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江蘇省宿遷學院五系)
讓大學生敢說、樂說、善說英語
◆王瑩瑩
(江蘇省宿遷學院五系)
口語是一種利用語言表達思想、輸出信號、進行口頭交際的重要語言技能。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是要求學生能通過讀和聽獲得知識信息和語言,經過思維,在原有知識及語言點基礎上對所獲得的內容進行加工和重組,賦予其新的內容,然后輸出,從而完成交際的一種能力。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間交流的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讓大學生會聽會寫,讓他們敢說、會說、善說,已是信息社會的必然要求。
自信心對學生學習有巨大的激勵作用。自信心是學生進步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則缺乏進取的動力,難以取得良好的成績,因而可能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失望和迷茫。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無非是用口語和書面語兩種形式。兩者相比,無論是從語言點發展還是從學習語言的自然規律來看,口語都顯得更為重要。英語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傳播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過程,而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都需要開口說話。中國人愛面子,這與我們的文化背景有關。在課堂口語交際中,大學生們依然是“怕”字當頭,怕發音不準,怕句型不對,怕觀點不正確,怕語法不準確等等。對老師的問題或話題他們往往要在頭腦中深思熟慮,不做到“萬無一失”決不輕易開口,這就造成了英語課上“冷場”的局面。長此以往,不僅教師進行口語訓練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學生也養成了不開口的習慣,這就容易造成課堂的沉悶氣氛,使學生對口語交流產生心理障礙。中國人受“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往往覺得開口很難。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經常抱怨沒有機會說口語的機會,或者沒有機會練口語。但是,一旦真的有了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卻退卻了。因為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擔心:擔心他們所學的英語知識不足以表達所有表達的意思,擔心一旦講錯,惹笑話,帶來誤會擔心聽不懂外國人說的問題等等。如何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我們需要給予學生鼓勵,可以向學生講明,實際用于日常交際的英語單詞也只有3000個左右,他們所學的英語知識已遠遠超出了這個數字,自然也就不擔心不夠用的問題,要讓他們意識到英語口語與書面語不同,允許有錯誤,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只有對方能聽懂就行,這樣就可以樹立他們用英語表達自己的信心。要讓我們的大學生認識到,只有“開口說話”才是學習口語、鍛煉口語的唯一途徑。而且只要開口說,就會有提高。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克服羞澀心理和因挫折引起的消極情緒,樹立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開口說英語的勇氣,讓他們開口去說,大膽地說,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保持對英語口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外因要通過內應才能起作用。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樂學,外學的知識才能得以內化。口語教學是一項雙邊活動,教師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這對完成英語口語教學目標關系重大。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大學生仍處于世界觀形成階段,思想還未完全定型。因此,教師應該放下所謂“權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系他們,愛他們,了解他們的需要,有的放矢對他們進行表演、鼓勵或真誠地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收到他們的歡迎和尊敬,才能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讓學生覺得老師是他們的朋友,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焦慮、恐懼、厭學等心理,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大學生“樂學”。英語口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有操練英語口語的時間和空間。口語技能與素質的提高是重在“學”而不在“教”,師生間的雙向、多向交流和學生間的雙向、多向交流應貫穿教學始終,切實注重教學內容的深度,不流于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調動大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主動性。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種聊天式的口語環境,活躍課堂氣氛。在口語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參與學生的各種討論與活動,并保持熱情、敏感和寬容的態度,使學生積極參與授課過程,激發他們學習英語口語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注重強調創設真實情境,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口語情境,激發大學生說英語的欲望,增加外教與學生的交流機會,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口語實踐機會。可以通過開設英語角,創辦英語俱樂部,舉行英語節、英語沙龍等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興趣,為大學生搭建展示英語口語的平臺,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一種“潛意識”,是人們對英語語言法則或語言組織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人們對語言熟能生巧的表現,是經過反復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經驗和體會。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要學好用好英語,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現代語言學家華生指出:“所有的學習在于形成習慣,語言學習的關鍵是語感的生成、發展和提高。”因此,英語教學重要的不僅是通過語言知識的傳授讓學生進行說話寫作練習,還要著重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語言學習習慣,讓學生盡可能地把自己掌握的語言技巧自然巧妙地運用于語言交際活動中。在英語口語教學中,要運用現代化電化教學手段,讓我們的大學生多欣賞一些真實英語交際情景,多觀看英語影片,以此來培養他們的語感。“善說”要求學生在英語口語交際過程中,不要生硬地套用老師所教的知識,要求他們根據環境、交流對象等的不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講究方法,有所創新。要使大學生善于學習,首先要解決他們的學習觀念問題,對學習過程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承,更是對知識的重新構建與創新;學習不僅需要專心致志,更需要有開放意識;學習不僅是艱苦的過程,更需要有耐心和情趣。學習能豐富精神世界,完善人格,滿足情感。大學生在敢說和樂說的基礎上,雖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但在口語交際中還不能正確地綜合運用,還顯得浮躁,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形成良好的善學習慣。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上大學后思想發生了變化,他們丟掉了中學時代善學的優良傳統,學習不扎實、浮躁,更不講究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和教育,培養他們善于學習的良好習慣,除了要給他們創設說英語的環境外,老師還要多點撥多指導。時代在前進,知識經濟的大潮向我們涌來,只有善于學習的人才會取得成就。讓我們的大學生真正的善于開口交流,和書本交流,和老師交流,和同學交流,和外國朋友交流,切實提高其口語交際能力。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已明顯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中外交往的日益頻繁,口語作為人們直接交流的工具也將越來越重要。因此,如何使大學生敢說、樂說、善說英語,已成為外語教學工作中的當務之急。相信經過社會、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大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一定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1]范玉斌.建構主義理論在英語教改中的運用.上海教育,2004,(3).
[2]趙旭東.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方法初探.中國科技信息,2005,(12).
[3]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蘇冬梅.學習動機與英語口語教學.龍巖師專學報,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