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中獸醫學院 齊磊 劉麗
論我國在處理國際貿易爭端方面可采用的法律對策
河北農業大學中獸醫學院 齊磊 劉麗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對我國貿易出口采用多種貿易保護措施,引發了大量的國際貿易爭端,為有效解決主權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國際仲裁和司法解決是重要的法律解決手段。本文介紹了我國遭遇國際貿易爭端的現狀,闡述了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主要法律手段并將二者進行了比較,探討了我國處理國際貿易爭端的法律對策。
國際貿易 爭端 法律手段
目前,全球經濟逐漸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走上復蘇之路,各國都想快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但各國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頻繁采用各種貿易保護手段,引發全球范圍內的國際貿易爭端急劇增多,嚴重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影響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這就要求各國以互利共贏為原則,采用恰當的法律手段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推動世界經濟整體向前發展。
我國是世界貿易交易活動中遭遇爭端比較多的國家之一,這與我國世界貿易交易對象的廣泛性與深入性有關。目前,我國頻繁遭遇國際貿易爭端主要是由自身貿易方式的問題和他國有目的地對我國實施貿易保護手段引起的。
我國貿易出口企業對國際市場交易活動規則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全面和正確執行國際市場的交易規則,導致產品的生產環節、出口環節、流通環節不能最大化滿足國際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貿易爭端。比如:在產品的生產環節,生產出不合格甚至劣質有害的產品;在產品的出口環節,交貨的時間和地點不按合同規定履行;在產品的流通環節,無法提供好的售后服務內容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的這些行為都沒有嚴格遵守和履行雙方事先簽訂的合同約定要求,極易引發雙方之間的合同違約糾紛。
目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使我國在國際貿易市場競爭中占據著有利地位,廉價的勞動力造就相對廉價的產品,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對各國經濟的重創,人們的經濟收入減少,廉價的產品更符合現階段的市場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直接影響了其他國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影響了他國企業的正常和可持續生產經營。他國企業為提高產品的銷售量,他國政府為保證自身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是通過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等市場調節手段來實現,而是通過政府強制形式直接實施各種貿易保護手段,涉及關稅壁壘、技術壁壘、生態壁壘,來阻礙我國產品進入市場,這種嚴重違反國際貿易交易自由原則、非歧視原則的手段,直接引發了與我國企業的貿易爭端。
當國家之間產生國際貿易爭端時,可選用的方法有磋商和解、調解、仲裁、司法解決,磋商和解與調解是非法律解決方法,仲裁和司法解決則是主要的法律方法。
公斷是仲裁的通俗化說法,是合同當事人在和解與調解達不到預期目標時,通過簽訂具有約束力的法律協議將爭端提交給保持中立的第三方,由第三方對爭端進行是非曲直的價值判斷,最后做出具有法律效力裁決的爭端解決方法。仲裁的特點有:
(1)中立性。在國際貿易跨越國境交易時,不同國家的交易主體往往不信任另一方國家法律與法院的公正性與公平性,都極力將爭端提交給本國法院解決,而本國法院在解決國際爭端時,通常會考慮本國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影響判決的公正性。仲裁則是中立于法院之外,不受任何一國的司法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影響,獨立于當事人主體之外的第三方,有利于爭端的公正解決。
(2)自愿性與自主性。仲裁必須經過雙方當事人的協商同意,未經當事人達成一致仲裁協議,任何人都不能將爭端提交仲裁,仲裁機構也只能被動接受當事人的仲裁,而不能主動仲裁爭端,這體現了仲裁的自愿性。在仲裁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可以選擇仲裁員,決定仲裁的地點,選擇仲裁的范圍,安排仲裁程序,選擇適用的法律,仲裁雙方對仲裁涉及的各項內容有充分的自主權,有助于爭端的解決。
(3)專業性。國家貿易爭端涉及到很多專門化或技術性問題,只有具備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才能解決。通常情況下,仲裁組成人員中,有對爭端涉及的專業性問題研究比較深的一個或多個仲裁員,他們能夠看到爭端的實質,準確的指出問題的所在,提出令雙方滿意的解決辦法。
