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王江沄 楊夢麟
供應鏈數量柔性契約綜述
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王江沄 楊夢麟
本文介紹了供應鏈契約和數量柔性契約的定義,詳細總結了數量柔性契約的研究現狀,并指出了數量柔性契約未來的研究方向,為供應鏈數量柔性契約的相關研究工作提供了線索。
供應鏈 數量柔性契約
供應鏈契約是指通過提供合適的激勵措施(往往是一系列的轉移支付手段),保證供應鏈上的成員協調、優化供應鏈績效的有關條款[1]。有效的供應鏈契約可以通過一系列轉移支付協議,使整個供應鏈的績效達到帕累托最優。Pasternack(1985)最早提出了供應鏈契約的概念,為后續研究學者提供了理論基礎。常見的供應鏈契約類型有:批發價格契約、數量折扣契約、回購契約、收益共享契約、獎勵與懲罰契約、數量柔性契約、期權契約等。
供應鏈數量柔性契約是生產商允許銷售商在觀察市場需求之后,改變最初訂購量的一種契約形式。通常零售商可以訂兩次貨,設訂貨時間點分別為t1和t2,零售商在時刻t1預訂一定數量的產品,供應商據此來組織生產,而后零售商在了解到新的市場需求信息之后,于t2時刻再次訂貨,且此時的批發價格一般高于第一次的批發價格。這樣的機制,能使采購量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提高零售商對市場需求的響應度。
早期的關于供應鏈數量柔性契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Signorelli和Heskett在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上用Benetto公司作為典型案例,說明對銷售商實施數量柔性契約不但可以增加銷售商的利潤,而且也可以增加供應商的利潤。Eppen和Iyer在數量柔性契約的基礎上建立了補償協議(backup agreements)模型,這是一種為時尚商品提供上游資源柔性的計劃。具體來講:如果零售商致力于為某一時段訂購大量的產品,制造商就會確定此承諾,即把訂購數量當成是常數,并且在約定時間開始之前,發出庫存中的產品。在觀察到早期需求之后,零售商可以以原始購買價格訂購高達承諾中補償數量的產品,并會快速收貨,但是,會為沒有購買的補償數量的產品支付罰金。另外,Anupindi和Bassok將數量彈性契約擴展到了零售商動態訂購的情況,還將研究拓展到了多階段需求下的數量彈性契約的協作情況。Tsay和Lovejoy提出了更為復雜的數量柔性契約模型,并且分析了在該模型中多級、多周期供應鏈模式,并結合需求預測更新,探討了數量柔性契約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Barnes-Schuster等考察了一個需求相關的兩階段數量柔性契約問題,并舉例說明在市場發生變化時,選擇權如何在第二階段為購買方提供柔性,同時,論證了這種購買者與供應者之間的約定對提高供應鏈協作效益的重要性。
何勇(2006)等在傳統的數量柔性契約中引入供應商共擔努力成本這一措施,使供應鏈恢復到協作狀態,同時,給出了問題的優化方法,確定了最優的供應鏈契約參數。王子萍、黃培清(2007) 建立了含特許權的季節性商品二次定購模型,該模型的重點在于對銷售商附加一個特許權費用,即銷售商在t1時刻進行第一次定貨的同時,購買t2時刻追加定購的特許權。如果銷售商放棄購買特許權,則不能再進行第二次定購,此時的策略同于傳統的一次定購模型。本文證明了這種方法能有效地解決銷售商為獲取更多需求信息而推遲定貨和制造商進行柔性生產之間的矛盾。胡本勇等(2007)研究了在隨機市場需求環境下,易逝品供應鏈合作契約的數量柔性問題,建立了兩種不同期權模式的柔性契約模型,對比分析了這兩種情況下銷售商的訂貨量和供應鏈最優訂貨量的差異。周茵、李董輝(2008)研究了由單一制造商、單一分銷商和單一產品組成的供應鏈契約中的協調訂貨決策問題。制造商通過調整回購價格,彌補分銷商因交貨日期推遲而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所帶來的利潤損失。作者論證了在這種情況下,數量柔性契約依然能夠發揮作用。同時,作者強調了分銷商和制造商之間信息對稱的重要性。張建業等(2009)研究了在突發事件情況下,如何制定新的數量柔性契約的策略,協調此類情況下的供應鏈系統。本文論證了數量柔性契約不僅可以解決一般情況下的供應鏈協調問題,而且通過改變原有的契約數據,也可以解決突發事件下的供應鏈協調。辛濤(2010)在經典契約模型的基礎上,引入生產時間彈性因素變量來調整供應鏈協調狀態,并對基于柔性生產的柔性契約協調模型進行優化分析。鄭克俊、楊麗(2010)在制造商采取兩階段生產且給予零售商二次訂貨機會的前提下,針對單個制造商和單個零售商組成的易逝品兩級供應鏈,建立了考慮期權契約并采取快速反應、數量柔性相結合策略的決策模型。研究表明,通過引入期權契約、采用數量柔性和快速反應策略不僅可以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期望利潤,也容易實現供應鏈的協調。
由于數量柔性契約的原理簡單,可操作性強,在現代企業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在現階段的研究中,實證探討卻非常缺乏,仿真也基本停留在理論算例階段;同時,供應鏈契約有多種類型,將不同的契約類型結合討論,如數量柔性契約與期權契約、回購契約結合,也為供應鏈應對不確定性風險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另外,現階段大多數研究還只是針對簡單的供應鏈結構,今后的研究可擴展到供應商和零售商是多對一、一對多,甚至多對多的情況。
[1] 李東,鄭曉娜等.中國供應鏈管理研究報告2008[R].科學出版社,2009,(5).
[2] Sigorelli S. Heskett J L.Benetton(A)[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se,1984.
[3] Eppen G.Iyer A,Backup Agreements in Fashion Buying-the Value of Upstream Flexibility[J].Management Science,1997,(11).
[4] Anupindi R.Bassok Y.Analysis of Supply Contracts with Total Minimum Commitment and Flexibility[A].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Logistics[C].England:University of Nottingham,1995:123~128.
[5] Tsay A A,Lovejoy W S.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2):89~111.
[6] Barnes-Schuster D,Bassok Y,Anupindi R.Coordin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supply contracts with options [J].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4(3):171~207.
[7] 何勇,吳清烈,楊德禮,肖萍.基于努力成本共擔的數量柔性契約模型[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1).
[8] 王子萍,黃培清.含特許權的季節性商品二次定購機制[J].管理工程學報,2007,(2).
[9] 胡本勇,王性玉,彭其淵.供應鏈單向及雙向期權柔性契約比較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7,(12).
[10] 周茵,李董輝.需求和交貨日期均不確定的協調訂貨決策問題[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
[11] 張建業,莊品,李宏鵑.短生命周期產品供應鏈應急數量柔性契約研究[J].價值工程,2009,(12).
[12] 辛濤.按生產彈性和數量柔性契約的最小訂貨量設置[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0,(3).
[13] 鄭克俊,楊麗.考慮期權的兩階段生產二次訂貨易逝品供應鏈協調[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0,(5).
F272
A
1005-5800(2010)10(c)-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