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葉兆偉,李 洵,楊俊杰
(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信陽 464000)
中藥藥理學教學改革初探
王海燕,葉兆偉,李 洵,楊俊杰
(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信陽 464000)
簡述中藥藥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使中藥藥理學教學更好地滿足時代需求,為社會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理論、較強實踐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質的實用型專業人才。
中藥藥理學;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中藥藥理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包括正常機體、病理機體和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科學[1]。其特點是既遵循中醫藥理論,又結合現代醫藥知識,并用現代醫藥學研究中藥的成果,闡明中藥防治疾病的機制,因此,中藥藥理學是中藥走向世界的橋梁。本文就中藥藥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一簡述,并提出相應對策。
1.1 實踐機會少,理論講授多
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在教室被動接受知識,而很少有機會接觸有關中藥藥品生產、流通的實際環節。
中藥成分的多樣性與藥理作用的多效性增加了學習難度。中藥成分復雜,導致其藥理作用表現出多效性。每一味中藥含有多種化學成分,而中藥藥理學的教學內容通常是對其中某一成分的藥理作用進行闡述,往往有單一成分的作用與單味藥作用相沖突的現象,因此中藥功效和中藥藥理作用既有相關性,又有差異性。例如,中藥附子含有多種生物堿(如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等,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豬毛菜堿和四丙酰關附醇胺等),藥理作用除了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外,還能抗炎、鎮痛、提高應激能力等,盡管可以用來抗心律失常,但對心臟毒性較大,如果使用劑量控制不當,反而會引起心律失常。此外,中藥藥理作用無明顯量效關系,無明確規律可循。每一味中藥的藥理作用非常繁雜,學生很難記憶。
中藥藥理學既是連結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紐帶,也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因此,其內容涉及多門學科知識,與中醫理論課程(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制劑學)及現代基礎醫學課程(如解剖生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病理生物學等)均有交叉,而中藥學專業尚未開設中醫內科學、病理生理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等課程,且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課程學時較少,在教材中只簡單提及某些中藥的生化或分子生物學機理,對于中藥專業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2]。
1.2 研究方法特殊,難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中藥已有數千年的臨床應用歷史,而中藥藥理學的大部分內容是基于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因此其教學內容是從臨床到實驗研究,其目的是用現代醫學研究中藥的成果,闡明中藥防治疾病的機制,為中藥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為中藥的國際化發展奠定科學基礎。這與通常的藥物研究思路(從動物實驗到臨床應用)相反,因而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特色,即強調以中醫藥基本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律。中藥藥理學研究以中醫“證”為基礎,建立相應的動物模型進行研究,因此學習難度較大,學生覺得難以理解。
中藥藥理學屬于實驗性科學,其理論內容均來自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研究。但現有的傳統中藥藥理學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即實驗前教師詳細講解實驗內容,實驗時學生不用思考和創新,只要按照實驗指導照方抓藥,比較所得實驗結果是否與實驗指導一致即可。雖然驗證性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但其內容單調、陳舊,方法簡單,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很多學生不愿意深入思考和探索,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實驗后也沒有多大收獲,甚至有些學生為了完成實驗報告而抄襲或拼湊數據。這種驗證性實驗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于培養實用型人才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新藥研制周期極大縮短,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新藥層出不窮,藥物名稱繁多。在藥物品種不斷增加的同時,教材的更新速度卻較慢。有些新藥或某些老藥的新用途,在臨床上已經得到認可并廣泛應用,但在教材中卻沒有被提及;而一些在臨床上已經淘汰或者幾乎不用的藥物卻仍出現在教材里,甚至還是教學的重點。這就容易誤導學生,給其將來的臨床工作帶來麻煩。
2.1 加強實踐教學
有些中藥和復方制劑作為傳統藥或代表藥,需花大量時間講授,同時要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補充和完善。在制訂中藥藥理學教學大綱、設置教學內容時,可根據中藥專業畢業生就業主渠道,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目前中藥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就業方向是藥品營銷單位(醫藥公司、社會藥店),而這些單位銷售的主要是OTC類藥物(非處方藥),如化濕藥與溫里藥、清熱藥、瀉下藥、理氣藥、開竅藥等。中藥藥理學教學若不重視這類藥物知識的講解,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生就業后很少接觸的處方藥物上,則會使學生所學知識難以滿足指導顧客購藥和用藥的需要。解表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健胃消食藥多為一些復方制劑,其相關知識散見于各個章節介紹的單一藥物知識中,缺乏連貫性、針對性。因此,加強OTC類藥物及復方制劑的講授,才能增強學生指導患者合理用藥能力。
藥品超市是實施中藥藥理學教學最佳的第二課堂。教師應經常去藥品超市,了解藥物新劑型、新品種,并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做某類藥的市場調查,如解表藥的市場調查分析。此外,教師也可上網查閱有關資料,擴大知識面,養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習慣(如查閱補虛藥的最新進展)[3]。
2.2 應用對比記憶方法
