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娟
(鹽城市第一中學)
以《人是萬物的尺度》為例淺談教學設計創新
◆陶 娟
(鹽城市第一中學)
在傳統教學中基本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習興趣和熱情被壓抑。如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諸多弊端,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教學設計 創新 歷史課堂
歷史教師的創新意識就是要把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出發,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歷史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從歷史學科的教學實際來看,讓學生學會創造,前提首先是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能創造性地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本文就以新教材(2005年人民版教材必修三《歷史》)中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基于新課程理念創造性進行歷史課堂教學設計。
21世紀是學習化的社會。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會了學習,才能得到終身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才能為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新課程將“過程和方法”作為三大課程目標之一,就是為了同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就是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從中學會學習?;谶@一理念,我在新教材《人是萬物的尺度》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放在能力培養的首位。
課前,先對學生的已有知識作了了解,許多學生對古希臘神話和蘇格拉底的知識略知一二,尤其神話故事更是興趣濃郁。因勢利導布置了課前自主學習的任務:要求結合課本內容收集有關“以神為主宰”的資料,并以“故事大王”的形式編一個三百字左右的神話故事,要求將歷史人物蘇格拉底編入故事情節。學生的反響十分熱烈。從完成的作業中挑選了兩則情節傳神、語言通俗、能基本反映公元前 5世紀古希臘歷史的故事,讓學生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講述。其中的一位學生的小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太陽神阿波羅的官邸德菲爾神廟的神諭十分靈驗,凡事人們都去求一個神的旨意。雅典法庭準備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于是法官就去神廟問問神的旨意。神諭說蘇格拉底是全希臘最富有智慧的人,但是他不敬神。于是蘇格拉底就被法庭以不敬神的罪名判處死刑。
從學生略顯稚嫩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積極地去預習教材,主動地查閱了相關的一些資料,還開啟了自己純真的童趣,對人文主義的起源地——古希臘進行了一個精彩的勾畫,學習歷史的“熱情”就在故事編寫中被點燃。同時我發現,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使他們對較為抽象的人文主義認識有了一個輕松地開始,為本專題“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激發了探究西方人文精神源遠流長的發展史的學習動機??此撇黄鹧鄣慕虒W設計,卻能收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從歷史學科的教學實際來看,讓學生學會創造,首先就是培養學生的優良思維品質,如思維的廣闊性、批評性、深刻性和靈活性等。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探討和解決問題。可以說,教師在課堂設計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式越豐富、越靈活,學生的歷史思維就越活潑,越有創造性。
在《人是萬物的尺度》課程設計過程中,針對“蘇格拉底之死”這一知識點,針對學生對“全希臘最富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的史實難以理解的學情,教學設計中創設了一個雅典法庭的情境:學生扮演法官,參與雅典陪審團審判蘇格拉底。事先設計好一簡短劇本,將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有 10名學生構成,小組成員之間自主合作,完成指派的任務,編寫人物語言,要求注意對歷史人物語言的琢磨,大膽想象和模仿,力求準確,合乎時代和人物身份。學生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情,積極參與創作。從實踐的效果看,情境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如扮演蘇格拉底的學生,他模仿臨刑前蘇格拉底平靜地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將死,你們活下來,是誰的選擇好,只有天知道。你們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價值啊!”將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作了較好的闡釋。通過歷史劇的表演,學生對蘇格拉底在人文精神起源方面的深遠影響有了十分清晰的認識。
實踐證明,教師巧妙構思一堂課的過程,為學生創設生動豐富的教學情境,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設計深受學生歡迎的活動,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以自己的眼光來審視歷史,他們就會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歷史課的教學活動中去,他們的創造力就會得到充分的培養和展示。
“學會生存”指的是人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所有潛能,以適應世界和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所說的各種潛能,包括承受能力、競爭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創造能力、獨立能力等;生存能力不僅指理性判斷和理性思維,還包括對美好事物和大自然的熱愛和感動,憎惡揚善的正義感,尊重生命和人權的基本倫理道德,對他人和社會的愛心及奉獻精神。在這樣一個知識更新迅速、職業更替頻繁、競爭激烈的社會里,“生存能力”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新課程的根本精神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人文主義”是其重要的價值追求。歷史教師要樹立明確的人文意識,讓學生懂得生命的意義:具有正確的生存價值觀,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為了能引起學生對人文主義的思考和討論,樹立正確的“神與個人”的唯物史觀,在《人是萬物尺度》教學設計中,分析“智者的啟蒙”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時,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充分體驗“一陣風吹過來”的感覺,討論中領悟智者對人的價值的認識,從而使學生領悟古人沖破傳統思想束縛的意義,肯定“人”的存在價值,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
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迅猛發展,國家、民族、地區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日益密切,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在分析普羅塔戈拉和蘇格拉底觀點異同時,設計一道關于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以及中國的孔子的觀點的材料分析題。該題的設計要求同學們合作探討,分組討論不同人物的觀點,得出答案進行交流,最后每個小組一名代表總結發言,教師適時給予點評。在這個學習合作的過程中,流暢自然,氣氛活躍。不僅學生之間,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傾聽和借鑒;而且師生之間的合作也得到了體現。這正體現了前蘇聯合作派教育學家的觀點: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人際合作關系”。
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仍在一波連著一波,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中重要的人文學科,任重而道遠。在教學設計中,如何大膽創新、自我突破,保證學生“三學會”目標的實現,歷史教師還需要大膽解放思想,積極創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益。
[1]周成平.新課程名師教學 100條建議.
[2]柳菊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上海教委會.歷史課程標準:上海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