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才,王 濱,張翠香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組建導師團隊 培養創新型研究生
侯金才,王 濱,張翠香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導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高水平的導師是培養創新型研究生的前提。只有組建導師團隊,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聚集眾人的智慧和能力,才能把握科研的前沿和熱點,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的創新型研究生。
導師團隊;創新型;研究生
在研究生創新教育中,導師是主體力量。如何引導研究生進行創新思維,激發其創新欲望,提高創新能力,捕捉和發展每個研究生的創新個性和創新潛質,是研究生創新教育的關鍵[1]。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新興學科往往是創新的生長點,只有具備多學科知識,滲透性地吸納專業外的其他知識,找到多種學科知識的交叉點和交融點,才能產生新思路和新觀點。
導師制源于14世紀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我國研究生教育從1950年開始使用導師制。導師在研究生入學后將協助其制訂學習計劃,指導其進行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直到研究生畢業。通過幾年的相處,導師對研究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師生之間不僅是一種學習指導關系,也是一種情感關系和人格關系[2],因此導師能夠激發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導師是研究生學術生涯的引路人,學術成果的審核人,人格修養的榜樣人;研究生是導師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弘揚人。導師的素養直接決定著研究生學術環境的優劣,高水平、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導師是培養創新型研究生的關鍵。
為培養創新型研究生,導師必須成為創新型導師。導師不僅要具有專業學術領域的前沿知識,還要了解和掌握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知識,熟知相關科研成果和研究熱點,才能為己所用,產生新的思路和方法[3]。因此,導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和觀念,要對新事物保持敏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善于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創新;其次要熟練利用互聯網掌握本學科的研究熱點,捕捉交叉學科中的空白,發揮自己的長處,運用集體智慧,達到創新目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日益發展,學科分支越來越多、越來越細,但也日趨綜合。各學科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彼此交錯交融,創新成果往往產生于多學科的交叉點上。雖然每位導師都是本專業學科領域的專家、教授,但其知識面、思維方式往往受單一學科限制,很難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只有組建創新團隊,讓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導師合作、交流、互補,才能使知識更新、研究創新,從而培養出思維活躍,敢于求新、求異的創新型研究生。
導師團隊建設可以學科群或科研方向為紐帶,將若干學科或科研方向的人員組合在一起,由學科帶頭人任組長,富有科研經驗的教授、副教授為組員,同時每個團隊配以實驗技術能力較強的實驗員,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聯合指導研究生。導師團隊中各導師的研究生共同學習,打破學科壁壘,消除門第偏見,將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在科研實踐和相互交流中拓寬視野。導師團隊全面負責課程計劃制訂、論文選題、實驗設計、實驗技術指導、論文寫作指導、論文答辯。在團隊中導師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有助于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可以多角度考查學生的學習、工作情況,及時發現他們的亮點和不足,鼓勵其標新立異、敢持己見,改變“唯師是從”的傳統師生關系,建立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關系。對學生而言,可以從不同導師身上學到跨學科、研究方法、科研論文寫作、科學技術操作等知識,保證其所獲知識的前沿性,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催生創新成果。
打破學院、系、研究所等行政單位將學科固化的格局,鼓勵成立跨學院的導師團隊。進入導師團隊的教師必須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職稱,同時具有碩士以上學歷,近3年必須主持(或正在主持)國家、省、市級的科研項目,發表論文(第一作者)至少2篇。導師團隊成員只能參加1個團隊。學院給予導師團隊成員一定的經濟報酬,其工作量按照帶教0.5個研究生計算,每個成員(除導師本身的研究生外)指導研究生不能超過2人,導師團隊成員將在每年一度的研究生導師遴選中優先錄用。導師團隊成員必須履行指導研究生的任務,發揮各自的長處,每學期由導師團隊組長和研究生院有關部門對團隊成員進行考核、評價,并綜合學生評價,對于工作達不到要求的成員終止其工作。同時,研究生院通過定期檢查和每年的研究生導師遴選工作,加強對導師團隊成員的考核,明確其崗位職責,實施動態管理。
研究生的學習是研究性、自主性學習,是獲取智慧的創造性學習,而這種學習是一個人無法獨自完成的[4]。為解決目前研究生之間交流較少的問題,把導師團隊各成員所帶的研究生組成一個課題小組,要求研究生每周匯報一次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每月舉行一次學術報告會,由導師團隊成員或外校聘請的專家、學者主講,以拓寬研究生知識面,促進研究生之間的交流。
學院對研究生的考核分為基本考核與創新考核2部分。基本考核采取現行的考試方式,以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而創新考核則重點考查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其中基本考核占40%,創新考核占60%。考核不合格者不準進行畢業論文答辯。
設立創新基金,對有創新思維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經費支持,對創新突出的研究生及其導師團隊予以獎勵。每年學院給導師團隊劃撥一定的經費,鼓勵其成員外出進修學習、參加學術交流。
總之,為了給研究生營造創新環境,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導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善于接受新事物、打破常規,敢于突破和創新,樂于與他人合作。
[1]王意潔.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30(1):33~35.
[2]吳新平,雍會,王永靜.新時期研究生科學精神培養與塑造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18(6):43~45.
[3]張昌菊.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免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0):4~6.
[4]喻芒清.論高校研究生自主創新平臺的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14~16.
G643
A
1671-1246(2010)05-0005-02
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組建創新團隊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黑教高[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