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紅
(常州市武進區奔牛初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131)
在傳統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導下,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語文作業的設計往往局限在再現式的范疇內,作業內容大多是機械抄寫、背誦,寫作成了作業永久不變的形式;語文課后練習與配套作業成為了有些語文老師永遠不變的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內容,既沒有什么思維訓練價值,又談不上什么創新、人文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試訓練色彩濃厚。這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和語文素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1.作業內容的重復機械性。
許多教師經常布置的語文作業就是讓學生抄寫生字新詞,查查字典,抄抄解釋,課后練習或配套練習不分主次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紙上”,諸如此類單調乏味的作業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的靈活性、創造性的發揮,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語文作業失去了興趣,成為一種“只有壓力,沒有魅力”的負擔。
2.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作業本來是一種操作方式,不必限于書面作業,也可以是一項活動或一件制品。廣義地說,在教學中教師隨處引導學生設置問題,使學生為尋求答案而時時處于積極的思索之中,這也是無形的“作業”。但傳統作業幾乎都局限于書面答題,沒有其他形式。
3.作業(問題)提出的單向性。
在傳統的作業中,問題都是課本(或教師)提供的,而不是學生自選的。這樣的作業在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方面無所作為。而且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無差異的作業設計,講究“齊步走”、“一刀切”,這又極大地導致了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的發生。
4.作業完成的封閉性。
傳統作業片面強調獨立思考,從來不把“合作”“探究”當作一項必要的素質來進行培養,唯一像“合作”“探究”的東西只限于偶爾的、非組織形式的課堂討論。進一步審視傳統教育就可以發現,作為一種重要共通能力的“與人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少被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載體。
其實,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他們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因此,作業應當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也就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這樣作業就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中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學習需要。
新課標對課程資源的界定也拓寬了語文作業的范圍,使學生的作業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能與課堂教學一樣,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陶冶學生人文情感的又一基地,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
那么,改變傳統的語文作業,符合減負增效、提高語文素養的新型作業模式又是什么樣的呢?
1.注重多變性,提高作業趣味。
傳統的語文作業,大都以單一的書面表達方式,按教師指定的題目進行“回答式”或“抄寫式”的訓練。單調枯燥的作業成了學生學習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襲作業甚至請人代勞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不利于學科教學。針對如此現象,教師應“抓綱靠本”,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改變作業類型,改變作業方式,吸引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地完成每一課時的作業。如教完《孫權勸學》后,教師以“口頭訓練型”的作業,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小說中人物語言描寫的重要性,從中感悟到人物的形象特征,體會文章的主旨。在議論文《談骨氣》的教學過程中,作業設計為“搜集積累型”,讓學生將自己聽到過或看到過的古今中外“有骨氣”或“無骨氣”的人和事記錄下來,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討論,將更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議論文文體的了解,從而加強學生“人格”教育,也為他們今后寫作積累了素材。
當然,作業的“多變性”并非指“亂變性”,它應該依附于教綱要求,依據教材內容,借助于教師引導。只要做到三者合一,萬變不離其“本”,就可以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去積極完成。
2.注重實踐性,滿足作業欲望。
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語文學科中字、詞、句,以及篇章的基礎知識,對學語文的欲望已轉入到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嘗試階段。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應投其所好,多趨向于實踐運用的題型訓練,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求學需要。如上《皇帝的新裝》時,我布置學生課外去編排課本劇,幾個學習小組的表演惟妙惟肖,他們的表演才藝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如教完《看云識天氣》后,教師可及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所介紹的有關知識,去觀察天上的云和光,并推斷出近日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推測、交流、展示及驗證等親身活動,去體驗課文知識的真實性。這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掌握有關天氣的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及實踐能力,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實踐性作業不局限于授課后完成,在課前引導學生去參與實踐,同樣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3.注重時代性,作業要與時俱進。
時代在不斷前進,信息在不斷增多,如果你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抱著書本死讀書,那以后進入社會,將會無所適從,有可能被社會淘汰。因此布置課外作業時,就要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類的作業,讓學生看看電視,聽聽新聞,并定期進行反饋,交流。如教學《新聞兩則》之類的應用文時,讓學生看《新聞聯播》,寫一周新聞述評;看《幸運52》、《開心詞典》、《三星智力快車》等擴大知識面;看《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抒發感想;看《今日說法》、《法制縱橫》,明邏輯推理;收集廣告詞,給廣告分類,或在報刊、雜志、廣告、電視節目中去收集病句,然后編成文章病院、挑刺集或組織競賽。這樣的作業,不僅能使學生能洞曉天下事,而且能使學生具有甄別社會上各種現象的能力。
4.注重自主性,補給自身的營養。
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應有意識地設計多樣化的自主型作業,讓學生針對自身情況進行選擇,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如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閱讀《讀者》、《青年文摘》等,感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或摘錄經典詞句,或有感而發寫隨筆等;或利用網絡信息,收集資料,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且能讓他們學習后更有成功的喜悅。
5.注重專題性,提高協同合作。
新課程改革綱要已經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根據新課程的生成性,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應是學生作業的主要內容。以初一教材為例,教材第三單元是一組關于“民俗風情”的課文,編者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過這組課文的學習,使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了解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鑒于此,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收集能反映家鄉“民俗風情”的事物、風俗習慣等。然后組織學生一起交流討論,以達到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等教學目的。學生在完成這些語文作業時,就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必須相互支持、配合,遇到問題協商解決,對作業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通過合作,學生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提高對作業內容的認識和動手能力,同時發展人際交流能力。
總之,貫徹新課程標準,課堂是主陣地,作業是分戰場。只有正確地理解作業的價值,改革作業的形式,落實作業的內容,重視作業的過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采用還學生自主、開放、充滿智慧和創造的人文作業,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實現真正的“人本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