由于中藥的藥理作用比較復雜,中藥各論的學習難度也相應較大。因此,應首先以中醫藥治法為線索,把中藥各論的各章節進行分類,在講解各章節的概論時,從這類藥物的定義入手,說明其功效以及主治病證,然后把這類藥物主治病證的臨床表現與西醫病證相聯系來分析這類藥物的作用,并要求學生對其個別知識具體掌握。例如介紹解表藥時,解表藥的藥理作用為發汗、解熱、鎮靜、鎮痛、抗炎、抗過敏等,這是本類藥的藥理作用概述,代表藥麻黃的藥理作用為發汗、抗炎、抗過敏、平喘等,基本和概述作用相同,有個別不一樣的作用則需特別記憶。這樣學生對藥物作用的學習既能抓住共性,又能找到個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將中藥藥性理論與西藥藥理基礎理論進行對比講授。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礎理論,主要內容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以及與現代西藥機理的關系,十八反、十九畏與西藥配伍禁忌的關系,而受體學說等理論是現代西藥藥理的基礎理論。如中藥中的歸經,中醫理論認為,每種病證都是臟腑或經絡發病的表現,因而某種藥物能夠治療某臟腑經絡的病證,就意味著該藥入某經,如大黃具有瀉下的功效,歸大腸經;治療陽痿滑精的淫羊藿、鹿茸則入腎經。可見,中藥的歸經是從藥物功能及療效總結而來,是藥物的作用以及效應的定位與定向。而西藥則講某藥在某個器官、組織的分布,與中藥歸經相比,實質一樣,只是說法上有差別。在教學過程中,以西藥藥理和中藥藥性為主線進行講授,使學生有了學習理解的參照物,利于其刪繁就簡,提高學習效果。
將中藥與西藥藥效學進行對比講授。中藥藥理的學習是建立在西藥藥理基礎上的。在教學中,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把西藥藥理知識與中藥藥理的藥效學內容進行對比,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中藥藥理學內容。在介紹中藥的作用機理和功能主治時,選擇作用機理和藥效相似的西藥與其進行比較,分析其異同,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藥的藥理作用和作用機理。如在講解中藥清熱藥時,清熱藥有抗病原微生物的功效,西藥中抗生素也是用來對抗病原微生物的,比較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
設計要求:地基處理采用灰土擠密樁,灰土比例為3∶7,等邊三角形布置,樁距1.0 m,樁徑400 mm,有效樁長10 m、8 m及5 m。樁孔填料的平均壓實系數不得小于0.97,樁間土平均擠密系數不得小于0.93。地基處理后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50 kPa,并消除處理深度范圍內的濕陷。
2.3 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中藥的作用大多來源于生活,經驗性很強,通過聯系,可以用來指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如山楂能幫助消化,但是其具體原因是什么呢?通過學習消食藥的有關知識可知山楂含有多種有機酸和豐富的維生素C,能促進胃中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進蛋白質的分解與消化。又如,淋雨后飲用生姜湯可預防感冒,這是因為生姜屬溫里藥,所含姜酚、姜醇能擴張血管,使人感到暖和。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現實生活的例子,可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從而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加強理論的效果。
2.4 采用多媒體案例教學
多媒體案例教學圖、文、聲、像并茂,能將靜態的課本、板書變為動態的教學情境,使枯燥的藥理作用變得生動,使抽象的理論機制變得形象、活潑、有趣,使中藥案例中的過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采用多媒體案例教學能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變難為易,寓教于樂,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多媒體案例教學使教師實現了從知識灌輸者向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教師通過多媒體組織和指導學生來獲取藥理學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實踐證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多媒體教學,只有將多媒體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介紹藥物的不良反應時,可給學生講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6年曾發布通告,鑒于魚腥草注射液等7類含魚腥草或新魚腥草素鈉的注射液在臨床應用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暫停使用的事件,使學生重視藥物的不良反應[4]。采用多媒體案例教學時,教師應在課堂上做到:言傳,用精煉、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接受知識;手寫,將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知識寫在黑板上進行講解;身教,攜帶麥克風、電子教鞭適當走動,切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單純操作電腦,盡量用肢體語言來傳遞教學信息,活躍課堂氣氛。
2.5 教師加強自身學習
中藥藥理學教師應密切接觸臨床,不斷搜尋和關注藥理學領域最新發展動態,緊密聯系臨床實際,適當補充老藥新用知識,及時補充新藥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更新和拓寬自己的藥理學知識面。“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教師應根據所傳授知識的性質和學生特點將有關知識加以提煉,以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促進學生發展。
2.6 教師加快知識更新速度
針對藥物更新速度快的現狀,中藥藥理學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不斷了解世界新藥研制開發的最新信息,追蹤臨床新藥應用最新動態,不斷更新知識,保持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在網上建立中藥藥理學學習網站,把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講義、課件等教學資料上傳,課前學生通過瀏覽相關網頁,可做好預習,聽課時就更容易掌握教學重點;課后學生可以通過網站視頻學習課堂上沒弄懂的知識點,以加深理解。此外,教師也可根據教學內容開展一些專題討論課,要求學生分組利用網絡搜集資料,書寫報告或綜述,然后在課堂上各抒己見、互相提問和解答,教師有針對性地及時糾錯,最后進行總結。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總之,教學改革的任務是艱巨的,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并在探索中完善、總結和創新,才能實現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目標,才能使中藥藥理學教學更好地滿足時代需求,為社會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理論、較強實踐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質的實用型專業人才。
[1]沈映君,陳長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周寧娜,何曉山,李秀芳,等.多途徑提高中藥專業中藥藥理學的教學質量[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8,31(6):68~69.
[3]羅琳,徐濟良.改革藥理學教學模式 培養服務型藥學人才[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5):931~933.
[4]趙玉叢,李利紅.淺談中藥藥理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9(2):61~64.
G420
B
1671-1246(2010)09-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