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聊城大學 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張慶認為,“字源識字”就是通過追溯漢字的本源,分析漢字的結構,利用漢字的構字理據識記漢字的方法。我國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人們利用字源識字提供了權威性的依據。特別到了清代,出現了大量以《說文》為中心的識字蒙學課本,如劉庠的《說文蒙求》,蒯光典的《說文蒙求廣義》,李天根的《說文部首韻語》,馮桂芬的《說文部首歌》,等等。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清代王筠專為蒙童編寫的字源識字課本《文字蒙求》。近代學者章太炎、陳獨秀、傅東華等也曾積極倡導字源識字。
當代字源識字是以文字學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漢字的字形為核心,利用漢字構形分析,通過漢字的原生圖片和文字演變過程追溯漢字本源,以圖建立現代漢字與其原生語境的聯系,幫助學生從漢字本源出發理解漢字的構造和意義的學習方式。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的“鼓”字時,常見的教學法是“加一加”:十+豆+十+又,然后,提醒學生:左上是個“士”,別寫成“土”。這顯然是把漢字教學簡單定位為“認字”教學,為識字而識字。有的編故事字謎:袋子里有十顆豆子,又裝了十顆豆子,把袋子撐得鼓鼓的。還有的編成順口溜:左邊十個豆,組合是大鼓;支是手持槌,正在敲大鼓。這兩種方法都具有趣味性,并注意將字音、字形結合一定的語義來理解記憶。但是以上識字法均存在一個明顯的不足之處,那就是對于“鼓”字里面為何左上寫做“士”,為何含有“豆”字部件?令人費解。學生在掌握字形時出錯也就在所難免:有的左上寫成“土”,有的寫成“十”……而且,對于字義的理解也是比較片面的。而采用字源識字法則可以合理、準確、快捷地解決以上問題。在教學時,可以依次出示圖片:

(資料來源:字源識字資源與學習平臺,http://ziyuan.swu.edu.cn:82/index.php,2009-10-2)圖一
先指導學生看懂圖義,“鼓”字是與人手持鼓槌敲鼓有關。再對照字形,分別了解左右兩部分相對應的字形與字義。古文字的“鼓”字,左邊上部是裝飾鼓的纓子,中間是鼓面,下部是承鼓的支架。右邊是手持鼓槌的手,像人手持鼓槌敲擊鼓面的形狀。其本義為持槌擊鼓。通過觀察比較,教師的適當講解,也就不難理解:“鼓”字左面的部件“壴”讀作:zhù,是指上有裝飾物下有支架的鼓的象形而已。與所謂的“豆子”毫無關系。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在造字時是多么的富有智慧。不僅考慮到了鼓的形狀、使用,而且將它的作用也暗含其中。“鼓”可以作名詞,專指鼓類樂器,如“架子鼓、腰鼓、京韻大鼓”等樂器;可以作動詞,如“鼓掌、鼓風”,還引申為振動、振作、激勵等義,如“鼓勵、鼓舞、鼓足干勁”等;“鼓”字作形容詞,常用來形容飽滿凸起的樣子。如前面的故事字謎:袋子里有十顆豆子,又裝了十顆豆子,把袋子撐得鼓鼓的。如此,采用字源識字法,可以使學生對于“鼓”字每部分構造的來歷有明確的認識,同時,對其字義的理解也更為全面,對于文中的“鼓起勁”一詞更易于理解,進而也為下一步的應用直接打下良好的基礎。
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是漢民族社會歷史發展的深厚積淀。采用字源識字法還可以充分挖掘漢字文化的豐富營養,以實現漢字教學文化傳承、審美功能、發展思維、培養愛國情操等功能。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2》,教學“炮”字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比如看電視,放鞭炮,就不難理解“炮”的字義。這時,可先出示一組象棋,請學生觀察思考:里面的“炮”有的寫作“砲”(圖二),這是為什么呢?

圖二

圖三
經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再加上教師進一步結合相關圖片(圖三)的補充講解,了解象棋中的“炮”,原字為“砲”,是以木頭制成的一種發射石頭的兵器,稱“拋石機”。這種兵器始于先秦。火藥發明后,始有火炮。宋代以后,火炮漸起,砲石漸廢。由此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機械發射石頭的,而且可以了解我國古代發明的發展歷程,更可以結合《識字2》的特定背景——國慶大典閱兵儀式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我國自行研設的“迫擊炮、突擊炮、榴彈炮、火箭炮”等,展示了我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揚我國威。這樣,通過對于“炮”字的學習,學生從一個側面既能了解我國軍事的發展歷程,又會不由地產生民族自豪感。這難道不就是在激發學生熱愛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嗎?
鑒于以上認識,我認為,采取字源識字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漢字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可以挖掘漢字的文化基因。教師在向學生講授有關漢字起源、漢字的結構等科學知識的同時,在“觀察—想象”的過程中,應使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并進行審美教育和民族文化熏陶,從而達到充分發揮漢字文化功能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適時采取字源識字法來提高我們識字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1]涂濤.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字源識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4,8:62-65.
[2]涂濤.原生語境再現:多媒體字源識字教學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11):52-54.
[3]張慶,朱家瓏.蘇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張慶.張慶文集[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