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愛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臨夏 731100)
談我校歷史課教學中的德育
孔祥愛
(臨夏州衛生學校,甘肅臨夏 731100)
歷史教學;德育;教育管理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的重任[1]。任何時候學校都應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了解學生在校的思想變化,并給予其相應的指導,從而促使他們在正確的道路上健康發展。有人說,人的內心有2根琴弦,一根是天使的琴弦,一根是魔鬼的琴弦。教師的責任就是撥動學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任務,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德育課上,其實在許多科目中都可以進行這一方面的教學滲透。因此,學校的教案編寫上也就有了“德育目標”這一要求。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新教學大綱規定的德育任務,最終應轉化、落實到學生的行為規范中去,讓學生學會處世做人。那么怎樣在歷史教學中實施和達到這一目標呢?筆者現就將在歷史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方法等做一歸納,與同行商榷。
1.1 仁,即道德的教育方面
什么是“仁”?簡單地說,“仁”就是愛人,有愛心。“仁者愛人”,按照儒家的解釋,“仁”是一種愛的情懷,是一切偉大人格的基礎和最重要的部分[2]。在中國,“仁”這個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好人在過去叫仁人,好的政治叫仁政等。從堯、舜、禹到孔、孟,再到關羽、岳飛等,他們能夠成為圣人或者“候補圣人”,首先都是因為他們有道德。比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關羽的義薄云天、岳飛的精忠報國等。
先哲們為什么把“仁”放在首位,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人不講仁義道德,那么有了智慧可能就更可怕。因為有智慧的壞人比平庸的壞人,對社會有更大的破壞性,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高智商犯罪嚴重性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年人們對道德的重視似乎僅僅停留在表面,同時對金錢、權勢的崇拜遠遠大于對道德修養的追求。筆者憂心地發現,在今天的學生身上存在著許多不良現象:勞動觀念薄弱;缺乏責任心;言行不一,缺乏忠誠老實的態度;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集體觀念;追求物質享受;學習懶惰,紀律散漫;同學之間缺乏愛心,一言不合,拳腳相向。有的學生甚至因為在樓道里被別人不小心撞了一下,就無法忍耐,糾結其他人,引發群毆事件。其實這些方方面面的外部表現最終都可以歸結到道德方面。
“一德立而百善從”,德為人之根本。我國的教育歷來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并將德育放在“五育”之首,可見“德”的重要性。而我們不遺余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原因,也就是為了讓學生懂得,只有在良好道德修養的基礎上,人們的行為處事才會有所顧忌、有所敬畏,才能寫出真正意義上的“人”字。如果一個學生連起碼的道德都沒有,還談什么全面發展呢?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仁”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
1.2 職業道德教育方面
衛生學校培養的學生絕大多數會在畢業后從事醫護工作,工作性質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顯得尤為重要。歷史教材中有許多著名醫學家的實例,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孫思邈醫術高超,但一生不為名利所動,曾多次謝絕隋唐兩代皇帝的盛情邀請,志愿游走鄉野,普濟蒼生。他在行醫過程中對醫家臨床提出了“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的要求。他的醫書之所以取名為《千金要方》,就是因為在他眼中“人命至重,貴于千金”;華佗為了解除病人的苦痛,努力研制“麻沸散”,結果犧牲了兒子的生命,為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反過來看現實當中的有些案例,如媒體上報道的有的醫生為了多掙獎金,給病人開大處方,從而出現嚴重違反常理的所謂“天價藥方”;有的醫生在診斷治療過程中粗心大意到能把病人的患肢給搞錯了,以至于出現在手術臺上做出錯誤的處置,使患者的健肢殘了,而患肢卻沒有得到救治的令人錯愕的事件;或者有的醫生為了能在網上多偷幾個“菜”,而延誤了對病人的及時治療,以至于出現醫患雙方對簿公堂的后果等。
通過這些正反實例的對比,讓這些優秀的人物成為他們學習的有力參照物,使學生懂得孰是孰非,讓學生認識到作為未來的醫護人員,樹立什么樣的職業道德觀至關重要,也讓他們懂得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值得去追求。
1.3 愛國主義教育方面
著名史學家、哲學家任繼愈先生說:“歷史課應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切入點。”愛國主義是什么?按列寧的說法,就是人們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對自己的祖國的深厚感情。同所有的歷史范疇一樣,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也在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豐富、更新和發展。在現代中國,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祖國的統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不是隨意形成的,而是由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是中華民族在近現代社會大變革中通過艱辛的探索和英勇的斗爭進行正確選擇的結果。章太炎曾說過愛國主義好似莊稼,需要施肥、澆水才能成長,而歷史教育就是最基礎、最有效的愛國教育。