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楊穎
涼山州鄉村旅游發展對策分析①
西昌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楊穎
涼山州鄉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其市場需求將隨著我國都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特殊的旅游活動正成為涼山旅游的一種時尚選擇,但涼山的鄉村旅游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本文就其發展的優勢、不足及發展對策進行探討。
涼山州 鄉村旅游 優勢 問題 對策
鄉村旅游是指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族習俗為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來滿足游客觀賞、品嘗、考察、學習、體驗、參與、娛樂、購物、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開展,是現代都市人追求心靈回歸的精神家園,是旅游業中日漸綻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開發潛力最大的旅游資源,是實現落后農村脫貧致富、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城鄉文化交流、共同發展的重要渠道。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處在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過渡的中間地帶,幅員面積6.01萬平方公里,全州轄l7個縣市。涼山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雄冠川西南,州內除海洋景觀外,地景、水景、氣景、生景,樣樣俱全,為涼山旅游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條件,現有國家、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是全國十大旅游線路和四川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由于涼山廣大農村山川秀麗,光溫資源豐富,氣候宜人,農副產品品種繁多,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傳統文化積淀厚重,保持著較好的原生狀態,很都適合鄉村旅游的發展。
涼山州“高海拔、低緯度”,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具有冬暖夏涼、干濕季分明、垂直變化顯著、陽光充足、輻射強烈、年溫差小和日溫差大等特點。這里“北方的陽光、南方的溫度、印度洋的氣候”,為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創造了獨特的、極為有利的環境,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涼山州四季如春,平均氣溫l7℃可同春城昆明(平均氣溫14℃)媲美,享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之譽,又有“月城”之雅稱。年日照數2500多小時,年無霜期長達270天以上,氣候資源也是涼山州的最大優勢,涼山實際上是一個清涼世界,與“春城”昆明相比也毫不遜色。州府所在地西昌市是涼山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達270天以上,海拔1500米,春早、夏涼、秋爽、冬暖,四季如春。從氣象、氣候的舒適度來看,四川省其他地區不能與之相比,它有“不是海南,勝似海南”的美譽,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越條件。
彝族是全國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人口為166萬,占全州總人口的42.53%,約占全國彝族總人口的23%。彝族文化頗具特色,歷史久遠,內涵豐富而精深,在國內外有很大的知名度。彝族文化在涼山州保存得最典型、最完整,彝家風情最為濃厚。因此,大涼山彝族文化是中國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涼山彝族文化,內容豐富,品味很高,具體表現在:火把節、彝族歌舞、服飾、畢摩和蘇尼宗教活動、民居建筑、飲食以及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等。不一樣的音樂、舞蹈、服飾、建筑及器皿等組成獨特的民族風情,吸引游人觀賞品味。大涼山彝族文化為國家級精品,極具開發價值。
涼山這塊古老的土地經過勞動人民的創造,有著輝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居住著彝、藏、回、蒙等十多個少數民族,民風純樸,民俗奇趣,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珍奇的傳統工藝、繽紛的節日慶典、豐富的民族歌舞等,有彝人濃郁熱烈的“火把節”、動人心弦的“選美活動”、蒙古族神奇的“阿注”婚姻、彝族特有的“畢摩”文化,還有口叨宰羊、口含火器、赤腳上鍋的神秘恐怖的“蘇尼”法術表演等,這些民族民俗資源對于文化背景相異的游客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夠滿足人們回歸淳樸民俗的需求,是開發鄉村旅游的最佳資源。
涼山州獨特的農業氣候資源、極具開發價值的彝族文化和壯麗的人文景觀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由于地處西部偏遠山區,經濟交通等不發達,鄉村旅游發展不但起步晚,而且發展緩慢,旅游發展模式不均衡,其發展的方式較為被動,一直是處在深閨人未識。加上長期“遍地開花”式的發展經營模式,致使鄉村旅游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阻礙了涼山州鄉村旅游的發展。
涼山州地處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社會發展程度、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信息相對落后,在干部和民眾的觀念和意識中,對鄉村旅游商品的概念和意義理解的相對比較狹隘和淡薄。長期以來,鄉村旅游的發展一直停留在辦“農家樂”的階段。對鄉村旅游產品的內涵研究不夠,具體體現在:從主管部門到具體經營戶,一談到鄉村旅游就與“農家樂”畫上等號,在實際動作中,鄉村旅游景區也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鄉村旅游產品雷同,嚴重地降低了鄉村旅游的豐富性,掩蓋了鄉村旅游所包含的的其他類型。旅游產品未能真正體現鄉村旅游的各個層面,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阻礙了涼山州鄉村旅游的深入、持續發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涼山民族文化資源十分富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現代傳媒、信息的快捷傳播和滲透,各民族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原有文化生態環境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大批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壞,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目前,涼山的鄉村旅游沒有一家供旅客參觀的民俗文化村,沒有一家村寨博物館,除節慶活動外,沒有體現民族文化的活動,只有幾家體現彝族飲食文化的餐館。涼山能夠體現彝族特色的鄉村旅游商品非常少,極具彝族特色的彝族漆器、銀飾等彝族手工藝品,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
