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虎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文言文也是高考的重頭戲。僅以安徽省高考為例,各年試卷中文言文閱讀試題(除古代詩歌鑒賞)占近20分。然而,文言文教與學現狀不容樂觀。學生不喜歡學,教師無熱情教,形成惡性循環。錢夢龍先生就曾經感慨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文言文教學出現了“想說愛你不容易”的尷尬局面。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在開展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探索過程中,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支點,撬動“死角”,擺脫“想說愛你不容易”局面,改變這種“教無力,學無趣”的現狀,使高中文言文教學收到實效,在此,只想借一己之嘗試,幫助學生找到一個支點愛上文言文學習,并作引玉之磚,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推動學生產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內驅力,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和求知欲。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除了課文本身的一些文字障礙外,主要源自老師“肢解式”死板教學方法。如果施教者設置一定的情境使學生思維進入其間,以題串文,那么定可以將學生原有的動機、潛在的興趣遷移到所設置的問題情境中。筆者在教《寡人之于國也》時,打破了常規串講模式,讓學生在聽配樂時,給學生設置了一些情境,比如“有誰能為百姓來考慮到細微的問題”,把學生直接帶到了幾千年前的戰國時期,對當時的現狀似乎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因而學生在后面理解孟子的“蒼生之生,在我心兮”的民本思想時,學生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我看來,學生在情境中絲毫沒有要死背硬記的厭煩感,思維始終在問題情境活動之中,一堂課下來,輕松愉快地實現了知識教學、能力訓練和情感體驗的教學目標。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自主探究學習,確定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能動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的枯燥講解,使學生喪失了作為人的能動性。
從教學最佳結合角度看,教師的教只有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才能發揮教學的最佳效果,最終實現“不教”、“會學”。教與學和諧統一的前提就是師生均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常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如“競賽式”。高中學生經過初中的文言文學習已經具備了利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我的具體做法是:
1.責任分包。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把課文分包給四個小組成員。包干的內容包括文言語段的串講以及本段內容中包含的文言文知識點。
2.分組競賽。各組準備好后開始競賽。第一輪為串講環節,每組派出一位同學串講本小組承包的課文內容。其他組同學注意糾錯。這樣就使得全班同學都必須注意全文內容。
3.串講評分。每組的串講得分為10分,如果其他組的同學指出并更正一個錯誤則扣0.5分。
4.文言文知識點競賽。各組分別找出承包內容中的文言知識點,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以及特殊句式,每找出一點,可得一分。
5.評優設獎。兩輪比賽累積得分最高的小組為優勝組。請優勝組的同學為全班同學示范分類歸納文言常識。
6.教師補充總結。在糾錯環節中教師就以裁判的身份加入進來,對錯誤進行判定。在比賽結束后,對遺漏的文言知識點進行補充。
又如,“學生自擬檢測題”式(此形式筆者多用于高三階段)。 從約翰M.凱勒(John M.Keller)提出的ARCS動機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要讓他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自主完成知識的建構。因此筆者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嘗試讓學生自擬課文同步測試題,在班級交流、評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意識到自主命制試題與自己的文言學習以及將來的高考密切相關,這時他們對這項工作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在教師的點撥之下他們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擬制一份高質量的試題,擁有了信心,最后他們在命題、答題、批改以及后來的正規測試中體驗到成就感,成為了他們繼續努力不斷提升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再如,“排課本劇”式。筆者在教《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必修一〉)時,提前一周讓學生預習,幫助學生編寫劇本(劇本編寫常識在初中已學過),讓學生排課本劇,讓學生穿越時空,來到了幾千年前的先秦時期,對當時的秦、晉合圍,鄭國危在旦夕的現狀似乎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因而學生在后面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語言技巧及思想內容時,都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只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們在愉悅中輕松地掌握文言知識,就會完成新課標中對文言文教學的目標要求。
文言文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培養日積月累的好習慣來學好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既不能急躁,又不能擺花架子,好看不中用。在教學上,筆者采用化整為零的辦法,以每一課為單位,圍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及《安徽省高考考試說明》中的要求,設置“知識卡片”,由學生自己在復習鞏固階段填寫完成,然后在全班交流,相互補充。這樣,把文言系統知識建構的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做積極的梳理,而把課堂上的時間更多地留給師生共同的品味與鑒賞,不僅使學生的文言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老師也從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
高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學的方法遠不止這些,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筆者將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