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 龔春
低碳物流開創物流業新時代
西南科技大學 龔春
應對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全球能源和經濟大變革的突出標志,同時,也是主要大國發展經濟、應對危機的重要手段。物流在低碳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就低碳物流產生的背景以及目前低碳物流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低碳物流的實現方式,以期引起物流企業重視、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物流業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 低碳物流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地球生態失衡,世界氣候格局發生變化,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已經構成嚴重威脅。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嚴峻挑戰的情況下提出的,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物流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物流在低碳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大戶,也是碳排放大戶,國際氣候組織報告數據顯示,在2002年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交通運輸占14%;在2005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交通運輸占26%。另一方面是因為發展物流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資源、優化流程、信息化、標準化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實現,低碳經濟需要現代物流的支撐。
現對于低碳物流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的定義,經濟界人士認為低碳物流是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背景,以科學發展觀、低碳經濟、物流管理等理論為基礎,以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為基本要求,抑制物流活動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利用先進低碳物流技術規劃并實施低碳物流活動。
物流業最重要環節就是交通運輸環節,交通運輸業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運輸業使用的燃料所釋放的氣體是目前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報告稱:過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增長率達25%。另一項調查結果則顯示,各種運輸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分別為小轎車52%、貨運汽車31%、航運6%、鐵路3%、航空3%、其他5%。而在運輸方式中,公路和航空運輸耗油量大,而鐵路是耗油量最少的運輸方式。測算表明,在等量運輸下,鐵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比為1.9:3:18.6。日前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社會貨運量總量為274.43億噸,其中公路貨運量為209.69億噸,而鐵路貨運量和水運貨運量僅分別為33.17億噸和31.4億噸。貨運量與能源消耗成反比,用高等能源換取低等能源的現象廣泛存在于煤炭、農作物等基礎資源的物流過程中,在使社會物流成本陡然增加的同時,也使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目前大多數企業未采用綜合化和精細化管理,在供應鏈設計和協調上不到位,造成許多低效率的迂回運輸和貨運調度時空造成返程空駛現象嚴重。從而使物流成本高、能源消耗大和碳排放過量的狀況難以改善。
高耗能建筑成為當今中國節能降耗的一大死角,據國家建設部發布的信息,中國建筑90%以上不節能。目前,我國倉儲設施建設在保溫及照明方面尚無節能標準,在倉儲設施的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浪費現象。
通過運營中優化運輸路線以減少運輸里程,多采用鐵路、水運等低排放運輸方式,直接減少物流企業的碳排放量。比如中遠物流,正在應用一套供應鏈優化系統,該系統運用計算機仿真模型,評估二氧化碳排放、客戶價值、企業價值等,考察中遠物流全國配送信息、二氧化碳排放敏感度等。此系統不但優化了中遠物流的配電送路線,還使碳排放總量減少約10%。
再看高速鐵路引領低碳物流新方向。在綜合交通體系中,鐵路具有低排放、大運量的優勢,高鐵采用電力驅動,人均能耗很少,只相當于航空的四十分之一,汽車的五分之一,基本上沒有碳排放,是一種清潔能源的交通方式。目前我國的武廣高鐵在設計、建設、施工的每一個環節都貫徹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創造了科技減排、低碳環保的典范。尤其是在線路設計建設過程中,同步實施了橋下植被綠化、邊坡綠色防護等措施,并安裝了聲屏障,既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綠化了沿線環境,又有效降低了噪音污染;上線運行的列車全部安裝了真空式集便裝置,實現了污物、污水集中收集和垃圾零排放。
作為能源消耗的大戶,物流業應積極響應低碳經濟的號召,積極開拓創新,推廣應用地毯技術,實現低碳物流。據了解,第二代航空生物燃料主要取材于麻風樹、亞麻薺、藻類、鹽生植物等,而且可以直接替代傳統的航空煤油,而不需要制造商重新設計引擎或飛機,航空公司和機場無需開發新的燃料運輸系統。這種新型可替代燃料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真正實現了低碳物流和綠色物流。另一方面,物流技術與裝備企業向低碳物流靠近,制造物流設備的企業要在自己的生產經營中多采用技能工具和技能管理手段,以減少能源的使用,推出環保低碳型物流設備。具體表現在:此類產品設計更加經濟合理,減少額用量,使用過程更加低碳環保。
倡導低碳物流首先要從物流管理過程考慮,主要是從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目標出發,改進物流體系,既要考慮正向物流環節的低碳化,又要考慮供應鏈上的逆向物流體系的低碳化。物流企業應注重供應鏈的碳排放量的設計、規劃和協調。發展供應鏈及物流網絡優化模型,考慮成本和碳足跡,以支持決策;實施供應鏈全排放限制,而不是單個企業限制;關注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活動,它強調在整個供應鏈層次上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企業的成本,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為一個以物流為特色的綜合性園區,應杜絕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入住。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姜超峰指出,倉儲企業要繼續把業務綜合化、精細化管理作為主要競爭手段,大力發展增值服務,如開辦市場、開展加工、包裝、配送、質押監管等業務,努力提升綜合業務在企業經營業績中的比重;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為客戶量身定做業務模式、業務流程、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裁減冗余,節約成本;科學合理地進行倉儲物流園區布局,減少貨物的迂流、減少車輛的空載、發展多式聯運服務,打造低碳物流園區。
總之,作為十大行業振興計劃之一的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物流企業必須認識到“低碳物流是機會而不是限制”,需轉變觀念與角色。“低碳”將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全世界物流企業所應肩負的責任。低碳經濟時代,低碳物流勢在必行,低碳物流是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 戴定一.物流與低碳經濟[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21).
[2] 李蜀湘,陸小成.中國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9,(2).
[3] 李益昆.供應鏈管理視角下的營銷管理研究[J].市場周刊,2007,(10).
[4] 鮑健強等.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
[5] 土守安,于傳利,楊說新.環境經營一企業突破綠色壁壘的策略選擇[J].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1).
[6] 土長瓊.綠色物流[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7] 宋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F253
A
1005-5800(2010)10(c)-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