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麗
近年來,我國傳統的審計模式同高校會計電算化的快速發展很不適應。目前相關部門的計算機審計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務上,都遠落后于高校的會計電算化。在實務方面,由于計算機審計起步較晚,審計的技術手段相對滯后,還需要積極開發針對高校的審計軟件;在理論方面,對高校的計算機審計研究又落后于實務,無法指導計算機審計實務。而從發展趨勢來看,計算機審計必定會在對高校審計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探討計算機審計在高校審計中的應用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熱點問題。
1.拓寬審計范圍。會計電算化使得高校核算工作的范圍不斷擴大,涉及財務、基建、科研、后勤等各個方面。但傳統的審計范圍主要限于財務收支活動,計算機審計的步伐沒有跟上,導致一段時間以來,高校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與審計業務范圍的縮小同時存在,形成以人力來對抗計算機的兩難局面,這種狀況幾乎成為對高校審計工作的瓶頸,要么審計工作量巨大,影響工作效率;要么以偏蓋全,審計的范圍不完整、不深入。而運用計算機審計,是審計工作主動出擊,克服困難,鞏固業務領域,擴大審計成果的必然正確選擇。一方面,審計人員借助于計算機來查詢海量的高校運行信息,利用計算機提供的程序輸入必要的條件進行樣本抽取,對異常項目進行調查測試,以確定審計重點,并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逐筆審計,使得審計內容更加廣泛,審計人員可以不再由于時間和工作量的原因而縮小審計范圍。另一方面,在計算機審計條件下可以積極開展事前和事中審計、效益審計以及經濟責任審計,擴大高校審計范圍、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減少審計風險,使對高校的全面審計成為可能。
2.提高審計效率。高校龐大的經濟規模和復雜的資金狀況需要計算機輔助進行審計。以一個中等規模的高等院校為例,全年的收入在十幾億元左右,固定資產規模在幾十億元,僅土地使用權和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就數以百億計,還有大量的流動資產,它們控制的國家資源和資財相當可觀。所以,其日常管理和核算對象十分龐雜,數量多、類型各異、特點不同,給審計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在現行的審計模式下,要對某一所高校作出全面、客觀的審計評價,審計監督工作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審計人員充分利用計算機審計準確快速的特點,提高審計工作效率,降低審計成本。
3.增強查錯防弊的能力。對于高校會計處理過程中的錯誤和舞弊行為,一直是審計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實行會計電算化后,高校一些新的舞弊手段不斷出現,例如修改程序、篡改數據,冒名頂替等。事實證明,如果會計電算化系統在控制上有漏洞,就會造成比手工記賬更嚴重的損失。開展計算機審計可以通過計算機對高校的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和風險評估,找出高校會計電算化系統內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環節,促進會計電算化系統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達到間接防弊的目的。
4.促進信息化建設。傳統的審計手段主要以手工操作為主。信息化環境下,高校管理數據和信息的獲取方式、傳遞方式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就要求審計部門必須采用新的審計技術和方法才能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計算機審計給審計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利用計算機審計后,大量的審計信息、審計法規、被審計高校的基本情況都存儲在計算機內,可隨時查閱,使資料的索取更加及時;利用計算機對高校的審計信息進行統計、匯總、分析和上報,將會大大加快信息的反饋,增強審計系統信息的反饋能力,為主管部門提供更多的、及時有用的信息,能有效地發揮審計對宏觀調控的作用。
1.計算機審計的意識不強。傳統的審計觀念、思維方式根深蒂固,阻礙了對高校進行計算機審計的發展。目前大部分審計人員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對高校開展計算機審計的意識不強,對高校進行審計時仍然“繞過計算機審計”采用手工審計方式,沒有形成應用計算機審計的良好氛圍。加之部分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和運用則更顯艱難。由此帶來的是計算機審計在高校審計應用中舉步維艱。
2.缺乏制度機制。在高校審計中應用計算機審計相對于傳統審計在對象、線索、方法、流程、結果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導致以往的審計標準和準則已經不能完全適用。由于缺乏可以借鑒的規定和標準,使審計部門制定的工作制度、業務規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不能滿足信息化環境下審計工作的需要。目前,我國對計算機審計的合法地位和保障、電子數據的法律地位、審計軟件的規范化等問題尚存在法律空白。對高校進行計算機審計更是缺乏相應的制度機制。
3.審計軟件不夠成熟。目前,針對高校的審計軟件的開發建設比前幾年有了一些進步,這不僅提高了對高校的審計效率,也產生了一些有價值的軟件產品,是審計工作向信息化發展的有益嘗試,推動了高校審計從傳統審計模式向計算機審計模式的轉變。但由于軟件開發知識、設計經驗、市場需求等方面的限制,對高校進行審計的通用審計軟件還不夠成熟,行業特點不夠明顯,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設計不夠嚴密,功能比較簡單,對高校管理活動進行分析、判斷的指標體系不夠健全,并且缺乏專業隊伍進行后期維護,生命周期較短,有的軟件還無法與被審計高校的數據連接,使用效果不夠理想。
