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權
(甘肅省高臺縣國慶小學)
小學音樂課的課堂內外
◆王三權
(甘肅省高臺縣國慶小學)
小學音樂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簡要介紹了小學音樂教育目標和內容,從課堂內外分別闡述了如何促進音樂教學,以促進小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小學音樂 音樂教學 全面發展
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塑造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教兒童拉小提琴,不是要培養小提琴家,而是通過拉小提琴培養能力,同時打好品德修養基礎。音樂教育給與孩子們對美的欣賞和享受,并增強他們創造美的能力,讓他們獲得全面、完整的綜合性審美體驗,培養其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小學生的身體、智力都處在發育階段,加強小學音樂教學、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健全發展極為重要。
日本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愛好,培養音樂活動基礎能力和培養小學生豐富情操。我國的音樂課程標準中說:通過音樂學習,使小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其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食物的至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未來的向往、追求。由此可見,我國小學音樂教學是以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基礎為目標。
小學音樂教學應包含音樂表現和音樂欣賞。音樂表現的內容有:聽音樂并加以演奏。聽示范歌唱和示范演奏,讓學生演奏,盡量接近正確的樂譜。感受樂曲氣氛和音樂特征,讓學生表現出來。通過想象表現歌詞的情景和心情,感受節奏的韻律和節拍,邊演奏邊用身體表現。讓學生掌握歌唱方法及樂器演奏方法。音樂欣賞方面要求學生:體會音樂的美妙及快樂。聆聽音樂,從中感受樂曲的氣氛,分辨節奏、旋律及速度,分辨樂器的音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具有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增長欣賞知識,提高音樂表現水平。
小學音樂課是獨立的藝術課程,但在小學學科中,藝術教育因素無處不在。除在課堂上進行音樂教學外,音樂教學還可以在課堂外進行。藝術活動、比賽、充滿音樂氛圍的校園環境,以及音樂課程向其他課程的滲透,都可以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發展。
1.以情動人。和其他課程一樣,音樂教師在小學課堂上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一起的平等參與者。優秀的教師應是一個出色的導演、節目主持人,巧妙組織課堂,而非權威、裁判員。在課堂中,如果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會把對教師的喜愛轉移到對課堂、對所學課程的喜愛。教師在教學中應熱情大方、和藹可親,關注每一位學生,使師生間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調動學生情感因素,提升教學效果。作為教師,首先要尊重每一顆稚嫩的童心,要蹲下來看孩子,關注小學生敏感的心靈。小學生在意的是老師兇不兇,有沒有微笑,是不是可愛親切,他們渴望的是老師的愛和呵護。教育是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假如離開了愛,無論教學模式有多先進,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花。
2.促進參與。音樂教學過程是一個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自己親身主動地體驗、領悟、探尋,與音樂融為一體時,才能對音樂知識、技巧真正理解,才能實行音樂欣賞和表現。教師應重視設計形式內容都具有吸引力的藝術活動,活動應恰當、有意義、有情趣。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等都可以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是音樂教學的關鍵。運用游戲、競賽、表演、表演、樂器進課堂等方法,積極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3.綜合各種手段。小學音樂課堂中除了音樂元素外,還可以引入其他多種手段,加深小學生對音樂和相關事物的理解,使其主動參與到多彩的音樂活動中。充分利用舞蹈、游戲、模仿、想象、繪畫、競賽等多種手段,提高小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刺激小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對音樂的理解和興趣。現代計算機設備和互聯網的發展為音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學生能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無論是民族音樂還是外國歌曲,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使用投影觀看視頻材料,音樂與情景相交融,加深學生的感受與理解。新課標要求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的優點,為教學服務。恰當地場景片段使學生在欣賞時,有聽有看,情意盎然。
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陣地,是音樂教學的主要途徑。課堂外的隱性課程、滲透性課程,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補充部分。
1.校園氛圍。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會對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產生深遠的影響。環境塑造人,凈化、綠化、美化校園,栽花植樹種草,安放雕塑,建造噴泉,使校園藝術化、怡人化。在課間、中午或下午播放歌曲、名曲,讓音樂流淌在美麗校園,讓空氣中充滿美妙旋律,讓學生時時受到音樂熏陶。
2.活動系列。開展校園藝術活動,組織歌唱比賽、樂器大賽、才藝大賽、課本劇匯演,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訓練藝術技能,培養藝術興趣。利用課余和節假日,組織學生文藝匯報演出,到社區進行慰問演出,讓小學生在社會服務中提高藝術素質、陶冶情操、磨練意志。
3.滲透其他課程。挖掘滲透點,找準結合點,把音樂與美術、語文、科學等教學有機聯系起來,通過藝術與各學科的聯姻相互促進。如在小學語文課中一篇《下雨》的小詩,在教學中,教師展示美麗的畫面配以優美音樂,使雨點更加親近更加自然,極大誘發學生興趣,使學生體驗美、享受美的同時學到了知識。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每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在學習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將民樂、民歌穿插其中,幫助學生了解民族風俗、地域和歷史。
4.體驗生活。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音樂的欣賞、理解更離不開生活。藝術靈感不是憑空產生的,來自于日常生活積累。小學生需要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去認識社會;通過日常接觸到的具體、鮮明、生動的客觀事物,積累情感體驗。平時注意聆聽各種自然界的聲音,觀賞影視節目,促進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有了生活依據,才能大膽想象,充分理解,勇于創造,提高音樂素養。
音樂課是小學教育中的藝術學科課程,其內容應是廣義的,含義是豐富的,應從課內、課外同時入手,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從而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1]陳桄,胡清芬.音樂輔助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2).
[2]管文錦.一個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筆記[J].上海教育科研,2004,(9).
[3]杭渭河.中小學藝術教育課程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3,(8).
[4]李鳳蓮,王軍.淺談日本小學的音樂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03,(3).
[5]溫虹青,溫桂生.論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度”的把握 [J].江蘇教育科研,2006,(6).
[6]夏宗貴.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想象與創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8).
[7]俞加平.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