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
(華北煤炭醫學院秦皇島分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口腔內科學教學改革初探
劉紅英
(華北煤炭醫學院秦皇島分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口腔內科學;PBL教學模式;教學方式
口腔內科學是口腔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口腔內科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必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和臨床思維能力,為其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長期以來,我校在口腔內科學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理論和實踐結合較差,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生對實驗課不感興趣,只注重實驗成績而忽略實驗的目的和意義。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對口腔內科學教學進行了相應改革。
PBL是指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它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自1969年,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大學首先把PBL教學模式引入醫學教育領域后[1],全世界大約有1 700余所醫學院校采用了PBL教學模式,這個數字目前還在增加[2]。我國引進PBL教學模式較歐美及日本晚,且只是小規模實施,至今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仍處于起步階段。
口腔內科學屬于臨床醫學的范疇,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滿足臨床需要。口腔內科學教學一般按照順序先后安排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由于理論課在先,學生缺乏門診經驗和臨床思維,往往只能死記硬背書本內容,對其并不理解。PBL教學模式采用的案例源于臨床真實病例,對患者的既往史、現病史、一般檢查、專科檢查等均有詳細描述,并附以圖片,因此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生動的臨床情境,而不是死板的條條框框,從而使理論內容變得生動、直觀。另外,可將PBL教學模式引入實驗教學,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良。根據實習計劃,精心挑選與臨床密切相關的問題展開討論,操作結束后由學生共同總結操作要點及臨床注意問題,最后教師講評,并提出下次實驗課準備討論的問題,學生分組準備。課后學生在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復習理論課所學知識,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性幫助。這種教學方式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縮小了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為后續的臨床見習和診療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牙體牙髓病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即加強動手技能訓練、正確操作姿勢及與患者體位相協調的技能訓練和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等。近年來,國內外牙體牙髓病臨床前期教學十分重視模擬臨床的真實性,因而采用模擬臨床的教學方式將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與提高。可通過建立口腔仿真模擬實驗室,由淺入深地進行各種口腔操作技能的規范化訓練,增加學生進行實物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同時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臨床見習觀摩,了解臨床工作特點,早接觸、多接觸患者,提前感受臨床工作氣氛,熟悉臨床環境,為臨床實習做好充分準備。
教師運用生動而富于啟發的形象化語言、形象化教具以及形象化電教設備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巧妙利用教具、錄像帶、幻燈片等強化教學內容,積極進行各種模型分析及規范化操作示教等,可使學生更易于理解與掌握正確的臨床操作方法。
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由于理解能力、領悟能力不同,學習的效果可能存在差異,但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遇到挫折時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幫助,特別是教師的關愛與鼓勵。教師應不斷激勵學生不怕艱難,不懈努力。國外學者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好與最差經歷的研究發現,最好的回憶與教師優秀的職業和教育行為有關[3],可見學習是以影響為媒介的,臨床教學更是這樣。不斷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明顯提高。
醫患關系是醫療情境中特殊的人際關系。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醫生與患者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4],國外許多院校都把與患者打交道的能力培養列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5]。因此,醫學生必須盡早掌握醫患溝通技巧,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臨床工作的需要。實習中,教師應通過臨床實例向學生講解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與方法,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溝通技巧,包括掌握語言及非語言溝通技巧,明確醫患溝通的切入點,學會角色置換思維等。這種溝通技能的訓練,可為學生以后的臨床實踐奠定基礎,對臨床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口腔內科學教學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問卷調查、理論考試和臨床實習帶教教師的反映發現,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新的教學模式在授課總學時數不變的情況下,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對口腔醫生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只有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實用型、創新型口腔醫學人才。
[1]Rhemj.Problem 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J].The Na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Firum,1998,8(1):10.
[2]王潔,鐘鳴,范玉,等.創建口腔組織病理學PBL教學新模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11~16.
[3]申逸彬(譯).醫學倫理學教育的進展:教學方法和評價[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3,23(2):34~35.
[4]王嘉德,袁琛,柴慧麗.關于口腔醫學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畢業生調查報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4):29~31,35.
[5]宮本京子.關于溝通技能基礎學習的研究[J].醫學教育,2001,32(5):334~335.
G420
B
1671-1246(2010)03-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