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暉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蘭州 730000)
我國衛生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
任暉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蘭州 730000)
衛生職業教育;宏觀政策;教學質量
2001年7月,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制定頒布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調整醫學教育總體規模,擴大高等醫學教育,壓縮中等醫學教育的方針。取消中等醫學教育中的臨床醫學類專業,積極發展醫學相關類專業。這使得我國衛生職業教育一度萎縮。
2005年11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高中教育階段,要堅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并重、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要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使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在高等教育階段,要相對穩定普通大學招生規模,重點發展高等職業院校,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到2010年,使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1]。隨后,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把職業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衛生職業教育在內的職業教育又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春天,地方政府紛紛出臺配套措施,職業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形勢喜人。
在教育部召開的2010年度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作了題為“在改革創新中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的專題報告。魯昕強調,面對新形勢,要更加明確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定位。中等職業教育的國家定位,一是基礎職業教育,是面向每一個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礎的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定位,一是面向未成年人學歷和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基本職業技能、繼續學習和持續發展能力;二是面向社會上有擇業培訓需求的成年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備和提高再就業和創業能力;三是面向有提高生活質量需求的社會成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備改善生活質量、調整消費結構的能力[2]。
2.1 學校占地面積普遍狹小,制約學校進一步發展
我國的衛生學校大多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由政府劃撥土地籌建,學校占地面積普遍不足100畝。進入21世紀后,占地面積狹小問題已成為制約衛生學校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基礎設施無從建設、招生規模不能持續擴大都與這一歷史因素有關。
2.2 西部和中東部地區差距逐漸拉大
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西部12個省、市、區僅有14所,設置醫學類專業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中東部相比更少,個別省區目前仍沒有一所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西部地區的衛生職業教育類學校在政府政策扶持、就業引導、辦學條件等方面明顯不如中東部地區。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既有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問題,也有教師隊伍質量和流失等原因。現在,西部和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意味著包括衛生職業教育在內的教育發展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
2.3 優勢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逐年降低
護理專業一直是衛生學校有就業優勢的專業。但近年來,由于一些醫學高等院校擴大護理專業本科、專科招生規模,就業市場高學歷人才出現過剩現象,加之一些用人單位對高學歷的片面追求(如一些省級醫院規定不再接納中專層次人才),使衛生學校優勢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呈逐年下滑趨勢。其他醫學相關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也逐年下降。
2.4 教學質量尚待提高
衛生職業教育在學生來源及教師水平上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一定差距。這2個差距已成為制約衛生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學生來源方面,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有一定差距,相當一部分中職學生是未考入普通高中才進入中職學校學習。高職錄取分數線比普通本科低很多,高職學生絕大多數是未考入本科院校而進入各類高職院校就讀。教師方面,“就全國總體情況看,2006年各類中職學校教師為79萬人,2008年增長到約90萬人。”教育部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職成〔2007〕2號)中規定:“到2010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規模達到130萬人,其中兼職教師占教師隊伍總量的30%,生師比逐步達到16∶1左右。”據有關人士介紹,到2010年,中職教師缺口至少為10萬人,其中,專業課教師更為緊缺。
2.5 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較低
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提高教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為教學服務,即達到以教研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目的。但由于衛生職業院校教師課時量大,工作任務重,沒有更多時間開展科研工作,更無法形成“教研相長”格式。而且政府幾乎沒有給予中等職業學校科研經費,而高校一般不愿與中等職業學校進行科研合作。這些因素使得醫學類高職高專科研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制約了衛生職業院校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有效提高。
2.6 對國外衛生職業教育經驗借鑒不足
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醫學比較發達,醫療機構服務水平較高,這與其高質量的高等醫學教育和衛生職業教育密切相關。而我國在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衛生職業教育體系過程中對這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借鑒不足,也很少組織衛生職業教育院校的校長和骨干教師赴這些國家的職業院校考察學習。致使衛生職業院校領導、教師不了解國際衛生職業教育改革動態和發展趨勢,我國衛生職業教育未能與國際接軌。
3.1 國家對衛生職業教育支持不夠
從教育資源投入、政府重視程度上看,衛生職業教育投入保證機制不健全,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高職院校的投入遠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衛生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又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衛生系統,主管部門也幾乎把資金全部投入到醫療衛生機構,對學校教育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社會對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及其畢業生存在歧視。中、高職院校畢業生不論如何努力,如何優秀,都改變不了第一學歷為“中專”“大專”的事實。
3.2 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低
我國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現實毋庸置疑,但對大多數學生及其家長而言,中等職業教育、高職教育是低層次教育,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高職教育是無奈的選擇。加上社會用人單位對高學歷的追求,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基于以上原因,職業學校生源質量普遍較差,學校培養任務繁重,教育質量與規模增長難以同步。
3.3 衛生職業院校職業教育理念不新
