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子敏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岔河鎮中學)
芻議升級教師“語言”
◆尹子敏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岔河鎮中學)
我們打開電腦,打開網絡,不論是信息、游戲、軟件、哪怕是病毒,他們都在不斷的升級、不斷的變化,每時每刻都可能給你帶來吃驚的消息。如果今天不進步就意味著退步了,大腦今天不升級就意味著降級了。特別是生活在這個新時代的教師,一旦掌握給大腦自動升級的方法,就可以在需要它的時候,迅速讓大腦的程序升級。
升級大腦程序的關鍵是掌握大腦的運作的基本原理。就像電腦用編程語言去寫一定的程序,我們的大腦也離不開最基礎的語言信息。因此升級大腦首先要升級你的語言。
正向語言就是在我們教學工作中,不說我們不要什么,而用我們想要什么代替,將焦點轉移到你想要發生的事情上。
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在喜瑪拉雅山腳下的小村里,來了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他向全村村民宣布,他會一種點石成金的法術。他念了一大串咒語,然后就把蓋在木桶下的石塊變成了閃亮的金子。于是村民們虔誠地聽老人教授這種神奇的法術,老人不厭其煩地將咒語教給了村人,當村子里最笨的人也能背誦咒語的時候,他很滿意地告訴他們:“你們等明天日出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用點金術了,各位都可以把沒用的石頭變成黃燦燦的金子。不過,你們可要記得呀,念咒的時候,你們的腦子里千萬不要想起喜瑪拉雅山的猴子。”
當然,這些村民沒有一個能夠把石頭變成金子,結果早就注定了。因為,我們的大腦不知如何以反向的語言來處理信息,為了想知道不去想的是什么,我們的大腦首先必須先去想它。“千萬不要想起喜瑪拉雅山的猴子”你的腦海里首先出現的就是喜瑪拉雅山的猴子影像。
作為教師,時常告訴學生“我們不要去做某事”,例如,當學生站在起跑線前,我們會好心的囑咐“別緊張”;當學生進入考場時,我們會給孩子打氣“不用擔心會考砸了”;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我們會鼓勵說“你不是一個笨小孩”,這種語言模式,正是我們使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原本不想讓他們注意的地方。
升級你的語言,改變語言的表達模式,將原來的否定模式轉變為肯定模式。不說“我們不要什么”,而用“我們想要什么”代替。例如: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告誡他們“不要撒謊”改成“說實話”;當學生站在起跑線時,不說“別緊張”而說“放松心情”。這樣的語言表達就會將焦點轉移到你想要發生的事情上,你的大腦會重新定位,為獲得更多的成就做好準備。這種語言被稱為“正向語言,嵌入式命令。”
我們教師個人如果想成為卓越者,應有自己的目標。當我們為自己設立目標時,也要使用正向語言,確定目標以想要的方式來陳述。例如:在上公開課前有一個目標:“講課時,不要緊張,語速不要太快!”改為正向語言輸入模式,以肯定的目標陳述:“我希望我在講課時,輕松自如,自然流暢,想改變時就能及時調整。”這樣就能主控自己的目標,將自己放在一個比較有力的位置。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的邁進。
我們來看兩個不同的敘述:
1句:“這一次讓我們在預算內按時完成任務。因此,不要嘩眾取寵,不要玩把戲,不要在最后一分鐘才改變情況。可不可以?”
2句:“這一次不要嘩眾取寵,不要玩把戲,也不要在最后一分鐘才改變情況。讓我們在預算內按時完成任務。可不可以?”
對這兩個敘述有什么不同的感覺?第一句先引導你追求目標,然后將要避免的問題留給你,而第二句先提示你要避免的問題,然后引導你去追求目標,第二句的順序更有說服力。這就充分體現了語言順序的重要性。
1992年羅斯·佩羅和布什競選美國總統,布什總統在競選時先陳述自己為美國作的貢獻,然后陳述他尚未完成的事和犯過的錯誤。他留在選民心中的印象是個犯過許多錯和有一大堆事沒做的總統。羅斯·佩羅是塑造個人形象的天才,他運用語言的能力更是出類拔萃。他采用與布什總統完全不同的方式,他總是這樣說:“美國正在麻煩中,我們必須去身體力行的改善這些情形,我們有能力去改善這些情形。”他在選民心中留下了積極行動者的形象。創紀錄地獲得近 20%的選票,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獨立總統候選人。通過這個例子你就會更加了解語言順序的重要性
聯系我們的日常教學,當我們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強調行為規范時,語言的順序方法很簡單:“先說負面的,然后說正面的。”
“我總是出錯”,“大家都不喜歡我”,“我永遠都不能講好英語。”
看到這些陳述,我們會覺得沒有希望。上面的陳述除了否定,還隱含了“所有”和“永遠不可能”的含義。這些詞語稱為“普遍化”詞語。表示普遍性的詞語還有下面這些。“所有、無一、每個、從不、無人、沒人、永遠、總是、都、無一例外、每件事”普遍性的詞匯預示著沒有機會,而且你無能為力,我們可以利用追問的方式來解除它的限制。
如果你對自己說:“我總是出錯。”你要馬上追問自己“是嗎,你的意思是說從來沒有發生過你做對的事嗎?”當你問這樣的問題,你就會發現不是的。通過追問,你將普遍性詞語轉為更為明確的情況——你可以改變和控制的情況。
又如“大家都不喜歡我”當你采用這種方式表述時,注意你制造的意象,問你自己,有多少人在你的影像中?也許有千百個,也許一個都沒有。那就追問自己,到底誰不喜歡我?你弄明白了,實際上只有小紅一個人不喜歡你。回應一個人的排斥總比回應所有人容易,而且信心也會大很多。
《論語》中也曾提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就強調不要說太過絕對的話。現在我們應該明白,盡可能讓學生避免使用普遍性的詞匯來評價與自己有關的情況,一旦出現,盡可能的輔導學生采用自我追問的方式來解除它的限制。這樣可以增強信心。
心理學家赫拉別恩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傳播總效果 =7%的語言 +38%的語調語序 +55%的表情和動作,可見,肢體語言是多么的不容忽視。我們通過改變肢體語言,也能改變對大腦輸入的信息。用無聲的語言使我們生活變的生動和精彩。
自信的肢體語言:抬高下巴;坐時上半身前傾;站立時抬頭挺胸、雙手背在身后;手放在口袋時露出大拇指;掌心相對、手指合起來呈尖塔狀;翻動外套領子。
這個世界上真正可怕的不是變化,而是害怕變化。如果您不能主動的去改變,不斷的去升級您的大腦,您真的會被改變,被拋棄。所以,我們只有抓住生命中更多的機會,學會更多對自己有利的知識,掌握更多有價值的觀念,才是應對這個變革社會的永恒法寶。
就讓我們從改變我們的語言開始,行動起來!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