(4)保密性。為了保證審判的公正,司法程序必須遵循透明化的原則,除非雙方特別提出保密審判。而仲裁一般是秘密進行,未經雙方當事人同意,一律不得公開,這能夠最大程度滿足雙方當事人不愿意將其商業秘密與分歧公之于眾的要求,對雙方的貿易合作關系損害較小,有助于敗訴方自覺遵守與執行裁決結果,有利于雙方的后續良性合作。
(5)終極性和準司法性。仲裁機構作出的仲裁裁決一般是終極性的,對雙方都具有法律約束力,任何一方當事人都不得另行向法院起訴,也不得向其他仲裁機構提出變更裁決的請求,這可以減少爭端解決的時間和費用。
司法解決是雙方當事人把爭端提交給事先成立的、由保持獨立性的法官組成的國際司法機構,國際司法機構根據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的相關規定,做出對爭端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判決。目前,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區域化,越來越多的國際司法機構建立,這些機構的性質、受理案件的范圍各有不同。但在所有的國際司法機構中,國際法院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司法機構,是通過法律方法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機構。
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司法機關,判決具有一定中立性、終局性。國際法院一旦對爭端做出判決,就會對當事人雙方產生同等的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執行判決的最終結果,如果一方拒不執行判決結果,另一方可以向安理會申訴,安理會可以提出相關建議甚至采取強制措施執行判決。國際法院自成立以來,判決結果還沒有被拒絕執行的先例。由此可見,國際法院的判決結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性。另外,國際法院相對于仲裁機構而言,是一個權力機構,有權力展開爭端涉及的各項內容(包括商業秘密),有能力搜集庭審所需要的證據材料來證明相關事實。
針對目前我國遭遇國際貿易爭端的不同原因,我國企業需要堅持最小化的經濟損失原則, 采用合適的法律方法來解決貿易爭端,實現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可持續發展。
(1)針對自身因素引發的合同貿易糾紛,仲裁是最好的法律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仲裁的不公開審理和保密性,有助于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和核心技術,有利于將自身違約造成的惡劣市場形象影響降到最低,有助于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可持續性發展;第二,仲裁的裁決結果一定程度上超脫國家的主權,中立性和公正性的程度較高,可以盡量擺脫國際霸權和強權的影響;第三,因產品原料、質量和技術引發的國際貿易爭端,通常具備很強的專業性,可以選擇這一領域的一個或多個專家作為仲裁員,及時、準確地明確雙方的責任,有助于爭端的快速解決,節省雙方當事人的時間成本支出和經濟成本支出;第四,仲裁實行一裁終局性,同樣縮短了爭端的解決時間,有助于企業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合同的履約上,彌補先前的各項違約行為,保證交易活動得以重新進行,與對方重建良好的合作關系。
(2)針對他國對我國產品實施貿易保護手段的行為,我國企業也可以先采取雙方協議仲裁的方式,當仲裁協議無法簽訂或仲裁的法律解決方法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時,可以訴諸國際法院,進行司法判決。國際法院為保證判決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通常會采取公開審判的透明化原則,這能擴大貿易爭端事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有助于更多的全球市場消費者清晰認識到貿易爭端的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而并非產品質量不過關、產品生產技術的問題,避免產生對我國產品模糊化、錯誤性的大規模抵觸,影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總之,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國家之間的貿易交易活動越來越頻繁,各種各樣的因素都有可能引發國際貿易爭端,這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問題。但為了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為了企業生產經營國際市場開拓的可持續發展,采用正確、合適的法律方法解決貿易爭端,有助于雙方建立持久、良性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實現雙方的共贏。
[1] 杜玉瓊.CEPA爭端解決機制的構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2] 蔡博,林小娟.以法律方法構建CEPA經貿爭端解決機制之可行性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7,(6).
[3] 強永昌,權家敏.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及其選擇研究綜述[J].經濟評論,2010,(3).
F744
A
1005-5800(2010)10(c)-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