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鳳
人所共知,時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已明顯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輕思想品德的教育了。一篇課文,若是文言文就強調落實字詞句,以夯實文言功底;若是現代文,就多半只是要求識記字詞的音形義,以積累詞句基礎。當然,也有選取幾篇來教讀的,但又多是讀讀課文,做做文后練習。總之,重在智力的考查,沒有多少德育、審美教育的含量。而高考的語用題雖然涉及到做人處事的內容,但又常常是關于晚輩對長者說話要謙虛得體,學生對名家要表現出自謙、給名家以足夠的尊敬等等問題。高考作文,雖涉及到品德考查,但又有多少教師平時真的在意這方面的引導呢?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形式已流于框架化,內容已生澀化,情感已虛假化。
有的教師關于德育教育,或許也還作一點“秀”。如某些示范課、優質課上的表演。而傳統的課堂上,教師根本就連“秀”也懶得作了。練習怎么問就怎么答,考題怎么出就怎么教,結果呢?上完了一篇課文做完了成套的練習,教師疲倦學生厭倦,絲毫不見一點語文的“精彩紛呈,情思飄蕩”,課堂思想枯竭,情味索然,整個教學蒼白干瘦,師生皆是活受累。這就難怪有人感慨,說“誤盡蒼生是語文”,說 “上輩子殺了人,這輩子教語文”!
而本人認為,中學階段,是人生觀是非觀定型的階段,是強化學生良好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對德育這塊精神田地,語文教師不應等閑視之,而應細心播種、盡心耕耘、精心澆灌,以提高學生的“審丑”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靈魂高度,無愧于教師這個神圣職責。
時下的學生,除了作文的矯情虛假,有沒有品德的滑坡問題呢?滑坡又有多嚴重呢?先看這兩個事實。
多年前,網絡曝光了一宗學生侮辱教師的事件——北京海淀區某藝術職業學校,學生上課期間挑釁、辱罵年老地理老師的視頻。從那段近5分鐘的視頻上可見,一個戴耳釘的男生是如何把拳頭揮向他的老師的,是如何囂張地辱罵他的老師的。他們不但用各種手段挑釁、侮辱老師以此取樂,還公然上傳視頻以挑戰社會譴責。其惡性言行,曾引起網友的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現出不解、驚訝和憤怒。北京的學校,出現這樣悖逆道德準則的事件,行為之丑惡至此,不能不令人深思。對學生進行為人善良的引導、寬仁悲憫的教育很重要,做人分不清何為善惡何為丑美,遇不滿之事動輒重拳相向、瞪眼辱罵,重者刀棍相加、暴力至上,流氓習氣橫行,這就是丑陋了。
再看一個事例。汶川地震后,重慶潮陽中學的三名學生,上傳了一段自拍取樂的3分鐘視頻,表達他們驚聞地震發生后的興奮,并“希望天天地震”,語出驚人。這段視頻也曾激怒了千萬網民,但后來竟然有人替學生辯護,說他們因為年幼無知,才覺得好玩,才出此語,并非十惡不赦。然而,我覺得,地震是大面積地毀滅生命、摧毀文明的嚴重災害,其殘酷的程度,一個中學生絕對有足夠的常識。他們之所以表現得像過節日似的興奮和盼望,實在是頭腦里沒有一點關心他人生命的意識,沒有一點公德基礎,不知道這樣的言行是丑陋的,是品德缺失后的靈魂丑陋的外在表現。
中學生的品德教育迫在眉睫,然而,德育教育的資本在哪里?教育的礦石在何處?
課外閱讀就是一座流動的富礦。讓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多讀雜志報紙等,讓學生適當看電視甚至上網,他們自然知道羅映珍是誰謝延信是誰,也知道范跑跑是誰吳加芳是誰,更知道某些封疆大吏是如何貪污受賄、欺上瞞下、爾虞我詐的。渠道多了,就相當于一個人既接受著陽光的照耀,又見識了社會的陰影,自然而然,精神食糧就豐富了,不但枯瘦的作文因為有了充足的素材而變得豐腴起來,餓瘦的心靈也因為得到審美和“審丑”的鍛煉而強壯起來。所以,學生的“強壯”,關鍵還在于老師,在于你有沒有現代教育理念,有沒有現代信息理念,重不重視現代化渠道,想不想引導學生去開挖那活生生的富礦,有沒有超出平庸試卷之上的高遠目光了。如果在德育上毫無作為,是絕對有愧于現代人師這一稱號的,是絕對落伍于現代高考的步伐的。
語文課本絕對是座黃金富礦。課本里面有蘊藏豐富的“德育黃金”。有言道:“吹盡黃沙始見金。”但對于課本內這特殊的“黃金”,掏挖其實不用如此費力的,只要老師心眼活腦筋靈、有現代意識,這“黃金”便俯拾可得。德育也就是品德的美育,是靈魂的美育,而要提高審美水平,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先提高審丑水平。我認為,就這一點上,回歸課本,實在是大有可為的。只要為師的不只盯住試卷考題,不對課本的資源視而不見或棄如草芥,美育的黃金富礦就擺在我們眼前。
正面教育的課文材料,都不難啟發學生去領會。這里且舉另一類的課文。
《柳毅傳》,錢塘君被贊評為神武勇猛、疾惡如仇的人。然后,“昔堯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與天將失意,塞其五山”。且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怒就發洪水九年,淹沒天下、殘害生靈的人,怎么稱得上英雄?與人相處不和,就憑借自己的神力,搬來大山堵塞他人去路,儼然一個惡少形象。而后文所寫,更見其冷血和殘忍。他為了報侄女被涇川龍君二兒子欺負之仇,“錯殺無辜六十萬,傷及莊稼八百里”。一個為報私仇,而如此濫殺無辜的人物,該如何去評判他呢?他算是惡棍呢還是英雄?而教師如果一味停留在教參“神勇威武”的人物定位上,照本宣科上課,或許會誤導學生吧?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從逆向的視覺去審視這個人物吧?
《滕王閣序》里,我們驚嘆王勃的才華橫溢,其揮毫潑墨、語驚四座之景如在眼前,但王勃不看場合地張揚自我,是否有不通世故之疑?人家都督早把“獎品”內定給女婿了,王勃恃才傲物,奪了內定的獎項,令“都督怒,起更衣”,幸好那都督是個賞識賢才的好官,才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贊嘆。如果王勃碰上私利臉面重于一切的官僚,縱有八斗高才,他也難以保全自己,什么才學聲名都要完蛋。在這個人心叵測的現代社會,不分場合地顯擺自己,做人勢必危險。
這些課本材料,難道不是德育的優質材料嗎?不是“審丑”教育的優質材料嗎?引導學生辯證地去思考,去深挖這些課本的材料金礦,學生作文材料豐富了,靈魂里也有了腦黃金。可見,有時從“審丑”角度導入是很好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