涼山州很多地方屬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財政自給率低,對發展鄉村旅游所必須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不夠,影響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1)道路交通不暢。由于進入涼山鄉(鎮)的道路,要經過崇山峻嶺,道路險峻,而大多數道路的等級較低,因地質結構復雜,雨量集中,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了較多的病害路段,道路不暢,可進入性差,地質因素和氣候因素隨時可能中斷,不可能保證全年暢通,嚴重制約了涼山州的公路交通發展。到鄉村旅游點的汽車也屬于低檔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涼山州鄉村旅游的發展。(2)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后。州內很多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地方財力匱乏,農民收入低。當地的交通、通訊落后,醫療衛生、教育條件差,嚴重影響旅客的進出,旅游服務接待能力弱,難以滿足鄉村旅游發展的需要。
行業整體缺乏系統性營銷策略,由于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宣傳促銷觀念,很多地區或者從沒對鄉村旅游進行宣傳促銷,或者促銷力度不夠,導致這些地方的鄉村旅游除了當地城鎮居民外,其他游客對它們都不熟悉或從沒聽說過。鄉村旅游的營銷戰略與計劃尚停留在初級階段,沒有深度挖掘,更談不上什么旅游市場營銷計劃控制、旅游市場營銷成本利潤控制、旅游市場營銷信譽控制和戰略控制。在營銷手段上的運用也較為單一,沒有形成在宣傳上的整體合力,并且缺乏科學、統一的策劃方案,在包裝、宣傳上整體形象不突出,宣傳促銷力度不夠,影響力小。
鄉村旅游是發生在鄉村地域的旅游活動,是以田園觀光、農事參與、民俗體驗為主要形式,融觀光體驗、認知等旅游活動為一體來吸引旅游者,只要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的鄉村旅游都有可能開發為鄉村旅游產品,不應只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而更應該在專業人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參與下,策劃和設計出有涼山民族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要最大限度地體現地方特色。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重視鄉村旅游的開發,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合理開發,以打造豐富的鄉村旅游產品,推動涼山鄉村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餐具、酒具、木器、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飾。包括服裝、巾、包、帶、銀飾和民族風格的女士飾品;二是具有全國影響的涼山民族版畫特色工藝品;三是石制品。如金沙硯、水晶系列制品、索瑪石(大理石)工藝制品和瑪瑙石、白云石、黃臘石工藝制品等;四是木雕工藝品。充分利用大山森林中豐富的樹根,開發根雕家具、根雕花架、根雕藝術陳設品。在這方面特別要注意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實現根雕藝術產業化;五是特色農產品。德昌香米、普格冷水香米、鹽源紅米、蕎麥系列保健食品、西昌玉帶蠶豆、瀘沽湖稗子、莼菜、蕨菜、建昌板鴨、會理黑山羊、邛海醉蝦等。
保護開發彝族文化資源,促使自然生態保護與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同步協調發展,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開發與地方經濟、彝族文化資源同步發展,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保護與弘揚,對涼山彝族文化的傳播與發揚具有特殊意義。
良好的彝族文化導向,尤其需要在鄉村旅游開發時強化,全面挖掘每個細節、每個方面,讓大家感覺到這里就是民族地區,這是涼山州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問題。挖掘涼山當地彝族民俗文化資源,增加民俗民藝的旅游內容和項目,讓旅游者在欣賞涼山鄉村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體驗到涼山濃郁的彝族文化氣氛,充分享受獨特的彝族文化藝術魅力。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應保護涼山彝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讓旅游者能親身感受到他們對涼山鄉村自然風景和彝族文化藝術的內涵,并讓他們參與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動,參與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藝制作和藝術審美的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旅游資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
發展鄉村旅游應該采用多元化投資方式,首先是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區域性基礎設施應作為投資的重點。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也應該把支持鄉村旅游作為信貸支農點,同時,也可以吸引國內的企業和公司的資金以股份制或合資經營的方式進行經營。完善基礎設施,搞好鄉村的道路交通、通信、供電、排水、環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規范住宿設施、飲食設施、衛生設施等建設標準要求,做到施舍齊全、標準規范、健康發展。
為擴大游客市場,增加營銷收入,涼山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的傳播與轟動效應,宣傳鄉村旅游資源和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利用節慶假日,組織觀光旅游,舉辦展覽會和科普培訓等活動進行宣傳,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與周邊景點、景區相結合,擴大鄉村旅游市場,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旅游信息工程,積極應用網絡技術開展網上營銷和宣傳,努力開拓客源市場。
具體的宣傳行動:第一,連通涼山旅游信息網站,承擔網上的宣傳。第二,每年制作2~3個主題的特色鄉村旅游專題片。第三,以涼山新村旅游宣傳為主題,積極參加由省、市旅游局舉辦的旅游展銷會或推廣活動,進行專題或專題片播放。第四,每三年出版一本最新的《涼山鄉村旅游指南》。第五,制作最新版本中、英、日三種文字的《涼山鄉村旅游導游圖》。根據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制作一套涼山鄉村旅游指南小折頁或口袋書,制作并完成涼山鄉村旅游宣傳招貼畫。
[1] 楊炯蠡,殷紅梅.鄉村旅游開發及規劃實踐[M].貴州科技出版社,2007.
[2] 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3] 肖佑興.關于開展云南鄉村旅游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2).
[4] 鄭崇芝.涼山彝族自治州旅游開發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2007.
[5] 時長日黑.涼山彝族文化保護利用面臨的現狀與對策.彝族文化藝術網,2008.
F590
A
1005-5800(2010)10(c)-159-02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四川旅游發展研究中心的課題(涼山少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研究)研究。
楊穎(1966-),女,四川農業大學碩士,西昌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經濟學副教授,發表論文20多篇,主要從事地方區域經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