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李 強,武士敏
(昌吉州衛生學校,新疆 昌吉 831100)
社區康復醫學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王 歡,李 強,武士敏
(昌吉州衛生學校,新疆 昌吉 831100)
現以昌吉州衛生學校多年來培訓社區康復專業技術人員為例,探討社區康復醫學教學的關鍵點、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旨在不斷提高社區康復醫學的教學質量與實踐運用能力。
社區康復醫學;教學實踐;運用能力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區康復也在不斷完善與發展。新疆昌吉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立于2004年,轄區設6個街道辦事處,43個社區。目前街道辦事處均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社區成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昌吉州衛生學校每年定期為本市及周邊縣、市社區培訓康復專業技術人員,在5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一些有意義的經驗,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社區康復是一項大的社會系統工程,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權威康復專家Hellendar強調指出,“使用社區康復戰略必須靈活。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而不是行動綱領或現成的答案,必須考慮當地社會、文化、經濟、殘疾人狀況,現有的服務人員、發展階段等。每個國家都要考慮本國的重點和政策[1]。”我國現已推行的模式有社區服務保障模式、衛生服務模式,家庭病床模式,社會化模式。不同模式下其負責機構、負責人員、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康復覆蓋面、功能改善、社區發展等均有不同,在授課內容與技能培養側重上均有偏頗。因社區條件而異,不拘泥于固定的培養模式。只要康復能促進社區中傷殘、病患人員生活質量的提高,為其提供有效的服務,對社區的發展就是有積極意義的。
社區康復評估是社區康復醫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對社區工作及康復對象的效果進行客觀、科學地評價,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便于調整規劃、總結經驗。在教學環節中不能因評估環節缺乏技術含量、枯燥無味而使其流于形式,將其一帶而過。正確的社區康復評估才能確保社區康復費用低廉,社會收益面大,康復技術通俗易掌握,設備投資小,殘疾人能動性較為主動,教育康復與職業康復容易進行,康復群體能夠全面參與社會生活等優勢的充分發揮。
成人在職學生有其自身特點:學習目標明確、實踐經驗豐富、自學能力較強、注重教學效率。社區康復醫學教育更應偏重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而非走傳統學校精英化教育的道路。在制訂培養計劃時,必須根據非學歷教育的實際需要確定教學內容,并進一步根據社區康復醫學的特點,將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環境緊密結合。多年來我校根據各社區流行病學特點,加大對學生處理重點、多發康復問題的培養力度,如:腦血管意外后偏癱的康復、脊髓損傷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顱腦外傷后患者高級腦功能的恢復、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社區康復醫學教學的實用性、有效性。
作業治療是指應用與日常生活、工作有關的各種作業活動或工藝過程,指導殘疾者或已部分恢復功能的患者,使其有目的和有選擇地進行某項活動,并達到某一特定效果或目標[2]。針對社區康復設備簡陋、康復技術欠缺等問題,作業治療更強調患者的主觀康復訓練。其重點在于增強患者手的靈活性、眼和手的協調性、對動作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以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例如:有患者肩關節功能受限,經運動治療已恢復部分功能,但仍有不便,令其用鋸鋸斷置于高處的木材,這樣有助于其進一步恢復功能和協調動作。社區康復中的作業療法是患者功能恢復訓練的繼續,是提高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良好方法。
社區康復技術服務人員大多都經轉崗而來,雖然大多參加過轉崗培訓或社區衛生服務培訓,并有很多已通過考試取得了執業醫師或護士資格證書,但是在社區康復服務工作中缺乏康復專業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較難勝任多項康復服務工作。這一現狀成為社區醫療站(中心)的主要問題,也給社區康復醫學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社區康復依照全面康復的原則,為殘疾人提供醫療、教育、職業及社會方面的康復服務,包括依靠社區的力量開展殘疾預防工作,開展社區概況調查及社區殘疾人普查工作,有利于了解殘疾的類別、人數、程度及致殘因素,制訂康復計劃,便于社區康復的實施。社區政府是管理社區康復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區、縣級社區康復小組負責人承擔制訂規劃的任務并監督實施過程。社區康復是否全面,必須充分利用醫療保健網絡,與民政部門、殘聯密切協作,積極開展社區康復保障服務工作。通過三級社區康復網絡,在社區內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就能獲得社區康復工作的總體效益。在此基礎上我們所培訓的社區康復專業技術人員才能有條不紊、兢兢業業投入到自己的社區康復服務工作中,運用所學的社區康復專業知識服務于社區居民。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康復醫學已成為醫學的前沿學科,康復治療技術日新月異,康復治療效果突飛猛進。而對一些新型且在社區非常實用的如減重狀態下脊髓損傷患者運動能力的恢復訓練、等速運動訓練、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療法、TENS療法、石蠟療法、步態分析等康復治療技術,卻因設備制約無法開展教學。
社區康復醫學著重強調如何使功能障礙者的潛在能力和殘存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目的在于主動地、積極地促使其機體康復,其重點放在預防繼發性殘損,發展體能,激發潛能,訓練患者利用殘余功能或應用各種輔助裝置適應新生活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康復治療中主要通過功能訓練以達到預期目的。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對理論基礎知識的講授應做到深入淺出,在動手實訓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思考。例如:腦卒中患者會出現聯合反應、共同運動,理論基礎知識只需要交代清楚患者是由于高級中樞神經元受損,低級中樞失去了高級中樞的控制,會出現脊髓反射的異常亢進,一些原被高級中樞抑制的原始反射被釋放出來即可。重點是如何對偏癱患者進行聯合反應與共同運動的康復訓練。教師應在學生動手實訓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對于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為什么著重強調訓練健側肢體?學生通過親自實踐,能夠悟出是利用了聯合反應的病理現象用健側肢體的興奮性來帶動患病側肢體的興奮性而達到康復的道理。通過這種方式,可提高教學效果。
由本社區行政部門領導或參與領導,由專業、業余或志愿人員負責具體康復工作,依靠基層衛生組織及民政、殘聯工作網點進行工作。專業康復機構包括康復醫院、康復中心、醫院中的康復醫學科等,有進行業務工作及轉診的責任,并應提供門診及住院服務;由社區康復專業人員組織本社區力量開展各層次的康復治療。社區應解決必要的經費,采用因地制宜、價廉有效的康復方法,組織殘疾者本人及其家屬參與活動,定期進行家庭隨訪,培訓家屬掌握最基本的康復治療方法,幫助或督促社區患者進行自我康復治療,形成完善的社區康復醫療體系。
將課堂面授、多媒體課件演示、實地考察、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多種教學手段交互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封閉式社區康復教學形式,使現有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并獲得課堂以外的康復醫學教學資源。幫助所培訓學生接觸康復醫學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培養其接收康復信息的能力,開闊其專業視野,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以彌補教學不足。
[1]勵建安,王彤.21世紀高等醫學院校教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紀樹榮.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G420
B
1671-1246(2010)16-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