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華 彭曉濤
(湖北三峽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體育系,湖北宜昌443000)
藝術教育在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形成中的促進作用
田愛華 彭曉濤
(湖北三峽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體育系,湖北宜昌443000)
親社會行為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符合社會期望的并對他人、群體和社會有利的行為。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的描述,分析親社會行為對大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意義,探討藝術教育在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形成中的獨特作用。
藝術教育大學生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符合社會期望的并對他人、群體和社會有利的行為,也就是友好積極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其主要特點是使他人乃至整個群體獲益,并能促成交往雙方的和諧關系。事實上,人類個體從出生后便處于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之中,所以親社會行為從本質上講反映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反映了個人與社會或群體的關系,對人類的生存適應和社會的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它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對個體一生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大學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力軍,是社會發(fā)展的未來棟梁,對社會發(fā)展所發(fā)揮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對當今時代的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其現(xiàn)狀不容樂觀,所以幫助他們形成自覺的親社會行為,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危害他人、群體和社會的不良行為的發(fā)生,以使大學生個人和社會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這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同時培養(yǎng)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地參與競爭與合作,善于與人交往,具有較高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具有利他主義精神和助人行為等,小而言之,這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與前程;大而言之,這關系著中華民族21世紀的命運。
隨著社會變遷的加速,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在發(fā)生著劇烈的變化,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受到了強烈沖擊,導致社會道德出現(xiàn)了某種混亂與無序。這種混亂與無序已經浸入到稱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少數(shù)大學生社會責任茫然、集體觀念淡漠、同學關系疏遠。而這些逆社會行為更多地表現(xiàn)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知道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程中結成的一種人際關系。有許多的例子都顯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親社會行為讓人擔憂,其主要表現(xiàn)有自私、冷漠、孤獨、虛偽、任性、霸道、攻擊、缺少同情等問題。可見,促進大學生親社會行為品質的形成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心理學家認為,親社會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習得的。大學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寵兒,他們的成長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高校應該充分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把握教育時機,對大學生進行親社會行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培養(yǎng)大學生親社會的高尚行為。
在眾多的教育方法和途徑中,藝術教育對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親社會行為有獨特的作用。究其原因,親社會行為作為一種重要的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適應方式,強調的是行動上的與人相處的技巧;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在方法上更重視行為的訓練。不難看出,這些特點與藝術教育的氛圍特點非常契合。在藝術教育過程中,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提供了充分的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交往機會,為學生提供了無拘無束的行為表現(xiàn)空間,以及盡情宣泄情感的情景。因此,藝術教育在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親社會行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一)通過大學生對藝術作品中高尚人物行為品質的崇敬和模仿,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情感品質,從而促使他們產生類似的親社會行為。
