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力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淺談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袁 力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五年制高職;職業教育;價值觀
五年制高職又稱五年一貫制高職,招收對象為應屆初中畢業生,學歷等同于普通高職高專。五年制高職以培養面向生產服務第一線,技能過硬,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技術型高級人才為目標,是我國高職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類型高職相比,其周期長,容易辦出特色。但是,由于招收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既不同于三年制高職,也不同于中專。如何使這部分學生滿足社會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教育者面前一項緊迫而又無法回避的重要任務。李國杰院士指出:一個人的素質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學歷和專業知識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是責任感、價值觀、毅力、協作能力等等。成小事者主要靠業務本領,成大事者主要靠德行和綜合素質[1]。因此,加強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責無旁貸。
(1)五年制高職學生入學年齡一般在十五六歲,他們多是在物質生活富裕、接受學校正面教育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能認識到人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上,還體現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上。大多數學生珍惜學習機會,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激烈的競爭。
(2)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信息傳遞渠道的增多,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特點。受以上因素影響,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失衡與浮躁情緒,價值觀向“自我”傾斜,被金錢扭曲,出現功利化傾向,主要表現為:學習目標迷失,自律意識淡漠;貪圖享樂,互相攀比;自私自利,誠信缺失;過于脆弱、敏感,盲目和沖動等。
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原則和競爭規律使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得到強化,“一切向錢看”思想滋生蔓延,錢的多少成為不少學生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地位高低的主要標準。
隨著高校擴招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等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畢業之日即失業之時,對職業教育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片面認為本科以上學歷學生都就業困難,職業院校學生更是前途渺茫,因而產生學而無用思想,在校期間無論學習還是生活處于“混日子”狀態。
五年制高職學生入學年齡較小,在校時間較長、跨度較大(包括中專和大專2個階段),心理正處于“斷乳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時期。首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渴望成熟,具備“成人感”,渴望脫離父母、教師及長輩的監管,渴望被尊重和獨立。但是,由于其年齡較小,缺乏經驗,對復雜的社會難以產生理性認識、作出正確判斷。其次,他們大多是中考的不如意者,在學習基礎、學習習慣、綜合素質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因而存有自卑和不滿心理,容易迷失自我,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變得沒有追求、沒有理想。
很多職業院校對五年制高職學生只注重能力培養、技術訓練,未能真正認識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迫切性和時效性,忽視對學生價值觀教育途徑及方式的思考和研究,認為價值觀教育只需在語文課堂、政治課堂上進行,缺乏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深層次問題的有效機制,教育內容及方式與學生實際需求難以對接。
目前,職業院校德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內容遠離職業教育實際,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職業院校德育,如果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特征,對學生的吸引力、說服力就不強。事實上,職業教育具有培養目標的應用性、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職業方向的基層性等特點。因此,不能忽視學生還存在進取意識薄弱、心理障礙多樣和就業認知困惑等一系列問題。如果學校用單純的政治教育來代替德育,以教科書為中心,將德育束縛于設計好的固定教材中,以政治角度來規范道德行為,目標太高,學生可望而不可及。因此,職業院校德育不能忽視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不能忽視道德內化過程和學生潛能,必須著眼于職業教育和學生自身特殊性,確立以人為本理念,大力改進和豐富教育方式與內容,才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
一是科學規劃。校園美化、綠化、凈化要符合育人需求,學校景觀、板報、標語要體現教育意義,校風、班風、學風要反映師生精神風貌。二是維持校園秩序。通過科學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活動來營造活潑、有序的氛圍,體現校園文化的時代特色。三是根據職業院校培養目標和辦學模式,使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富有凝聚力的校園精神,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和諧發展。
針對五年制高職學生實際,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德育活動,涉及人際交往能力鍛煉、社會公德培養、自理自立能力強化等,不斷探索和建立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實踐機制,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培養學生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精神,進而使其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價值觀。
目前,一些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扭曲,造成學校價值觀教育“孤軍奮戰”的局面。如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無原則地滿足他們的不合理要求,極少對他們進行適時、適度的批評教育,致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責任感,與人交往無所顧忌,甚至為所欲為。再如家長對子女過分嚴厲,缺乏正面引導,方式簡單甚至粗暴,使他們形成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點[2]。因此,學院應建立完善的家校聯系制度,通過教師家訪與家長來訪等溝通方式,全面掌握學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家長要為學生提供開放、民主的交流環境。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接受全方位的價值觀教育。
針對五年制高職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最關鍵時期的特點,學院應切實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通過專題講座、心理咨詢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班主任或心理教師與學生一對一溝通,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排解其心理困擾。同時,教師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學會運用心理健康知識為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樂學會學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總之,教育者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加強研究,總結經驗,拓寬思路,豐富形式,堅持不懈,把價值觀教育同教學、文化、管理、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發揮智慧、陶冶情操、交流思想、增強信心、體悟踐行,不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全面發展。
[1]劉濟良.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2]石海兵.當前青年價值觀教育的幾點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01,10:17.
G412
A
1671-1246(2010)09-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