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文建強
(1.甘肅省健康教育所,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甘肅 蘭州 730030)
甘肅省食品安全監管模式調研報告
張 強1,文建強2
(1.甘肅省健康教育所,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 探索甘肅省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模式,為制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利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涉及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員、食品生產經營(包括餐飲服務)單位管理者及從業人員、高校學生和消費者(目標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 目標人群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為40.45%;67.00%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改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垂直管理體制,將其劃歸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97.71%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將縣級藥品監管人員與衛生監督人員整合,成立食品藥品綜合執法大隊。結論 甘肅省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著體制不順、職責不清、監管不力等問題,各級政府應該在重視食品安全知識宣教和普及工作的同時,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結合甘肅省實際進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以便建立起科學、合理、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甘肅省;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食品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1]。目前,國家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已經完成,食品安全綜合監督和協調職能已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劃分給了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歸衛生部管理[2],而如何搞好省級以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成為當務之急。為了探索甘肅省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模式,筆者在各個層次、不同行業人群中進行了食品安全監管模式調研,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以衛生、工商、質檢、農業、商務、食藥監、衛生監督等部門工作人員,食品生產經營(包括餐飲服務)單位管理者及從業人員,高校學生及消費者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對象抽取范圍
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省政府政務大廳等政府工作人員,各市(州)衛生監督機構工作人員,1個食品生產企業,1個食品經營超市,3家餐飲服務單位,2所高校學生和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
1.3 調查方法
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1 000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調查者當場收回。
1.4 調查內容
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態度和行為(KAP)。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597份,回收率為59.70%。其中,向政府工作人員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125份,回收率為25.00%;向食品生產單位發放調查問卷90份,回收87份,回收率為96.67%;向餐飲服務單位和學校食堂發放調查問卷 120份,收回109份,回收率為90.83%;向高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9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為100.00%;向消費者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86份,回收率為86.00%。
2.1 知識
597 份調查問卷統計顯示,目標人群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知曉率較低,為40.45%。
2.1.1 不同目標人群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知曉率不同 參與調查的目標人群中,食品生產單位工作人員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知曉率最高,為73.31%;餐飲服務單位工作人員最低,為39.34%。
2.1.2 不同目標人群相同信息知曉率不同 10條信息中,食品生產單位工作人員有8條信息知曉率最高,餐飲服務單位工作人員有4條信息知曉率最低。說明食品生產單位工作人員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知曉率比餐飲服務單位工作人員高。
2.1.3 相同目標人群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知曉率不同 調查的10條信息中,“三鹿奶粉”事件相關知識知曉率最高,為64.07%;“什么是食品”的知曉率最低,為35.89%。
2.1.4 相同目標人群不同信息知曉率比較“三鹿奶粉”事件知曉率在3個目標人群中最高,食品概念知曉率在4個目標人群中最低。說明“三鹿奶粉”事件對社會和消費者的影響巨大。而公眾對每天接觸的食品的概念知曉率較低,說明相關部門對食品相關知識的宣傳還不夠,公眾對食品相關知識不夠了解。
2.2 態度
2.2.1 對我國目前食品安全現狀滿意度的調查 55.11%的目標人群對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不滿意,有42.98%的目標人群基本滿意。
2.2.2 對改善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信心度的調查 71.73%的目標人群對改善我國食品安全現狀有信心,26.53%的目標人群沒有信心。
2.2.3 對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方式調查 50.52%的目標人群認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應該由1個部門統一監管,44.56%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由幾個部門分段監管。
2.2.4 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對改變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的調查 52.36%的目標人群認為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方案能起到改變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的作用,只有23.91%的目標人群認為其不能改變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2.2.5 建立食品安全評價體系和新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模式必要性的調查 93.19%的目標人群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套食品安全評價體系,僅4.36%的目標人群認為沒有必要。93.53%的目標人群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套全新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僅4.72%的目標人群認為沒有必要。
2.2.6 對我國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問題的調查 目標人群認為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為:職責不清、監管不力、法規不健全、體制不順等。
2.3 行為
2.3.1 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改革的調查 對如何改革這一問題,84.55%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徹底改變現有食品安全監管體制,7.46%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對如何理順機構關系這一問題,58.72%的目標人群認為在進行機構改革時應結合實際,36.79%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按照國務院改革方案進行機構改革。對是否需要調整食品監管職能這一問題,58.63%的目標人群認為機構改革時應調整食品監管職能,只有2.91%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就如何整合人力資源這一問題,92.64%的目標人群認為機構改革時應該整合現有人力資源。
2.3.2 各級政府是否應該成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調查 77.29%的目標人群認為各級政府應該成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其中39.67%的目標人群認為各級政府食品安全綜合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應設在本級衛生廳(局),36.00%的認為應設在各級人民政府,21.63%的認為應該設在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2.3.3 是否改變省級以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垂直管理體制的調查 56.67%的目標人群認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劃歸衛生部管理,因此應改變省級以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垂直管理體制。如果要改變,67.00%的目標人群認為應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劃歸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如果不改變,75.67%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調整其職能。
2.3.4 若餐飲服務許可和日常監督由一個部門負責的調查如果餐飲服務許可和日常監督由一個部門負責,57.68%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由衛生行政部門負責,38.26%的認為應該由食品藥品監督部門負責。
2.3.5 若餐飲服務許可和日常監督由2個部門負責的調查 如果餐飲服務許可和日常監督由2個部門負責,64.39%的目標人群認為餐飲服務許可由各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56.41%的目標人群認為日常監管應該由各級衛生監督所負責。
2.3.6 對我省縣級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調查 調查顯示,97.71%的目標人群認為應該整合縣級藥品監管人員和衛生監督人員,成立食品藥品綜合執法大隊。
3.1 關注食品安全,保障人民健康
調查發現,政府工作人員調查表的回收率最低(25.00%),而食品生產單位工作人員、餐飲服務單位工作人員、高校學生和消費者調查表回收率較高,都在85%以上。說明政府工作人員對食品安全關注度不高,而其他人員特別是食品生產單位工作人員都很重視食品安全。
3.2 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通過調查發現,公眾食品安全相關知識知曉率很低,甚至對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食品的概念正確理解率很低。但是,對“三鹿奶粉”事件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卻很高,這與媒體的宣傳有極大關系。同時,調查也發現,經過培訓的食品生產單位工作人員食品相關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政府工作人員、高校學生和消費者,說明對公眾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很有必要。
3.3 完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內地食品領域存在的問題,很多都是由監管不力引起,或是因有關部門不及時公開信息造成的,比如添加三聚氰胺,是典型的監管不力問題[3]。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目標人群認為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適合省級以下機構改革時參照。但同時也有部分目標人群擔心新的模式在基層實施時會造成人員少、職能交叉重疊、監管扯皮現象。因此,各級政府在進行機構改革時應多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實際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1]顧雪峰.以科學發展觀剖析食品安全檢驗監管模式[J].中國檢驗檢疫,2009,(1):16~17.
[2]衛生部.衛生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S].2008.
[3]陳錦春,王愛民,許炳芬.中國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比較[J].口岸衛生控制,2009,14(2):1~2.
R155
B
1671-1246(2010)05-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