藝術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藝術作品中蘊藏著強烈的感情因素,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有目的的精神勞動產物。作為作家、藝術家,總是希望他們的作品能感染人、教育人,總是試圖通過他們的作品啟迪人們的心智,影響人們的行為,在藝術教育過程中通過藝術作品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最能夠強烈地打動學生,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蕩,達到“以情動人”的教育效果。因為藝術作品把人的美、人的誠實及崇高的品質表現(xiàn)在色彩、文字、音樂等形式之中,它通過已經物化的人的心靈去塑造美的心靈。人在藝術體驗中獲得的內心愉悅與刺激,不僅美化了我們的生活,而且“能使人跟世界發(fā)生更加深層次的聯(lián)系,開闊人們的新視野”,建立起社會聯(lián)系與社群團結的基礎。所以藝術教育最能促成大學生由情的點撥到理的啟迪。如果把藝術作品比作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那么學生與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就應該在這座橋梁上相遇,使藝術作品與學生發(fā)生共振共鳴并使大學生的思想在這種共鳴中得到凈化美化,使得大學生從文藝作品中尋找人生的楷模、生活的路標及休閑的樂趣,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品質和高尚的行為品質。感染于藝術作品的榜樣示范作用,大學生就能從此獲得為他人、為社會積極奉獻、熱心幫助、慷慨捐贈等一系列有益的行為品質,在實際生活中也就更容易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
(二)多姿多彩的藝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素質,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親社會行為總是發(fā)生在人際之間,是人們在維護與特定社會成員的友好和諧關系和共同利益的情況下產生的積極友好的社會行為,因而是被所在社會或群體接受和鼓勵的行為,如果沒有人際間的相互作用,親社會行為就不可能發(fā)生。而藝術活動過程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開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們得到更多心與心的溝通。比如音樂內在的節(jié)拍、節(jié)奏,合奏中聲部的安排、律動,舞蹈中動作的編排,繪畫中結構色彩的布局,等等,這些都可以使人們在一種愉快的、不強迫的形式中,培養(yǎng)自律和自我激勵,也正是在這些活動中,促使大學生體驗到集體創(chuàng)造的快樂,學習與他人非詞語的交流,默契合作,學會理解、接納和欣賞別人。這些行為都是親社會行為的主要內容,它能增進交往雙方的協(xié)調關系,增強交往過程的和諧氣氛,使交往雙方感到愉快而愿意繼續(xù)交往,從而建立并維護雙方的積極友好關系。
團隊精神是當代社會的需要。正如巴甫洛夫告誡年輕科學家時所說:“在我領導的這個集體內,是互助氣氛解決一切,正因為這樣,我們的共同事業(yè)才能贏得勝利。”在促進交流與合作方面,豐富的藝術活動將大有裨益。瑞士心理學家容格說:“只有在藝術中,人們才理解到一種能允許所有的人都去交流他們情感的韻律,從而使人結合成一個整體。”可見,藝術是以尊重個人的方式發(fā)掘人類情感的共通性的,它從不強加予人,在藝術審美活動中,人們可以獲得表達、交流、創(chuàng)造的經驗,豐富自我表達的內涵,滿足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并增強情感交流和人際溝通的能力。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大學生參與藝術活動,有助于發(fā)展他們的自尊、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勵能力,而這些正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獲得成功所需要的。
(三)靈活多樣的藝術實踐形式有助于大學生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緒勝任力的提高,從而促進親社會行為形成。
移情是主體對來自另一人的情感暗示或者對另一人所處的情景所產生的一種不隨意的替代性反應,表現(xiàn)出感受到與另一人相似的情緒體驗。簡單地說就是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因此,移情可以幫助大學生擺脫“自我中心”的傾向和增強對別人的理解。心理學研究認為,生動形象的刺激最容易引起大腦的興奮,而藝術教育正是通過具體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打動人的心靈、在藝術活動中,大學生有充分的表達自由,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自由確定藝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設計藝術活動的環(huán)境,發(fā)展和豐富藝術的情節(jié),他們可以不受限制地模仿各類藝術人物,模擬各種事物,從而使愿望得以滿足,興趣得以提高,身心舒適而愉快,個性得以發(fā)揮。此外,大學生作為集體成員,在藝術活動中需要相互適應、服從共同的行為規(guī)則,掌握和從中體驗分享、合作、協(xié)商、助人的親社會行為,學習不同角色間的交往方式,學會從他人角度看問題,認識理解不同角色的義務和職責,學會體諒別人,寬容他人,進而使同情心、責任心得到發(fā)展,逐步養(yǎng)成互相幫助的良好品德,并將負性的道德情緒體驗轉化為積極、健康、肯定性的親社會行為。具體做法如下:(1)角色扮演訓練:教師幫助和指導大學生選擇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大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幫助他們學習和表現(xiàn)與這些高尚人物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并在此過程中感受角色間的關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為經驗。實踐證明,通過角色扮演法,能促使大學生設身處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于利他行為的產生。(2)移情訓練:即在開展藝術實踐活動過程中,尤其在藝術討論、排練、演出等環(huán)節(jié)中,讓大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進行思考,引導他們采納他人的觀點,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從他人角度出發(fā),喚起他們的善良和真誠,學會合作、交流與分享,讓自己擁有一個更加開放和可容的心靈。(3)榜樣示范:在藝術教育活動中,不但要向大學生介紹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而且要向他們傳遞優(yōu)秀文藝作品所弘揚的崇高人文精神,更要向他們宣傳德藝雙馨的、具有影響力的優(yōu)秀藝術家,尤其要樹立身邊的優(yōu)秀典型人物,引導大學生通過學習和觀察他們的行為及后果,從而習得良好的行為品質,培養(yǎng)他們的親社會行為。通過上述一系列藝術教育過程中的移情訓練,大學生主體觀念自我喪失的程度會越來越大,而與作用對象的同一性也會越大,主體越能真切體驗對象的感情與思想,這樣更有助于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總之,通過藝術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和利他精神,并最終內化為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與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具有熱情開朗的性格,從而成為一個樂于助人、深受大家歡迎的、具有高尚人格的新時代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