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在語文學習中,閱讀與課文的理解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通過閱讀能夠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這也就是閱讀對理解的作用。閱讀對于課文理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閱讀能夠使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的內容,是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內涵,掌握作者寫課文時的思想,真正理解課文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可以說只有熟悉課文,才能真正理解課文。而要想真正地熟悉課文,閱讀是一途徑。通過閱讀,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慢慢熟悉文章的基本內容,反復閱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輪廓的記憶,這種記憶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熟悉課文的要求,也就為下一步深入分析和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二是閱讀有助于正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題,是文章的一個基調,可以說是理解文章、把握課文中心思想的一把鑰匙。要想把握文章的主題,就應該對課文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對作者寫課文時候的時間、背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白作者寫課文時的出發點是什么。要想做到這一點,學生只有不斷地閱讀才能實現。
通過閱讀的方式提高學生課文理解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在語文教學中,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正確把握閱讀的目的,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中心,具體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想象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心理活動,是人運用大腦對感性的知識經過深加工創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可以說是人思維活動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加強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程度,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從而達到提高理解能力的目的。在語文閱讀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選擇可以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文章進行閱讀。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閱讀資源,如果不夠,在學生課余時間里也會接觸到一些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這些都是可以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緊緊抓住這些作品中的一些具體形象,如人物、景物等,充分運用作者的描述,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情和思。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發散思維下對課文的理解、把握顯然要比一般情況下單純地去學習、理解課文的內容要好得多。
第二,要側重于培養學生善于聯想的習慣。聯想也是人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是想象的組成部分,因為文章的內容很多情況下是作者通過無盡的聯想而創作出來的。在當前的閱讀訓練中,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內容,以聯想的方式去探索、尋覓作者在寫作時的思路,就像情景再現一樣,讓學生仿佛就是作者,在重復寫作時的所作所想,只有這樣才能把握課文中作者的思想及所要表達的內容含義。在聯想能力的閱讀訓練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小說、詩歌等可以開拓學生思維、給予學生更多聯想空間的文章。
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多感受和體會,這實際上是學生對文章的一種感性認識,是學生真正地融入閱讀過程中的表現,這些都是珍貴的理解思路,因此可以通過做讀書筆記、抄錄、摘錄、批注等形式把這些理解的思路記錄下來,為深入理解文章保留更多的線索。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各種閱讀筆錄,把閱讀時的一些感受寫在課本上,或者做閱讀筆錄。為了使學生在閱讀時有更多的感受,提高他們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筆者特意以小組為單位,將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將閱讀與小組討論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討論,通過閱讀與討論加深他們的理解,并通過討論發散他們的思維,給予他們更多的思考空間。除了要求學生勤于求解外,我們教師不妨建議學生多動筆寫一寫,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寫成文章或片段,與其他同學探討交流,尋出閱讀之外的其他所得。這種方法勢必會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這也是新課程下語文教學中所倡導的 “培養學生具有鮮活的個性與獨特的創新性”的精髓所在。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課外讀物 (當然這些課外讀物是有所選擇的),讓學生在自由閱讀中,培養閱讀的興趣,通過閱讀興趣的培養使學生產生對課文更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去理解課文的內容。
總之,閱讀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多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訓練,使閱讀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