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忠偉
(中國計量學院計量測試工程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現狀及完善策略
——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
沈忠偉
(中國計量學院計量測試工程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受到國家、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等的高度重視,因為這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諧發展,而且關系到學校乃至社會的穩定。本文旨在根據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現狀和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方法和措施,以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提高資助效果。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現狀完善策略
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2008年,全國公辦和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為2103.27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為473.96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2.53%;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約為158.32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7.53%。解決這些學生的經濟困難,確保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已經成為國家、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地方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相應的幫扶救助措施,也起到了比較明顯的成效,特別是自2007年實行新的資助政策以來,政府投入明顯加大,資助體系更加健全。據初步統計,2008年,全國公辦和民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資助總金額約為293.7億元,比2007年的272.92億元增長7.6%,共資助學生4156.24萬人次。但是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研究,特別是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管理與資助體系構建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和深入,致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有理論指導乏力、政策措施不配套、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我通過對中國計量學院的部分困難學生進行調查,力求找出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尋求解決的辦法。
在教育部、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民政部、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特別是在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以后,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獎、助、補、貸、減、免等多層次的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
1.國家的資助政策。
國家現行的資助措施主要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等。其中國家獎學金主要用于獎勵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學生中特別優秀的學生,獎勵標準為每人每年8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用于獎勵資助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勵標準為每人每年5000元;國家助學金主要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費用開支,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具體標準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圍內確定,可以分為2—3檔;全日制公辦普通高校在校本專科生、第二學位學生、研究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主要用于解決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問題。
2.學校的資助措施。
學校的資助措施主要是設立勤工助學崗位、減免學費、特別困難學生補助。勤工助學是高校學生資助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后可以通過勤工助學方式減輕經濟壓力,以順利完成學業。勤工助學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按照“學有余力、自愿申請、信息公開、扶困優先、競爭上崗、遵紀守法”的原則,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開展;特別困難學生補助是指對來自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以及當學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發性困難時,給予的臨時性、一次性的無償資助,以保證這些學生的日常生活。
3.“綠色通道”。
為切實保證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入學,教育部規定各公辦普通高等學校都必須建立“綠色通道”制度,即對被錄取入學、經濟困難的新生,一律先辦理入學手續,然后再根據核實后的情況,分別采取不同辦法予以資助。目前各高校在新生入學報到時普遍開辟了“綠色通道”,在報到等環節安排有專人接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綠色通道”報到入學,在困難資助方面會得到“一條龍”式的幫助。
4.社會資助。
社會資助一般指國內外著名企業或社會友好人士捐贈在高校設立的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的獎助學金,一般分為三類:長期資助型、專業獎學金、臨時自愿捐助型。例如在中國計量學院以設立專業獎學金為主,目前設立的專業獎學金就有“富爾頓”獎學金、“海克斯康”獎學金、“金鍋”獎學金等。
中國計量學院根據浙江省教育廳、財政廳聯合出臺的《浙江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結合學生生源地民政部門的貧困證明、學生在學校的實際生活情況等,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為特別困難和一般困難。據最新統計(包括獨立學院),2009—2010學年,共認定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814人(占4.4%),家庭經濟一般困難學生2138人(占11.6%)。二級學院計量測試工程學院共有學生1148人,其中家庭經濟特別困難59人(占5.1%),家庭經濟一般困難231人(占20.1%),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的有95人(其中12人為生源地貸款),占貧困生人數的32.8%。享受過國家無償助學政策(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臨時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的有330人次,應該說基本上所有的貧困生都享受到了國家的無償助學政策。但是,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了解到對國家無償助學政策比較熟悉的很少,很多學生對相關政策一般了解或者不了解,還有少部分貧困生對政策不關心。通過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44份)獲知,學生中對助學政策實施效果滿意的有92人(占總數的64%),一般滿意的有46人(占總數的32%),不滿意有6人(占4%)。作為一名一線工作者,通過具體工作,我們發現貧困生資助的政策已相對完善,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1.貧困生的認定不夠科學、客觀。
