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英
(河北省滄縣汪家鋪鄉第一中學)
淺談歷史探究學習中教師的作用
◆張 英
(河北省滄縣汪家鋪鄉第一中學)
文章探討了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該如何定位、如何發揮作用,提出了歷史探究學習中的教師應該以一個幫助者、參與者、欣賞者的角色參與教學,積極發揮在歷史探究學習中的作用。
歷史教學探究學習教師作用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潮,歷史教學改革亦激流勇進,而置身其中的歷史教師可謂中流擊水,流遏飛舟。
當前,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廣大歷史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運用,這是非常可喜的。但從不少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看,實施探究性的效果并不理想,這里的關鍵是,教師還沒有真正明白,要組織好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教師該如何定位,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
過去,我們歷史的教學,特別是在新授課中,教師一味地講,學生被動的聽,教師既是導演亦是演員,學生只是觀眾,完全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使偶爾參與,不過是照本宣科。復習課時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淋漓盡致”,四十五分鐘的背誦課,學生口干舌燥,暈頭轉向,教師巡回于課堂監督、檢查學生,維持紀律。
而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標準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法。可見,在新的課程觀念下,教師必須一改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努力營造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尋找能夠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途徑。當然,學生的主動不等于老師被動,老師應該是一個幫助者、參與者和欣賞者的角色,并積極主動在歷史探究中發揮其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良好的情緒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有利于創造力和各種潛能的發揮,不良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在教學中通過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創設歷史探究氛圍的基本要求,老師最初提出探究性問題時,總有少數學生嘗試予以回答。此時,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肯定,并及時走近學生,及時引導、點拔,隨著學生膽怯心情越來越少,課堂氣氛就會越來越活躍,參與回答的學生亦越來越多。“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過良好的探究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并敢于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參與師生討論。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教師要通過真實、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假設體驗、關注現實、感悟歷史,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不但為學生提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提供跨學科的學習機會。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運用和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內容,并聯系實際,使學習更有針對性。教學本是師生之間的使用和共建,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要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課程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在開放的環境中能動地表現自我,敢想敢做。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種意識的存在,對學生今后進行深入探究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對學生今后的人生會有很好的助益。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用某一個知識方法積累了哪些知識和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以作為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活化這些知識的掌握,在探究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去操作、觀察、猜想、探索、歸納、類比、質疑等。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形成歷史學科能力,而不是追求教材的結論。結論不是背出來的,這樣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既定的模式!其次,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即合理的思維程序,這樣有助于學生迅速把握問題的實質,促成問題的根本解決。再次,教師畢竟知識面、經驗相對豐富,有些問題不能等學生自己碰壁之后再發現,教師可提供經驗,使歷史探究學習有針對性,使學生少走彎路,有利于提高效率。
有的心理學家也曾講:“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志和力量。”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有經驗教師的實踐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問題,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學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并能體驗到思考勞動者的自豪感。”在歷史探究學習中,是教師在教學中提供了學生展示、創造、發現能力的機會,教師的真誠贊揚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往往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內在動力,甚至在其成長的道路上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探究給予熱情、積極的評價。
不過在教師發揮上述作用的同時,還應注意幾個問題:
(1)在探究活動中,要充分信任學生有探究創新的能力。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大膽思考、討論、質疑,激發學生的潛能。
(2)教師在歷史探究教學方式的運用中,不要求全責備。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何況由于知識、年齡和能力的差距,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對歷史現象的認識理解,不可能完全或盡善盡美,老師應不斷引導、修改、補充。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大潮中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歷史教師理當不負眾望,發揮自身最大潛力,作歷史課改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