5%;1-2小時的占43%;0.5-1小時的占39%;0.5小時以下的占13%。
材料之二:據《中學生百科》編輯部對全國50個城市的中學生作的問卷調查統計:不干涉孩子閱讀課外書的家長占8.5%,反對孩子閱讀任何課外書的家長占33.2%,認為課外閱讀本身無礙但學生不宜在學習階段為此分心的家長占61.2%。此種干涉、反對的短視做法也令不少學生無奈地同課外閱讀揮手告別。學生每天課外閱讀半小時以上的僅占39.3%,每天課外閱讀3-5分鐘的竟占46%,基本沒有課外閱讀的有14.7%。14.5%的家長不贊成孩子看課外書,26%的家長明確表示不允許看與學習無關的書。以不影響學習為前提才表揚,看見孩子讀課外書就批評,對于一部分喜歡閱讀的學生,家長、老師還不時出來反對,禁止他們讀“閑書”,這使得他們的讀書熱情不僅未受保護,反而遭到壓抑甚至扼殺。
材料之三:現實世界,網絡半統天下,讀書之風日趨衰微。朱永新老師曾在蘇州大學做過閱讀調查。中文系沒讀過四大名著的學生達60%以上。據上海一項讀書調查顯示:中國學生閱讀量年人均五千字,而美國學生三萬字。五千字中,70%家長為孩子選擇的課外讀物是教輔。朱永新視此為“有功利心的閱讀”。一旦無功利驅動,閱讀自會停止。
由以上的閱讀調查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得出結論:學生的閱讀意識淡化,閱讀趨于娛樂、消遣,社會對閱讀不關心。
第一,明確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閱讀教學首在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本,其意乃在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通篇明曉,養成習慣——與作者心情相契合。
第二,明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比如必修課的閱讀與鑒賞就要明確以下方面: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5.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9.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10.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
11.注重合作學習,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12.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能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
第三,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閱讀與鑒賞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1.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借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2.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3.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活動,改革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