4.計算機審計人才匱乏。開展對高校的計算機審計工作必須將計算機技術和審計業務技術相結合。要求審計人員既能打開被審計高校的數據庫又能將其數據轉換過來,還能使用審計軟件和數據采集分析工具進行查詢、分析,并且能夠在審計現場搭建臨時網絡,排除常見的軟硬件故障。而目前的現狀是高校審計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由于歷史、客觀的原因,計算機審計知識相對匱乏。而年輕的審計人員雖然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知識,但也僅停留在低層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運用技能,且審計業務技術相對薄弱。他們即使在對高校審計中應用計算機,一些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測試和檢驗,利用計算機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等更高層次的計算機審計工作也無法實現。很顯然,當前真正勝任對高校進行計算機審計的人員還很缺乏,遠不能滿足計算機審計對復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正是由于計算機知識與高校審計業務結合不夠,直接制約了在高校審計中應用計算機審計工作的發展。
5.培訓力度不夠。近年來,為推動計算機審計在高校審計中的應用,各級審計機關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知識培訓。這無疑對提高審計人員的計算機理論與應用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現實情況是,業務培訓與指導的實用性較差,大多數停留在應試培訓層面,而結合高校的實際運用較少,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參加培訓的人員在培訓之后往往是理論有余,實踐不足,難有成果。其結果是遏制了高校的計算機審計向縱深發展。
1.樹立正確的計算機審計意識。作為對高校進行審計的新時期的審計人員,必須突破傳統思維方式,充分認識計算機審計的必要性。要更新思維,增強開展計算機審計的意識,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研究高校計算機審計業務的思路、方法和手段,要在掌握計算機審計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礎上,逐步根據高校審計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及時編寫出各種測試、審查程序的模塊,切實提高高校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要將計算機審計提升到要如何對被審計高校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審計,防止作弊;如何提取數據,了解設計程序是否合理、授權監控是否相互牽制;以及如何對計算機處理的文檔和數據進行保密、授權、打包、歸檔,等等。
2.健全制度建設。要加快對高校實施計算機審計的制度建設,使人們在對高校開展計算機審計工作時有章可循。各審計部門要借助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審計準則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審計業務規范,在促進高校審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審計質量,加大審計力度。
3.加強計算機審計軟件的開發。在高校會計電算化十分普及的背景下,審計工作要具有現代化的審計工具。審計部門要購置有效的審計軟件、開發與高校實際情況相應的審計軟件,實現審計“數據處理信息化”。這一方面要求高校的會計軟件應能提供修改數據的完整記錄。這樣可使審計人員通過對數據改動的操作記錄,找到相應的審計線索,以達到審計監督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審計人員應參與高校會計軟件的開發與評審。應由財政部門與同級的審計機關聯合組織專家對會計軟件進行評審,對其各項指標提出意見,從而保證會計軟件的可審計性。同時還要求會計軟件應盡量提供標準的數據接口。這樣,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只需要將該數據文件調入審計軟件即可,而不用把各種各樣的數據文件轉化為同一格式再進行輸入,降低了審計風險。
4.加快計算機審計人才的培養。隨著高校管理、決策、業務、信息等方面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手段、信息技術應在對高校的審計業務中得到廣泛應用。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培養既熟悉高校信息化環境、信息管理系統,又了解審計業務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并掌握信息化環境下實施審計所必須的信息技術和手段的“復合型”人才,是信息化環境下審計部門正常、高效履行職責的重要保證。
5.注重實用知識培訓。培訓是人力資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適時的專業培訓可以提高審計人員工作的熟練度、工作自信心、工作熱情及責任感。各審計單位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計算機軟硬件資源,開展靈活多樣的計算機審計培訓。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實效性,能很好滿足推進對高校進行計算機審計的實際需要,培訓業務應與審計實務操作相結合,形成培訓、實踐、再培訓、再實踐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