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聲徐 胡 英 劉小強
社會保險包括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保險范圍逐漸從單位職工擴大到城鎮居民和農民。伴隨社保業務的發展,商業銀行代理社保業務也不斷走向成熟。本文以商業銀行代理基本養老金實踐為案例進行分析,結合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提出商業銀行全過程代理社保業務的可行性和構建社會保障銀行的設想。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不斷加大社保體制改革力度。尤其是近年來,社保覆蓋面不斷擴大,社保參與人和社保資金不斷增長。隨著社保事業的發展,銀行代理社保業務也經歷了從零星代理到鏈條代理的發展過程。
商業銀行代理社保業務合作主體涉及稅務、財政和社保管理局(中心)等部門。業務系統包括資金歸集、資金匯劃、存款結算和賬戶管理等等。渠道資源包括前臺客戶經理、后臺管理、柜臺和自助終端等。代理業務范圍從基本養老金開始,逐漸向其他社保業務(醫療保險、企業年金等)延伸。
1.拓展銀行業務范圍、加快創新步伐。全過程代理在密切與社保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業務關系的同時,拓展了商業銀行對公對私資金及賬戶管理、電子銀行、現金管理以及理財等業務范圍,加快了商業銀行創新社保代理服務以及為社保相關主體創新服務的步伐。
2.增加資金沉淀,降低資金運行成本。通過賬戶管理、征收、監管、發放等全流程、全過程服務滲透,一方面實現由參保單位和個人形成的對公、儲蓄存款、由社保財政專戶形成的機構存款、由退休參保人形成的儲蓄存款在商業銀行體內循環,不但增加了資金沉淀時間,而且降低了資金運行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全過程代理、全產品滲透可有效提高社保、財政、參保企業、參保人等各相關主體的綜合貢獻度。
3.提高客戶忠誠度。通過代理社保業務,商業銀行與社保、財政、參保企業、參保人等各相關主體建立起業務共同體的關系,通過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全滲透,增加了上述各主體與商業銀行解除合作關系的機會成本,可以有效提高上述主體對商業銀行的忠誠度。
4.代理社保業務是銀行客戶鏈式營銷的基礎。在代理過程不但密切了商業銀行與社保、財政、地稅等機構客戶的關系,而且由此獲取了大中型優質企業客戶的和中高端個人客戶的有效資料,為機構、公司、儲蓄客戶鏈式營銷的基礎。
5.提升銀行的社會效應。社保業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業務,尤其是關系到每一位參保人退休生活的民生工程,它的社會屬性尤其突出,作為商業銀行,通過積極參與全過程代理社保業務,樹立了關系民生、服務民生的銀行形象,有效提升了商業銀行的社會效應。
對于任何一家商業銀行來說,都能夠為社保業務提供某個環節的代理服務,但未必能夠提供全過程代理。這種代理服務對商業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需要社保主管部門和參保人共同參與。
1.硬件設施。商業銀行需要具備全過程代理所必備的大規模網點布局、專業的服務團隊、具備海量數據處理能力的機具設備等基本硬件設施條件。網點規模足以滿足參保人辦理各種社保提取、查詢、咨詢等業務。服務團隊的專業性能夠為社保相關人提供社保政策、結算、轉移等服務。計算機硬件設備能夠為個人、單位的長期社保數據的儲存、統計、變更等提供支持。
2.軟件要求。商業銀行還必須又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系統。應具備專業代理流程、技術、計算機軟件系統等條件。同時,穩健經營的企業文化特質也是一家銀行提供全過程代理社保業務的必要條件,主要體現在經營戰略、風險管理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等各個層面。
商業銀行全過程代理社保業務需要社保管理體制改革的支持。隨著參保群體的不斷擴大,社保管理部門對參保人的服務意識也不斷提高,并以此作為委托商業銀行辦理社保業務的基礎。在社保管理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社保經辦機構只需要掌握社保管理的核心內容,將其他能夠外包的事項委托給商業銀行。這樣才能提高社保管理部門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降低管理成本,也能發揮商業銀行的服務能力。
參保人對代理銀行品牌的認知程度是商業銀行順利實施全過程代理的重要條件。如果商業銀行的服務品牌在社會當中出現了抵制或負面影響,影響了參保人對該商業銀行的選擇,從而影響全過程代理的實施。
