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昌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江蘇常州213164)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些做法
林繼昌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江蘇常州213164)
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已成為其在擇業、就業過程中的巨大障礙,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也成為各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本文從介紹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入手,分析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提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大學生就業能力經驗做法
就業能力這一概念源于就業,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①。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國內,就業能力又被一些學者稱為可雇傭性。學者謝志遠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
盡管對就業能力的定義有很多,但可以確定的是,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工作的一種能力。具體而言,大學生就業能力至少應該包括專業技能、就業技能、職業生涯規劃技能三個方面。
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必須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與職業能力的差異加以區分。職業能力指的是個體勝任某種特定職業的程度,而就業能力則是通用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學習和綜合能力的提高而獲得的成功就業的本領。因此,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可歸結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自己對專業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對自身潛能的開發達到能夠成功就業并且在崗位上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
(一)專業技能不強。
近年來,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畢業生的就業也由過去的“精英”走向“大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企業對人才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希望所招收的員工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但是多數高校畢業生盡管學了很多專業知識,但難以學以致用,擇業時很難使用人單位滿意,更有部分畢業生放棄自己所學專業去從事一些沒有專業要求的工作。專業技能不強是造成不少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就業技能不高。
大學生就業技能主要表現在就業定位、就業知識兩方面。就業定位方面,盡管當前形勢嚴峻,多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卻依然居高不下。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就業地區選擇上,多數畢業生將就業目標定位在沿海城市、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急需人才的基層、中西部地區;二是在對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不少畢業生將就業目標鎖定在目前要求較高的事業單位、外企、國有大中型企業等,考慮去民營企業就業的不多;三是在職業崗位的選擇上,許多畢業生希望到環境舒適、工作輕松、待遇豐厚的崗位上去。畢業生的這些過高的就業期望與當前的企業需求產生了嚴重的錯位,大量的這種“有業不就”的現象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因素之一。
就業知識方面,雖然多數高校已采取多種措施(開設就業指導課等)來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畢業生就業。一是把就業工作當成是學生工作部門的工作,沒有形成齊抓共管、全員參與的局面。二是僅在學生快畢業時候才進行就業指導,未形成全程服務就業的局面。三是就業指導針對性不強,不能針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四是對學生的就業心理關注不夠,多數學生在就業時候會出現多種不良的心理現象。因此,要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必須構建多維度的就業指導體系,為學生就業提供多樣化的指導和服務。
(三)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對自我和職業世界認知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能、興趣、性格、價值觀,結合社會環境分析,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和要達到的職業目標作出方向性選擇,并制訂出實現目標的可行性實施方案。一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在校大學生對自身的職業都沒有比較系統的考慮和規劃。缺乏對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能科學、客觀的認識自我,分析環境,導致對知識、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與鍛煉存在偏差,影響就業競爭力:二是在求職過程中,不能給自己準確定位,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在哪些領域里發展比較有利,致使就業缺乏目標,求職成功率不高,使畢業生對未來感到迷茫。
(一)以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為平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是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與工作項目,我們要以素質拓展工作為平臺,一要通過課堂學習來強化學生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同時通過講座、報告等讓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專業發展趨勢和就業方向等,讓學生在學習專業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二要通過第二課堂(社團活動、專業實訓、社會實踐等)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認識與理解;三要大力引導學生參加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鑒定,以技能鑒定工作促進學生專業學習,推進學生就業。
(二)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強化大學生就業技能。
1.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當前,大學生就業定位與社會實際存在較大偏差,這是導致當前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轉變就業觀念要從思想教育和引導著手,以“兩會一課”為平臺,通過多種形式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轉變不合理的就業觀念,為大學生順利就業掃清思想障礙。在具體的教育和引導的方式上,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企業家、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優秀畢業生等到學校與學生開展對話交流活動,通過報告會、座談會、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和教育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培養競爭意識,幫助學生深入實際,了解國情,了解社會,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使學生樹立到基層就業、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觀念,為大學生就業營造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
2.構建多維就業指導體系,加強對學生個性化指導。
要做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首先必須構建多維度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主要做法有以下三方面:首先,要從學生入校開始就開設職業指導系列活動,給學生介紹就業知識、應聘及面試常識等內容,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常識指導和就業服務,使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從一開始就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其次,要大力加強就業社團的建設,通過社團活動加強對學生就業知識的傳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建立準確的職業定位;最后,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通過講座、咨詢、座談等活動來及時發現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碰到的心理問題,為他們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確保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開展職業生涯指導活動,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
從一名高中畢業生到一名大學生,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心理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大學生在校系統學習時間只有3-4年,職業生涯規劃便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要做到以下兩方面,首先在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時,應以職業生涯設計為切入點,幫助大一新生科學定位人生發展方向和職業方向,使他們對今后的就業創業早認識、早思考、早準備、早規劃,從而更加珍惜在校學習時光,從各個方面打造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其次,要定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競賽,使高職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同時要引導他們定期評估、調整自己的規劃,確保學生順利就業。
注釋:
①鄭曉明.就業能力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5.
[1]魯偉,張霞,曹正.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上).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第一版:184.
[2]曲振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第一版:137.
[3]謝志遠.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教育發展研究,2005,(1)、90.
[4]萬茗,劉淑英.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淺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