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紅 徐文友
(吉林省靖宇縣景山學校)
中國的漢語言能走多遠
◆萬 紅 徐文友
(吉林省靖宇縣景山學校)
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優美、最智慧的語言之一。語文課,要讓學生親近母語,感受母語,在潛移默化中觸摸語言,直覺大意,感知文字的“質地”與“芳香”。學好語言文字是關系到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重要因素,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我們更需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從課堂做起,為祖國語言文字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漢語言 語文 教學 語文教師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數量很多,總數約6萬個,常用字約6000個。漢字有悠久的歷史。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是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它們已是很成熟、很發達的文字。據科學家推算,漢字的歷史有5000年左右。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是我國各民族團結的紐帶,是國家統一的象征,中華文化的瑰寶。
漢語言是我們的母語,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優美、最智慧的語言之一。語文課,要讓學生親近母語,感受母語,在潛移默化中觸摸語言,直覺大意,感知文字的“質地”與“芳香”。
然而現在在我們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極為常見的一些現象,其主要特點是不“著”文字,刻意追逐人文效應,以至于課堂上沒有豐富的語感信息,沒有厚實的語言積累,沒有飛揚的生命感悟,這樣的“語文”課堂能走到哪里去呢?中國的漢語言又能走多遠呢?
針對常見的這些現象,下面我要以一個教育者——語文教師的身份淺談幾點看法:
首先,現行的中考分值想必各位同仁都十分清楚,語文 120分;英語120分;其中英語的分值還達到過 150分。而我國中考最早是沒有英語這一考試科目的,為什么短短幾十年里,英語在我國竟然普及的這樣迅速?原因很簡單: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也因為我國要盡快融入世界,盡快使我國的經濟、文化與世界接軌。所以才向國民普及英語,并用各種手段刺激國民學習英語。近年來的英語似乎有泰山壓頂之感,比如:“英語作文競賽、全國英語奧林匹克競賽、全國英語競賽”等每年必有,甚至每學期必有,而語文卻有日益衰落之憂,舉一個例子來說:“在我國的一般學校里,尤其是縣城鄉鎮一類的學校,學生的作文已是“面目全非”、“不知所云”、“滿卷錯字”、“語無倫次”……每念及此,心痛不已,唉!老祖宗的東西就要被他們遺失殆盡了。我認為到了該抑制英語如此“瘋狂”的時候了,否則我國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將成為真正的“化石”。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也將成為一句空話了。
這一切難道是孩子的錯?不是!是教師的錯嗎?那到底是誰的錯?是中國的教育當權者們嗎?這個問題真到了值得我們深思的時候了。
另外,面對著語文課改的重重迷霧,我不禁惶惑:我們該到哪里去?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于課堂的種種弊行,看看語文奔走在怎樣的路上呢?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置文本于不顧,忽視對字詞章句的領悟,空談生命感悟,竭力闡發文本的人文內涵,無限放大文本知識,學生自然忽略了語文學習中重要的“讀”,不需要體會文字的妙處,看似減輕了負擔、簡化了學習,無形之中也就糊弄了語文,丟失了語文的真趣。
語文課堂的另一表現,是注重包裝,如課件、音像、音樂等……課堂五光十色,造成虛假的美麗;或者是注重方法技巧,體驗、討論、表演、答辯等形式,造成虛假繁榮,華麗的包裝,猶如溫馨的枷鎖,它咽干了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破壞了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致使語文本味盡失。
有時為了體現出課程的綜合性和人文性,往往無視語文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醉心于拓展延伸,或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評價性的延伸拓展。教師往往把文本作為試圖達到理解貫通的平臺,美其名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表面上看,這既拓展了課文內容,又貼近了生活,學生又能各抒已見,實質卻是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如學習語言時,教師就會設定類似的問題:”你覺得文中哪一句最美?”“你最喜歡哪一句?”選擇你最喜歡的角度方式賞析。如此活生生地肢解語言,忽視了文本語言的整體聯系,其一成不變的方法,足以使人產生審美疲勞,這是機械的語言感悟。
學好語言文字是關系到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重要因素,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我們更需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從課堂做起,為祖國語言文字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