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昌光
中美商務談判風格差異的跨文化分析
中國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昌光
隨著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中美雙方商務談判也越來越頻繁。由于中美文化體系的不同,兩國在談判目標、談判順序、決策風格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本文詳細介紹了這些不同,對這些差異的文化根源進行了探究。在中美商務談判中,只有增強跨文化意識,才能使談判更加順利地進行,促進雙方貿易進一步發(fā)展。
商務談判 文化 差異
近年來,美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之一。中美之間的貿易發(fā)展迅速,2009年,中美貨物貿易額為610.5億美元,商務談判日益頻繁。商務談判是雙方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通過交流與協(xié)商達到一致意見的過程。商務談判是一種跨文化溝通的行為,談判雙方代表了各自的利益,文化差異往往是商務談判的障礙[1]。為了能使談判順利進行,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文化差異,認真研究中美雙方談判的特點。
除了達到特定的商業(yè)目的,中方在談判過程中,往往把建立長期友好的商業(yè)伙伴關系作為談判的一個附加目標。美方則認為簽訂合同是一個獨立的過程,是商務談判的首要任務,談判只是為了實現預期的經濟利益。
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美雙方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的不同。中國一直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儒學中“仁”是指與人為善,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中國人做生意講究“和氣生財”,在談判之初,總會千方百計地營造和諧的談判氣氛,追求長久的合作關系。
中國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中國人們自古以來以農耕生活為主,小農經濟強化了人們對血緣關系的依賴,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家長是年老的長輩,年輕人要服從長輩,人們的地位并不平等,“三綱”、“五常”的思想對人們影響較為久遠,血緣關系和社會關系是人們聯(lián)系彼此的紐帶。集體主義文化中“關系”非常重要,重視和諧的人際關系,個人無法解決的很多問題都得靠“關系”來解決,人們之間的長久合作往往不以利益為基礎,而是以關系為基礎。中美談判中,中方靠建立長久的“關系”來實現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因為中國社會不是個人本位,而是關系本位。
在談判過程中,如果“體面”和“利益”不可兼得,中國人會選擇“體面”,談判代表以為國家爭光為己任。中國人在談判中會盡量避免摩擦,如果出現分歧,也不會直接拒絕對方。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所以在中美商務談判中,美國談判者更注重追求實際的內容和眼前利益,談判時會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對美國人看來,生意歸生意,做生意不講情義,利益決定一切,在商務談判中沒有寒暄,往往直截了當,講究談妥生意的效率。
談判開始,中方代表往往先就總體原則展開辯論,把總原則作為解決其他問題的前提。在總原則的指導下解決具體細節(jié)問題。美國人重具體細節(jié)。談判一開始,他們就討論具體事項。
這是由于中美兩個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中國人習慣綜合性思維方式,認知事物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解決問題喜歡通盤決策,在總原則框架下,先談概括性的事項,然后再逐條進行。美國人傾向于分析式的直線思維方式,表達思想開門見山,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在談判中關注具體細節(jié)[2]。
在談判環(huán)節(jié)上,美國代表注重談判的效率,惜時如金,因為美國人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追求速度和效率,做事有精確的時間安排,力爭使每一場談判都能速戰(zhàn)速決。中國代表時間觀念較弱,認為時間是循環(huán)往復,取之不竭的,時間是用來分享的,作為談判的主辦方,談判在時間的安排上比較寬松。在談判之前,往往先邀請對方代表游覽名勝古跡或參加其他娛樂項目,這往往讓對方代表感到困惑或很不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國人們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壽比南山”是人們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在日常生活中,送客習慣說“您慢走!”,吃飯經常說“您慢慢享用”,這些客套話充分表現出人們對時間的態(tài)度,做事悠然自得,生活要慢慢享受。
中方派出的談判代表往往陣容龐大,而且行政級別比較復雜,在座次順序上也非常嚴格。談判代表有談判權,卻不一定有決策權,他們在自己的權限內行事,要與領導保持步調一致,用一種聲音說話,有決定權的人并不一定在談判代表中,談判的進程和細節(jié)都要向上級領導匯報,等領導審批后,才能進行下一步談判。當美方代表提出的要求超出中方代表的權限,他們就要請示上級,實際是眾人談判,一人決定。而美方代表被公司賦予足夠的權力,可以代表公司做出決定。
中國文化是高權力差距型的文化,人與人之間形成上下級的關系。在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崇尚權威,下級要服從上級.按領導指示辦事,只有領導才能代表集體做出決策。美國文化是低權力差距型的文化。美國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爭取平等的意識深入人心,談判中采用“雙贏”策略,能夠考慮雙方的實際利益,對利益的劃分比較公平。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處在初級階段,在商務談判中采取“單贏”策略的企業(yè)比較多,對自己的利益考慮較多,有時不能兼顧對方的利益。
美國談判代表語言表達直接簡單,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和好辯性。中方代表人善用曖昧和間接的方式表達意思,表達異議時,會照顧對方的面子,采取非對立和非直接的方式,需要對方領會言外之意。
美國人的語言是低語境的[3]。美國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不同民族的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匯聚在一起組成一個國家。不同民族的觀念信仰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民族之間頻繁的遷徙合并使交流變得困難,他們習慣用直接而清晰的語言表達明確的思想,否則他們的交流就缺乏效率。美國人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功利性的,是不穩(wěn)定的,難于持久的。他們追求自由、獨立以及與眾不同。中國人的語言是高語境的,高語境民族中,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人們的觀點信念趨于一致,很多事情都是不言自明的,人們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占了大部分,語言只占小部分。中國是傳統(tǒng)的禮儀之邦,和諧的對外關系是社會安居樂業(yè)的前提,一切講求“和為貴”,在個人交往中,寬容、和藹、誠實、禮貌等都被看做人們在交際中的美德,人們要和睦相處,就要時時、處處維護對方的面子,做生意講求“和氣生財”。儒家文化中對“禮”較為看重,在談判中語言比較客氣,含蓄而不外露,以禮相待,禮尚往來。
中國人在對外貿易中法律意識逐步增強,已經能夠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不過在商務談判中,“倫理至上”仍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人們習慣用道德標準判斷事物,處理事情往往按照風俗慣例,把法律制度放在次要地位,在談判中如果發(fā)生糾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輿論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國人的信條,萬不得已才訴諸法律,而不是直接走法律途徑。美國人在談判桌上更看重利益,處理糾紛一般都采用法律手段。美國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法律顧問和專職律師,一切按法律程序辦事,依靠合同約束對方。一旦發(fā)生分歧與爭端,直接訴諸法律,而不是依靠輿論和道德的約束力。
中國人認為利用法律典章是人們之間互相不信任的表現,如果彼此信任的話,是不需要這些正式法律合同的。中國人之間談生意時如果帶著律師,會讓對方非常反感的。美國人對法律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中國人,談生意簽合同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們依靠合同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根據一項調查,每450人中就有一名律師,足夠看出法律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中美商務談判也會越來越多。由于文化的差異,沖突和矛盾也在所難免。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商務談判,中方代表首先要了解美國文化,逐步提高跨文化意識。了解美國文化和傳統(tǒng)風俗和價值觀念,了解對方的談判模式和風格,根據對方的談判風格制定對應的談判策略,以增加商務談判的成功率,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1] 胡璇,張維維.論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的影響及其對策[J].黑河學刊,2008,(6):46~48.
[2] 劉佳.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及對策分析[J].商業(yè)現代化,2008,(2):203.
[3] 金清子.圖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差異[J].商業(yè)現代化,2008,(12):225.
F272
A
1005-5800(2010)12(c)-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