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又,黃流清,陳 瑛,趙忠新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上海 200003)
活用心理學 增強醫學生的溝通技巧
尹 又,黃流清,陳 瑛,趙忠新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上海 200003)
我國目前醫患關系比較緊張,醫患溝通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加強實習階段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將心理學技巧活用到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中,有助于醫學生盡早適應復雜的工作環境,規避醫患矛盾,全面提高溝通能力。
心理學;醫學生;醫患關系;溝通技巧
目前我國醫患矛盾日趨尖銳,其原因比較復雜,但相當一部分源于醫患溝通的不充分。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以患者為中心”服務理念的強化,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已成為一名合格臨床醫師的必備素質[1]。在這種形勢下,就要求醫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除了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技術外,還要懷有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并具有與各種人群有效溝通的本領以及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但審視我國現有醫學教育,普遍缺乏對醫學生溝通技巧的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正處于理論知識向臨床實踐轉型的過渡時期,部分醫學生只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實踐,常忽視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其對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注重醫患溝通,讓患者及其家屬缺乏被關注和被尊重的感覺,從而產生誤會。
醫學生實習階段人際關系的形成過程是由簡單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向復雜的社會關系轉換的過程,由于其自身人文素質較低,在醫患溝通中常出現兩極分化現象。部分醫學生在患者及其家屬面前感到緊張、拘束,有的甚至在臨床操作時緊張得手發抖,查房時懼怕與患者接觸交流。另有部分學生對醫患關系認識不足,法律意識不強,在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中太過隨意,交代病情及預后時太過絕對。這種情況均容易引起患者的誤解,從而引發醫療糾紛。
良好的信任與溝通關系是建立在醫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之上的。剛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專業知識較為薄弱,尚缺乏實踐經驗,在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中不能解答疑問,一方面失去了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影響了自己的自信心,從而加大了溝通難度。
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患者法律意識的增強,加之部分媒體不負責任的負面宣傳報道等,使得愿意配合臨床教學的患者越來越少,而且在醫患交流中常常處處設防,更進一步加大了醫學生與患者的溝通難度。
2.1.1 豐富專業知識 豐富的專業知識是醫患溝通、得到患者信任的關鍵基礎,是醫學生在與患者進行交流中自信的保障。因此,醫學生首先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儲備,才能在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提問時游刃有余。
2.1.2 加強人文素質培養 醫務人員儒雅、沉穩的氣質可以增強患者及其家屬的信賴感。在醫學生見習、實習之初,帶教教師應強調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并在模擬問診中及時發現易緊張、拘束的醫學生,讓其進行模擬查房、操作鍛煉。在模擬查房的過程中,帶教教師應講解必要的衛生法律相關知識,讓醫學生熟悉醫院的規章制度,重點講解談話告知制度,特別強調應避免使用“絕對”、“肯定”等帶有主觀經驗的詞語。要讓醫學生對可能會出現的疾病進展、并發癥等,要有預判性談話與記錄。
2.1.3 注重言傳身教 帶教教師在初入臨床的醫學生心中有著特殊地位,其一言一行不但會影響醫學生的言行,甚至會影響到醫學生對專科的選擇、喜好。帶教教師不但要在查房的醫患溝通中反復給醫學生演示標準的談話方式、溝通技巧,同時要用自身對患者的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去潛移默化地影響醫學生,激發醫學生培養自身良好的醫德、醫風。
醫患溝通不僅僅是專業技術的應用,更要注意醫護人員在溝通中的態度,要做到平易近人,在適當的時間、場合,使用恰當的語言交代患者病情[2~3]。
2.2.1 言語溝通技巧 言語溝通技巧包括傾聽、接納、肯定、澄清、鼓勵及善于提問,從而將話題引入正題。傾聽是心理學中最基本的一項技巧,對于患者的傾訴能耐心地傾聽可減輕患者的焦慮感,交流中要注意眼神的交流和適時地做出回應。接納指無條件地接受患者。肯定指認同患者感受的真實性,不要輕易地當面否認患者的感受,簡單認為患者夸大了病痛。澄清指理清患者敘述中病情的實際經過、客觀體驗等。鼓勵指讓患者能真實、詳細地表達病情。對于初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常無法把握好耐心的傾聽與適時打斷之間的關系。因此,醫學生要善于在傾聽中找到重要線索并進行提問,這樣既可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又可把握好問診時間。在問診結束前還應將重要線索總結一下并詢問患者及其家屬有無補充,這既表明醫學生已完全掌握患者疾病的重要信息,又可避免信息的遺漏。
2.2.2 非言語溝通技巧 醫學生在交代病情時常不注意眼神交流、身體語言、人際距離、簡單的身體接觸等,但這些因素均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在對醫學生進行非言語溝通技巧培養時,應強調眼神交流的重要性。堅定的眼神溝通是醫生醫療水平與心理素質的綜合體現,它既可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又能讓醫生在第一時間感知到患者對哪些信息更為敏感,并能立即對交流內容、方式、語氣進行調整。身體語言可以幫助患者對疾病的理解。人際距離指交流雙方的距離,對于不同疾病的患者,這個標準不一,例如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交流時應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其發生突然的攻擊行為等;與老幼病患交流時可進行簡單的身體接觸,如老年腦中風臥床患者,醫生查房時輕輕握手并詢問病情變化會增加患者及其家屬的好感。
目前,國內大多數醫學院校不知如何制訂醫學生溝通技能培養的階段性目標,因此可借鑒美國的培養模式,前兩年目標是培養醫學生識別影響交流的人際和環境因素、熟悉醫師的交流工作內容、打好與交流工作內容有關的技能及策略基礎;后兩年目標是學習如何處理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局面、培養與家庭成員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學習與醫療同行及醫療組其他成員的交流技巧和策略,并就每個目標從態度、知識面和技能做詳細的闡明[4]。21世紀對醫生的要求正不斷提高,這意味著對醫學生的培養要求也在提升。在強調對醫學生臨床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非臨床專業技能的學習和培養也是醫學教育必須并重的方向。通過加強交流技能的教育培養,不僅可以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可以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對創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李兆松,王忠彥,呂海波.試論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124~128.
[2]高焱莎,劉穎,葉丹,等.臨床實習中溝通技巧的恰當有效運用[J].中國高等教育,2009,7:93~93,116.
[3]王錦帆.醫患溝通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4]崔月華,田明國.美國醫學生交流技能的培養[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3,24(3):107~108.
G40-03
A
1671-1246(2010)16-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