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昌
(甘肅省博物館)
博物館信息化的社會效益分析
◆王裕昌
(甘肅省博物館)
博物館,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設施和教育機構。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博物館信息化使館藏文物資料以特殊的展覽語言、生動直觀的形式和快捷的方式豐富著其社會效益,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博物館 信息化成因 社會效益
博物館,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設施和教育機構。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博物館信息化使館藏文物資料,以特殊的展覽語言、生動直觀的形式和快捷的方式豐富著其社會效益,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早在 2003年 11月之時,中國博物館學會數字化專業委員會就已經成立了,至今已經六年多。這六年多里,我國博物館信息化事業蓬勃發展,一大批新的數字博物館應運而生,不少實體博物館也進行了改建和擴建,博物館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飛速的進步,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上了一個新臺階,由此而衍生的社會效益也是巨大的。分析其社會效益的成因及成效對數字化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網民數量迅速擴大,這樣的“量變”必然會引起相關聯的“質變”,關注網絡的人越來越多,迫使博物館的展覽方式也有發生變化。所以,利用網絡推動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就是博物館采取信息化的重要原因,反之,博物館的信息化會帶給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的機會和便捷。
2.無線上網、手機上網的普及,使網民上網的自由度大大擴大,也使博物館的信息化效益大大增加,這種自由上網的形式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場所,改變了必須走進博物館的要求,改變了全社會的行動方式,隨之改變的必須要有博物館的信息傳播方式。
3.信息化的基礎技術繼續進步。技術的支持使博物館的信息化成為可能,在信息產業中軟件業的比重日益上升,電子商務、遠程教育、ASP等新興行業的出現,促進電子政府的發展。例如作為信息核心技術的半導體芯片技術正在從微米級技術向納米級技術發展,這些先進的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促進信息化博物館社會效益的方便。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其應用面不斷擴展,已廣泛應用于博物館建設的實踐中并取得的一定的社會化效益。實踐為我們證明:信息化建設是博物館提高陳列水平、實現社會效益的必由之路。
1.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們的博物館和信息化博物館建設正在探索中前進,信息化博物館是博物館中的一個新的類型,它憑借著方便、快捷的行為模式成為了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高尚、更加完備、更有內涵的生活享受方式。舉一個例子,上海博物館網站推出了學術園地、視覺藝術、英文版等欄目。在視覺藝術上有外景、大堂、青銅器等陳列室的全景三維互動展示,還有以文博專題片為核心內容的視頻點播節目以及相關的繪畫技法的三維展示,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領略到比身臨其境更加全面的視覺享受,這種特殊的展覽語言比吃飯、旅游更具有實際效果,也更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所接受。另外,學術園地為網民提供了眾多上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成果,作為一個講述的環節設計,讓人在欣賞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底蘊,理解了文物的價值和研究背景。網站還在簡體中文版的基礎上,又推出了繁體中文版和英文版,擴大了受眾面,提供給了人們一個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空間,也向網站的國際化方向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一切都表明了,博物館的信息化不僅僅是帶來方便那么簡單,它是通過對博物館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高收藏、研究、陳列、宣傳、管理和服務的效率,最大程度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根本上提高了博物館存在的重要意義。
2.展示傳播了中國先進文化及其前進的方向
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們將它們展示給世界、展示給國民。博物館的工作就是要將我們先進的文化底蘊展示給世人,通過人們的傳播和理解來保證先進的文化得以傳揚。博物館的信息化作為一個中介以其方便廣泛的優勢為這種文化傳播提供了最大的效益。例如,上海文物博物館信息網是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為核心,集上海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藝術品拍賣公司、上海文物商店、中共代表團駐滬紀念館等網站于一體的網站,它實現了文物展覽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其中“文博資訊”展示了以上眾多博物館的藏品,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我黨的發展歷程,是我國先進文化的代表;“學術研究成果”、“文物法規”等欄目信息的發布和共享,向世界展示了我國現在的文化進步和以后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總之,這種新型信息化的博物館符合國際博物館發展的潮流,成為了我國文博系統對外交流展示的一個良好平臺,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基地。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信息化建設基本覆蓋了博物館工作的各個方面,以最有效的方式在展示著中國人的非凡的過去和不斷進步的未來,為展示傳播我國文化發展建設、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3.加速了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發展必須的兩個方面,其中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與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背景下產生的。博物館的系統性、整體性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博物館的信息化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這種博物館在空間上、時間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管理人員上都與以往一般的實體博物館不同。信息博物館是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共同籌劃、建造模擬的博物館現代設施,在建設之初就具備除了介紹文物以外的教育意義,所以說,信息化博物館是政府對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關注和教化。例如,信息博物館的“整合”環節,可以系統的展覽古往今來農業、教育、金屬等各方面的文物,然后再做出化時空的評價,這時觀看者會根據自身的職業特點關注文物及文物研究就是在找照亮自己的一面鏡子,以尋求把他們祖祖輩輩在各個生態領域獲得的成就并作出解釋。它也是讓參觀者拿著的一面鏡子以便更好地了解曾經的產業、生活習慣和共同崇敬的事物。信息博物館是管理教育、文化和機能變化的一種載體,也是博物館展覽更加民主化的過程,它會以特殊的展覽語言、生動直觀的形式和快捷的方式在加速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總之,博物館發揮著保護和展示文化與自然遺產,開展社會教育,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成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的世紀中要樹立創新意識,增強精品意識,把每一座博物館都建設成為宣傳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課堂,都建設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及其前進的方向的堅強陣地。
[1]楊俊艷.關于博物館信息化的認識與思考.2001.
[2]黃強.試論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04).
[3]李強.信息時代的博物館.華中建筑,2001,(03).
[4]繆華.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科技信息 (學術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