貧困生的認定,國家和浙江省都相關的標準,但對資助工作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無法保證高校資助工作準確、全面、公正地開展。目前,對貧困生資格的判定僅憑一張學生困難情況調查表和學生本人的申請、學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長單位所開的證明作為認定依據,家庭經濟背景的真實性難以判斷、準確性難以把握,現實中又缺乏進入每一個家庭進行經濟情況調查的可能性。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很大的難度,學校無法準確掌握學生家庭實際經濟狀況。家庭能否承擔得起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學校更不得而知。因此在家庭經濟情況調查中,有的學生在填報家庭收入時少報或不報,拖欠學費不交,申請學費減免或資助。這其中就不乏有弄虛作假不該資助而享受資助的學生。
2.國家助學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加大。
我校對國家助學政策的宣傳基本到位,但宣傳力度仍需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還有一部分同學雖家庭經濟很困難但是并沒有申請貸款,原因是很多家長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不了解。無償助學政策(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臨時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的受益面較廣,受益學生較多。可見,國家無償助學政策的實施狀況較好,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得到了國家的資助。但是學生對國家無償助學政策的了解甚少,有些困難生只知道國家助學貸款,對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臨時困難補助等了解不多。
3.勤工助學崗位數量有限、崗位層次較低。
隨著我校的擴招,申請勤工助學崗位的學生數量急劇上升,導致勤工助學崗位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勤工助學活動的層次較低,多停留于低層的勞務型,如后勤公司打掃衛生、圖書館書籍的整理、校園安全巡邏等。學生反映勤工助學的崗位無法發揮專業特長或運用相關技能,對學習專業知識促進不大,無法體現大學生的價值。
4.高校在資助體系中的定位模糊。
經濟資助與精神扶助存在缺位。目前高校尚無專門的資助工作機構和資助工作人員,高校的工作重點多偏重于應對國家下達的資助金的評定等日常事務操作和經濟資助措施上,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等問題關注較少。資助效果的反饋機制及受助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空白。資助效果的反饋作為全部資助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其反饋內容是對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所實現功能的一種評價,從這個評價中,管理主體可以了解體系的運行、功能的實現與預期功能之間的差距、經濟困難學生對資助體系的期望及其他同學對資助體系的評價等多方面的情況,從而能夠調整和完善現在資助體系及其運行機制。
5.部分受助大學生誠信缺失。
在大學生通過助學貸款資助方式解決入學困難的同時,貸款學生的誠信缺失問題也有所顯現。按照現行的不良貸款考核標準,2005年國家助學貸款不良貸款率約為12.88%,違約率普遍高于其他個人信用貸款。一些學生甚至把助學貸款當作免費的午餐,在貸款時就報以無償使用的心態。一些學生出于占有隱性補助或者利用低利率貸款從事其他投資或消費的目的,在簽訂貸款合同時故意隱瞞家庭經濟狀況,盡量提供有利于貸款合同簽訂的信息,獲得國家助學貸款,使資助資源不能得到有效使用。
1.建立科學、客觀的貧困生認定機制。
教育部、財政部〔2007〕8號文件對貧困生認定評議人員的組成比例做了具體的限定:要求成立學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院(系)領導小組及認定評議小組。在認定過程中,通過學生本人申請,上交調查材料,班級同學及班主任輔導員多方面了解學生狀況,學校的認定評議小組可以到貧困生的生源地作調查,來掌握第一手資料。在評議工作中,評議小組可以將上學年的學習成績、德育表現等因素納入評議范圍,以便合理分配利用資助金。同時建立包括生源地域差別、健康狀況、教育支出、家庭經濟情況等內容的困難生信息庫,做到及時增減,全方位地進行動態管理。
2.明確和強化高校在資助體系中的權責。
高校不僅要保證各項經濟資助政策的落實,而且要認真研究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加強溝通,給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調節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高校應該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經濟困難學生成長的校園環境,滿足他們的精神心理文化需求,努力構建起一個完善的外部經濟資助和內在精神扶助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建立資助效果的反饋機制,積極做好受助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輔導員應通過座談、問卷調查、抽樣調查等形式建立資助效果的反饋機制。了解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反饋了解受助學生獲得資助后積極上進的先進典型以及不珍惜國家資助的個別行為,并做出相應處理。培養受助學生權利與義務意識,積極引導受助學生獲得資助后回饋社會、服務社會。
3.創新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方式,加大宣傳力度。
輔導員除了通過參考學生的檔案和通過學生干部來了解困難學生的情況,還應該直接與學生談心,談心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QQ聊天等方式。這樣有助于拉近輔導員和學生的距離,方便輔導員管理學生,同時也能使輔導員獲得真實的學生信息。同時,除了在錄取通知書和學生手冊中印發相關的資助政策文件外,還可以在學院或者班級的QQ群里發通知,以及發郵件、發短信等,將相關政策告知學生。獎助學金開始申請時在學院、宿舍張貼相關通知,或由學生干部通知,同時通過電子郵件、QQ聊天等方式通知,做到最大程度地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信息。
4.勤工助學的制度化與層次化。
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規范勤工助學崗位,建立勤工助學基地;二是要提升勤工助學工作的層次。低年級學生可以以勞務性、服務性、事務性工作為主,主要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社會意識和勞動觀念;而高年級學生應主要提供專業性、技術性、管理性等工作,側重社會適應能力和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勤工助學,不但資助貧困生勞動脫困,而且把提高大學生全面素質作為這一政策的更高層次要求。
5.對受資助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
在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些得到資助的學生,不思進取,沉溺網絡,生活作風奢侈。對于這些學生我們要及時給予警示和批評,對屢教不改者,可考慮收回對其資助款項轉而發放給學習刻苦家庭困難的學生。這樣既能保證資助金的合理利用又能對學生起到督促作用,但要想真正了解款項的使用情況并不容易,如果了解途徑和方式不當,很容易侵犯受資助學生的隱私,所以可以采取正面詢問和側面了解相結合的方式。
[1]李薛嘉.高校貧困大學生問題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4).[2]李從松.中國大學貧困生研究報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桂富強、宋剛.1994—2007年高校貧困生資助研究述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4]李慶豪、沈紅.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優化重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3).
[5]財政部、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07).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
[6]浙江省教育廳、財政廳(2007).浙江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