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溫暢 陳國平
長三角實體經濟后危機時代發展研究①
—— 立足于江蘇常州的分析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溫暢 陳國平
本文基于國民經濟總體受到金融危機劇烈沖擊的狀況,認為實體經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更是虛擬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并立足常州,面向長三角,探尋了實體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其本身存在的問題,展開了實體經濟后危機時代發展的對策研究。
常州 長江三角洲 金融危機 實體經濟 發展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并非同步產生、相輔相成的,實體經濟一般針對傳統、相對成熟的產業或行業而言,而虛擬經濟則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尋求發展和突破,在實體經濟之外開辟的第二戰場。虛擬經濟只是實體經濟的延伸,其利潤來源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產生的基礎,并決定著虛擬經濟的去向和規模。實體經濟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直接與民生疾苦和企業生存聯系在一起,越是在經濟結構經歷深刻變革的時期,實體經濟的穩定運行對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國家穩定和社會安定往往越重要。即使在虛擬經濟異常繁榮的時期,也是由實體經濟擔負著提供基本生活資源、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增強人類綜合素質和維護國家穩定、社會安定的功能。這也正是美聯儲把近年來出現泡沫的房產市場和快速變化的金融市場排除在“實體經濟”之外的良苦用心。
常州自古就有“舟車會百越,襟帶控三吳”的美譽,地理位置優越,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構成了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蘇錫常都市版塊。市區北臨長江,南瀕太湖,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全市水網縱橫交織,連江通海。優越的區位條件和發達的產業基礎,不僅有利于原材料、設備和產品的運輸成本降低,而且對加強企業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常州作為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在長三角城市發展中頗有代表性。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課題組對長三角16個城市的城市服務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的研究表明,常州市經濟服務指數排在長三角第7位。在構成該指數的4個分類指數中,常州城市服務經濟潛力指數排第2位,城市服務經濟規模指數排第7位,城市服務經濟效率指數排第9位,城市服務經濟結構指數排第10位。常州作為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在長三角城市發展中頗有代表性。
常州經濟基礎雄厚,國民經濟近年來一直延續“十五”以來快速穩健的良性發展走勢,市場化和外向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運行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實體經濟居功在前。全市目前共有各類實體企業近64,000多家,2009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7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80.54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6.77億元,財政總收入291.22億元,是名副其實的實體經濟強市。“十五”時期,全市超額完成“十五”計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總量躍過了千億新臺階,在全省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升至第五位,綜合實力繼續位居沿海城市第一集團軍行列。全市已基本實現資源稟賦、產業調整、資金融通、技術援助、信息服務等多方面的優勢互補,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互補性區域經濟結構。
受金融危機的困擾,常州經濟總量增長放緩,2009年與2008年上半年相比,增幅下降了2.8%;工業經濟增速回落,與去年同期相比,工業經濟增幅下滑了19.6%;財政收入增速下滑,上半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91.22億元,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6.0億元,增幅比去年下降16.1%;投資增幅下滑,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6.77億元,增幅下降8.2%;外貿出口呈現負增長,上半年全市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2.3%;利用外資大幅下降,新簽協議注冊外資8.1億美元,同比下降34.8%;實際到賬外資7億美元,同比下降 40.5%。常州被迫全方位延緩了發展速度。
盡管近年來常州市突出科技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喜人,在優化產業結構的進程中,致力于做強做優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五大產業,但總體規模偏小、比重偏小,特別是與周邊城市蘇州、無錫相比,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不多。2009年1到6月份,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全省產值中的比重位列第五,尚未對地區實體經濟形成有力支撐,難以在短期內彌補如冶金、化工和機械等傳統主力產業貢獻下滑的局面。
資金緊張和融資渠道狹窄,仍然是制約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發展的瓶頸。據“常州市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調查”顯示,常州市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企業本身資本積累,比重達到91.4%;其余依次是民間借貸和向銀行貸款,比重分別為42%和27.7%。在全部調查企業中,沒有企業認為流動資金周轉寬裕,認為當前流動資金周轉狀況處于基本平衡狀態的有37家企業,占全部調查企業的33%;58家企業處于“略顯緊張”狀態,占被調查企業的51.8%;17家企業處于“很緊張”狀態,占被調查企業的15.2%。企業發展資金緊張問題,對常州市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掣肘。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核心競爭力,沒有足夠的科技投入,招不來高精尖人才,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就不高,企業難以獲得高效、穩定的利潤源,只能在量上被動做文章。近年來,常州財政科技投入雖然處于持續上升通道,但縱觀國際、國內,依然有上升空間。
