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凱,李偉光,段東旭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白城 137000)
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淺談
崔鳳凱,李偉光,段東旭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白城 137000)
以促進健康、提高體育素養為目的,以培養能力為中心,以健康教育為主導,以發揮個性為原則,切實推進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
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
為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現筆者就醫學院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談幾點看法。
重視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創造能力與體育能力的發展,尤其是把運動技術作為體育教學主體,忽視學生的差異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加強學生體育態度、情感、習慣的培養,為其終身參加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在醫學院校中,體育課程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主要途徑。但是,這并不是說只要改革了體育教學,保證了必要的課時,就自然體現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就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雖說教師認真地上了體育課,但他們只注重使學生掌握動作技術要領,并沒有真正將“健康第一”的要求(不但要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也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體現在課堂上。為此,課程內容和結構必須以技能、認識、情感、行為等為依據設置。很多教師及學校管理者明白通過體育鍛煉能達到健身效果,但是卻忽略了體育鍛煉過程中首先是得到快樂感和滿足感,之后才是身體健康。可以說,沒有愉悅的過程,就不會有健康的結果。可是,我們一直在結果上找問題,沒有在過程上找問題。
興趣是學習的初始動機,也是有效學習的保證。對學生有興趣參與的活動,一定要給予熱情的支持和指導;如果學生沒有興趣,任何活動都會讓他們覺得乏味。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自主、積極地學習體育課程。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行為和效果。學生能否通過體育課程形成體育鍛煉習慣,興趣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雖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務,但在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和活動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方面,卻很難說有多少積極作用。學生在回答“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時,將怕苦、怕累、沒有喜歡的活動項目和習慣列在前面。從教學內容選擇到教學方法安排都十分關注運動興趣、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衛生習慣等,這是實現體育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堅持鍛煉的前提。因此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愛上體育課,并積極主動地將體育和生活、學習與將來的工作聯系起來,最終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通過培養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及富于變化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手段,降低難度,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增加競爭性,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競賽,以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總之,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要提高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語言的幽默感。
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塑造,被作為開發和完善的對象,處于從屬地位,只能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練習以掌握某種運動技能。這種不重視學生感受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厭惡,達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要改變現狀,就必須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觀察動作技術的基礎上,自己理解并模仿練習,在愉快的過程中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因此,要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雖然學生通過認真、主動學習體育課程,在體能、技能和運動行為方面會得到改變,有利于全面發展,但是人的體能和運動技能狀況不僅與后天練習和發展有關,而且與先天遺傳有極大的關系。每個人的運動需求和運動表現都不盡相同。因此,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保證學生受益的理念出發,充分注意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差異,并根據差異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提出有益于學生發展的評價原則,對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等也應提出相應的要求和建議,以保證學生達到體育課程學習目標,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滿足身心發展的需要。
體育課程改革要實現3個轉變:體育課程設置從以運動技術教學為中心轉變為以體育能力培養為中心,體育教學從強調運動技能提高轉變為注重身心健康發展,教學效果評價從運動標準轉變為健康標準。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構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體育課程體系,實施“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制訂以健身方法和體育能力為中心的體育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
3.2.1 改革體育課程設置 設置專項體育課、體育指導課、保健課、運動訓練課。
3.2.2 改革體育課程內容 具體改革措施如下:對體育課程內容實施三維決策;建立體育課程內容“雙向定位”機制;調整體育課程內容比例分配關系;實施“教師掛牌,學生選課”機制。
導學導練與自學自練以及教與學互動。教與學互動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答,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
調整體育課考核內容,加大體育理論知識和健身方法考核比重,把體育能力納入考核范圍,提高體育能力考核的可操作性。改革體育考核形式,將體育演講,組織比賽,學當教練、裁判,自我健康診斷,自我設計運動處方等課內實務和課外作業結合起來,將封閉性測試和開放性面試結合起來。
具體措施有:同行評價、負責人評價、學生評教、自我評價。比較自我評價結果與同行評價、負責人評價和學生評教結果,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以利于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醫學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應在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下,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和鍛煉習慣形成,更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
G423.07
A
1671-1246(2010)16-0125-02
本文系吉林省體育局科研項目2008年資助課題(08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