愛國主義像貴如油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不經意中將民族的根,深深地植入了人們的心中。他們將來不論走到哪里,都懷有一顆“中國心”,永遠根系祖國,生生不息。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并沒有人對他們做什么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們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方面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志愿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沖破各種阻力,歸國效力。通過歷史教育培育學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就為其他多樣化、現實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承接面。同時,通過不容違背和涂改的史實讓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能用銳利的眼光來明辨是非曲直,從而避免學生受到歪理邪說、不良思想的蠱惑而誤入歧途。也讓學生認識到愛國主義是“知”和“行”的統一,要把熱愛祖國的思想和感情轉化為刻苦學習、奮勇拼搏的實際行動。
1.4 感恩教育方面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位有良知者的必備品德,是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3]。感恩是一種對生命饋贈的欣喜。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謙虛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感恩猶如心靈的泉水,它源源不斷地滋潤著人的心田,使其免于干涸。“大海感恩于細流,方能成其博大;泰山感恩于抔土,方能成其巍峨;天空感恩于流云,方顯其廣闊。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便是自我的完善,靈魂的完美。”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也不應失去對這一環節的教育。
2.1 充分利用教材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不同歷史時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良的道德傳統,傳統的思想教育材料是非常豐富的。只要進行挖掘,處處都是素材。在《中國歷史》這本教科書中能夠利用并能與現實相結合的資料其實是非常充分的,這些就是我們進行思想教育最切實有效的工具。
2.2 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
現在學校設有閱覽室,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教育性的圖書;在校園里也有報刊欄,及時地向學生提供信息;在每個樓層、教室里都張貼了一些著名人物的圖像和格言警句;學校還擁有許多多媒體影像資料。在這些信息上面處處體現了真、善、美的豐富內涵。在教學中引進社會發展新信息,將這些資源與教材充分結合起來,以鮮活的事例強化德育效果,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滋潤。
2.3 充分利用地區資源
本地區有著悠久的文明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博物館里翔實的實物和文字說明既可以充實學生的知識,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因此,在講述原始社會祖先創造的燦爛文明后,可以改變以往枯燥的說道教育,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參觀附近的博物館。在那里穿越時空隧道,去領略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感受身邊的古老文明,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能豐富文化知識,又能升華精神境界;一方面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華,增進了文化素養,學生從中吸取了思想營養,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2.4 充分利用節日、紀念日
有時候,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種獨特的方式,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比如端午節時可以讓學生翻閱一下屈原的故事,感受他的政治抱負以及他堅持理想、至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和對祖國人民的深切感情;通過重陽節可以讓學生知道尊老、敬老的重要性;其他還包括“五·四”青年節、“一二·九”運動的由來以及與青年學生的關系、意義,藉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憂患意識。
道德的培養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不是靠講一些大道理就能達到目的的,我們的教育應當真正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教師在教學、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讓他們從自身樹立起是非觀,培養辨別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和情感,爭取每堂課都能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教育,進而使學生養成各個方面都認真、嚴謹和求實的良好習慣,達到全面培養人才的目的。
[1]劉亞玲.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2009,6:176.
[2]肖先成.歷史學科與德育教育[J].素質教育論壇,2007,4X:129~130.
[3]陳惠芬.滲透“感恩教育”內化學生品質[J].教學與管理,2005,11:41~43.
G630
A
1671-1246(2010)2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