危機爆發后,常州市各政府職能部門為應對危機,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為企業闖灘渡險保駕護航。最新報道顯示,常州經濟增幅下滑趨勢已經得到初步遏制,不管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心理范疇,實體經濟企穩回升都曙光初現。但是,如何盡快擺脫危機,消除危機造成的影響,如何在下一輪經濟高漲期搶占制高點,常州實體經濟仍然任重道遠。必須采取下列措施,從根本上把常州市實體經濟送入和諧發展的快車道。
政府的示范、引導,對經濟的發展和民心的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關鍵時刻,政府尤其應充分發揮其職能,提高工作效率,規范政府行為,提高公信力,及時公布金融危機的影響真相和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樹立民眾共渡難關的信心,消除民眾的消費后顧之憂,拉動內需。同時,通過科學、規范的政策和制度,引導、扶持實業界進行有效、高效的產業結構調整,徹底改變以量取勝、附加值低的大產業、小企業狀況。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尖產業,繼續著力打造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環保、生物醫藥等五大新興產業,努力改變企業處于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低端的局面,提高產品附加值,完成從“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的轉變。
其次,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針對鄉鎮、村鎮的不同特點和基礎,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通過戰略定位和戰術操作,使之形成日益完善的現代經濟功能,把農村建設成現代農業的聚集區。加快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業的科技和資金投入,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的安全、高效和環保,充分挖掘農業發展潛力。
最后,發展旅游業,特別是鄉村旅游業,在現有規模、基礎上,逐步形成相互依托、互為補充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使之與城市成熟的旅游產業形成良性互補、互促,獲得城市和鄉村實體經濟的雙贏。
借由以上措施,最終完成區域經濟市場功能的提升和優化,實現和諧發展的地區經濟態勢,以質取勝,既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常州近幾十年的發展主要致力于經濟發展,使得人文氣勢落后于周邊的蘇州、無錫和揚州等地。在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的今天,企業、城市乃至一個國家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將成為發展成敗的關鍵。常州應該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使“人文常州”、“情義常州”深入人心,構建上下左右良好的溝通關系,讓人才了解和參與企業、城市的決策與管理,并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增強他們對城市、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忠誠度,產生人才凝聚力,從根本上穩定人心、留住人才,通過人才的作為,為企業和經濟創造核心競爭,為企業和城市的發展奠定堅實、牢固的基礎。
面對危機給常州市外貿造成的一系列困難,應主動進行對外貿易政策和策略的調整,構建開放型平衡發展的外貿新戰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以出口創匯為首要目標的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和增長方式,實現貿易戰略的轉型,實現從出口導向為主的貿易政策向貿易平衡政策的轉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積極推動外貿結構優化和出口產業升級,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長短期目標兼顧,正確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
要想把金融危機影響屏蔽到最小,必須培育、完善實體經濟自身的資金來源渠道和市場,要始終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使經濟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理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要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樹立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觀念。
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要想成為行業領袖,不能跟實力雄厚的成熟企業或大企業死拼硬打,必須在市場上尋找服務尚未成熟,有“獲取利益的基礎”基地,即“利基”。找準自身定位,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是小企業抓住時機,做好、做大和做強的關鍵。
企業努力的方向應是:以借款融資轉為以營運資金為主來支持公司發展。企業必須不等不靠,從修煉內功入手,從內部增強營運能力,增加營運資金。在資本支出上,慎重對待產能擴張,有效提高設備利用率等措施,無疑將給企業自身提供可觀、穩定的資金支持。
由于“消費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使消費自始自終貫穿著選擇的兩重性—— 積極的或消極的。應正確地對消費加以引導,使之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不僅有利于調節人的身心健康,促進城市、企業形成健康融洽的文化氛圍,還可以強力拉動經濟的發展。
常州無論是在傳統文化消費,還是在高科技娛樂上都大有文章可做,有形成自身特色和品牌的優勢。
[1]楊旭彪.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失衡與美國金融危機[J].經濟研究參考,2009,(3).
[2]劉洪.全球金融危機正轉變為實體經濟危機[N].中國證券報,2009-06-18.
[3]吳德禮,李慧彬,徐仕政.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南方金融,2009,(8).
[4]匡杰.決勝金融危機[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9.
F276
A
1005-5800(2010)10(c)-221-02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金融危機下江蘇省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創新研究(09SJD790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