一些衛生職業院校沿用學科本位課程體系,仍將傳授理論知識作為課程教學核心,能力本位課程模式落實不到位,“中專延長”和“本科壓縮”的影子揮之不去;在課程設置上,強調課程本身的嚴密、完整、系統和權威性,忽視學生未來崗位的需要及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中等職業教育、高職教育所界定的“技術技能型”及理論上的“必需、夠用”原則理解不透徹、實踐不到位;任課教師對醫療機構和社會實際了解不多,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
3.4 適合衛生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
“雙師型”教師是保證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而我國衛生職業院校普遍缺乏“雙師型”教師。在全國專業課和實習指導教師中,“雙師型”教師不到1/4。盡管近幾年教育部啟動了“雙師型”教師培訓計劃,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是不可能在課堂上培養出來的,需要在真實環境中經過多年實踐才能鍛煉成熟。即使鍛煉成熟,有志于從事衛生職業教育的也并不多。
3.5 與實訓基地聯系不緊密,實踐教學質量不高
衛生職業教育是為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一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是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而建設校內仿真、模擬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現場實際的實訓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多數院校力不從心。大多數衛生職業院校沒有一定規模的或沒有附屬醫院,對實習生的實習狀況不能有效監控,導致畢業生臨床實踐能力不能有效提高。
綜上所述,盡管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我國衛生職業教育近幾年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形勢還相當嚴峻。
職業教育是我國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和復合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壯大人才隊伍,提升人才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人才保證具有重要意義。
4.1 轉變觀念,更新職業教育思想
衛生職業教育模式應由傳統的學院式向就業導向式轉變。培養目標應從“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轉向“重視就業技能和發展能力”;學習制度應從“學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學是主體”轉向“學校與醫療機構合作,實施彈性學制,職前與職后相結合”;教學內容應從“以校內課程為主,重視學科性”轉向“重視專業領域建設,注重校內學習與工作經驗的一致性,實踐能力重于書本知識”;證書制度應從單一的“學歷證書“轉向“學歷與職業資格的‘雙證書’制度”;教學評估應從“重知識考試,重學科標準”轉向“重實踐能力,重就業能力,重社會評價”,注重校內評價與社會評價的一致性,注重學生后續發展潛力,真正體現“教育要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
4.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是實施教學計劃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保障。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大力發展衛生職業教育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各中、高職院校應大力培養既懂理論又懂實際的“雙師型”教師,可大量聘請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這不僅能使教學更貼近實際,而且易于專業調整,降低培養成本,密切學校和行業的關系。
對于專業教師,在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注重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要從單一的“知識理論型”教師轉向“雙師型”教師,一專多能。
我國應統一在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教授級講師職稱,合理構建中等職業學校職稱結構,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
4.3 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衛生職業教育模式改革
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是近幾年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經驗。落實“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衛生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切實加強學生見習實習和社會實踐;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推廣“訂單式”培養,把招生與就業緊密銜接起來。拓寬職業院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空間,做好職業院校學歷證書與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的銜接工作。
4.4 對照新標準,加強內涵建設
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該計劃旨在從解決國家、群眾、戰線和社會共識的職業教育問題出發,深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是新時期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是2010年以及今后幾年推動職成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點》提出: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規劃(2005-2010)》執行情況檢查,并組織落實好新一期項目的實施工作。啟動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引領中等職業學校改革創新……推動制訂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基本標準,修訂《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3]。
今后,我們要按照教育部“保證規模、調整結構、加強管理、提高質量”[4]的基本要求,對照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結合衛生職業教育實際,強化內涵建設,在深化改革創新上,在推動衛生職業教育發展方面取得新成效。
4.5 爭取地方政府支持,積極改善辦學條件
建議地方政府對衛生職業教育在政策和經費上重點扶持,以培養更多適應醫療衛生機構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一是目前衛生職業教育在教育思想觀念、辦學條件、就業渠道和政策環境等方面尚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政府必須對衛生職業學校給予重點扶持。二是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較東部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優勢專業少、實訓條件差。因此,建議加大西部地區衛生職業教育的國家級、省部級教改試點專業和實驗實習室、實訓基地建設扶持力度,以此帶動西部衛生職業教育增強實踐性和應用性,并向較高水平發展。三是增強對西部地區省(市、區)部共建衛生職業學校的扶持。省部共建衛生職業學校是指由省市區政府與國家部委協議共建的職業學校。這些學校行業特點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應從協調全國性行業招生、教學實習、就業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增大經費投入,使其成為西部地區衛生職業教育的“航空母艦”。四是實行“根據辦學條件、專業市場價值、教學質量等因素制定收費標準,實行優質優價,適當拉開檔次”的政策,帶動與促進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建設與發展。在運行機制上,積極擴大衛生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根據培養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采用靈活辦學方式,加強校企合作。
[1]溫家寶.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5-11-14(1).
[2]魯昕.在改革創新中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科學發展——在2010年度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docin.com/p-81549071.html,2010-03-18.
[3]關于印發《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http://www.jyb.cn/info/jyzck/201002/t20100224_341844.html,2010-02-24.
[4]魯昕.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hnedu.cn/web/0/public/201002/11154153702.shtml,2010-02-11.
G71
A
1671-1246(2010)23-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