1.社保基金統籌層次越高,基金的集中度將越高。隨著社保基金征繳面的擴大、統籌層次的逐步提高以及基金征繳日趨轉向直解財政專戶的模式,社保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等將更加依賴于承擔基金清算和財政專戶開戶的代理銀行,基金的集中度將不斷提高,社保資金歸集銀行的效益將越來越高。
2.商業銀行與社保主管部門在社保基金專業化托管(監管)上的合作將更為廣泛和緊密。社保基金的安全性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監管基金需要引入商業銀行的專業化托管。
3.發放待遇的范圍將不斷擴展。隨著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逐步擴大,社保待遇發放的覆蓋面必然要輻射到包括城鎮居民、靈活就業人員以及農民在內的全國民眾,全國性銀行將充當發放待遇的主要渠道。
1.銀行的賬戶管理系統與社保的個人賬戶管理業務有著多方面的相似之處,借助銀行的管理流程和辦法,能夠促進社保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
2.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啟動,更需要加強銀行與社保的合作,只有利用銀行現有的網絡和渠道,將征收和發放滲透到全國。
3.商業銀行能夠通過數據挖掘,從海量的參保人信息中發現適合自身發展的客戶群。
1.理財增值的順利試水將為商業銀行、社保、參保人帶來三方共贏。商業銀行可在《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和相關配套投資運營辦法出臺前,利用先發優勢,及早探索社保基金理財增值業務,為搶占該市場領域奠定基礎。
2.理財增值合作將考驗雙方對基金安全監管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參保人的養命基金,社保基金理財增值的原則是安全性第一,流動性第二,收益性第三。
3.商業銀行將不斷擴大合作面、豐富合作內涵。理財業務涉及面非常廣泛,開展理財合作必將使商業銀行在基金托管及社保業務咨詢、理財咨詢等配套服務上的合作面將進一步得以擴大。
1.商業銀行將為社保經辦機構提供更多風險管理理念和經驗。風險管理使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利用其實踐經驗和專業資源,能夠在搭建社保經辦機構風險管理體系方面開展合作。
2.社保經辦機構的風險管理實踐也將為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參考。社保經辦機構在多年的業務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商業銀行在全過程代理社保業務的工作中,可以有針對性的參考社保經辦機構的風險管理做法,為全過程代理的穩健發展提供保障。
中央早在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就已經確立了建立新社會保障體制的三項原則,其中提到“將社會保障的基金經營與社會保障的行政管理分開”。構建社會保障銀行將是深化全過程代理社保業務和豐富合作內容的發展趨勢。
1.社保銀行的基本框架
(1)在商業銀行內部成立專門機構(事業部)并由專門團隊負責社保銀行日常運營。
(2)將社保主管及經辦機構定位為管理主體:即由社保主管及經辦機構專司行政管理及政策、規則制定,將社保銀行定位為責任及經辦主體,即由社保銀行負責具體的基金業務運營。
(3)以銀行內設的社保銀行專門機構(事業部)為運行主線,社保、稅務以及財政部門相互配合、協同運作。
2.社保銀行的運作模式和發展趨勢
(1)運作模式。采取“地稅征繳、財政監控、社保管理、銀行主辦”的運作模式。商業銀行設計一整套專門的機構、人員和系統代理社保資金、信息和風險控制的全過程,是商業銀行代理社保業務的一個“影子銀行”。
(2)發展趨勢。探索構建社會保障銀行。在構建初期,由商業銀行內設的社保銀行專門機構全過程、全方位的負責基金歸集、個賬管理、專戶托管、增值監控、待遇發放等所有社保業務的運營,同時接受社保、財政、銀監等部門的監督和指導。隨著社保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社保業務專業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國家對社保代理業務獨立性要求的提高,社保銀行將逐步從商業銀行內設機構的模式逐步演化為專司負責社保基金管理的法人實體,變商業銀行“代管”社保基金模式為為社保銀行“直管”模式。
代理社保業務的商業銀行應著眼于全過程代理,不斷提高代理質量,降低代理成本。同時,各級社保機構也應該選擇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作為全過程代理的合作銀行,以提高服務參保人質量和完善保障體系。隨著我國社會事業的發展,商業銀行和社保管理機構將迎來更廣泛的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