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昌
(敦煌市第三中學,甘肅 敦煌 736200)
一個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我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這位學者的核心意思是要告訴大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重要。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打造美好人生的奠基階段。培養、塑造、形成、積淀一些學習的好習慣,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我們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那么,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動因。就當代青少年而言,其學習動機主要由以下幾種成分構成:①求知動機。求知動機是為獲取知識而直接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一種學習動力;②趨譽動機。趨譽動機是學生為贏得外界贊賞,獲得一定的榮譽和身份,指向于外來報償的一種學習動力;③升學動機。升學動機是學生為升入某一級別的學?;蚰昙?,為實現自身或外界的期望而學習的一種動力。
無論是哪一種學習動機,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充分利用,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強烈、穩定、持久的學生總是會自覺養成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
“偉大的精力是為了偉大的目的而產生的”,一個人要想在學業、事業上有所作為,必須先確立切合實際的、富有感召力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目的。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任何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莫不如此。我們應當教育學生懂得: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生活,個人的價值實現,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崇高目的和遠大目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外,中學生善于模仿,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常常是從具體的榜樣身上體驗到的,所以,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向學生介紹身邊的同齡人先進榜樣,充分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調節作用和矯正作用,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興趣是一個人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思考之中,有了興趣的引導,學習再也不會是一件苦差事,相反,它會變成一件充滿樂趣的、令人高興的事情。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內因是決定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試想,當學生主體意識在興趣的引導之下開始覺醒、萌發的時候,當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的時候,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布置的學習任務就會樂于接受,我們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就會游刃有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是興趣的催化劑”。教師除了在教學中施展“八仙過?!鄙裢?,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外,還應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有人說:“任何努力都是進步”,教師要從學生回答的一個問題,做的一次作業,背誦的一篇課文這些小事中,看到學生的進步,報之以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評語、一句關心的話語,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努力的價值,受此激勵,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得以不斷的鞏固和強化。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的是為政者的行為對其臣民的影響,師道亦然。教師為人師表,是學生的楷模,“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當是教師永遠遵從的訓誡。教師不能固步自封,自高自大,而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用自己得體的衣著、落落大方的舉止、優雅風趣的談吐、嚴謹治學的態度、淵博的學識、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博得學生的好感,甚至是征服學生的心,做一個學生喜歡、欽佩、愛戴、擁護的老師,用自己工作、學習、做人的良好態度和行為習慣給學生以暗示,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家魏巍在其散文名篇《我的老師》中,是這樣回憶他的老師蔡蕓之先生的,“她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在課外的時候,她教我們跳舞”“在假日里,她把我們帶到他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她愛詩,而且愛用唱歌的聲調教我們讀詩”“我們見了她,就不由得圍上去”,在作者的印象中,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由此可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影響是多么的大。當然,教師的個性是有差異的,教師的工作是辛勞而又清苦的,他也有家庭的拖累,他也會陷入人際的困境,換言之,教師也有憂愁、痛苦、憤怒,但不論怎樣,當我們面對那些純潔如水,燦爛如花,把我們看作整個世界的學生時,都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遷怒”學生,做到和藹、理解、平等、友善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消除學生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張揚個性,敢想、敢說、敢做,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改造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形成種種優良的學習品質。
習慣是一種較長時期內形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或傾向。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國最古老的官書《尚書》中有這么一句話:“知之非難,行之惟艱?!币馑际钦f,懂得道理不難,要做到可就難了。這句話道出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是啊,有哪個學生不想考試得到100分,又有哪個學生不懂得學習對他的重要性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面對各種各樣學習品質有缺失的學生時,面對各種各樣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時,常常語重心長、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加以勸導,有時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并不是學生不懂我們講的道理,而是他做不到。這些現象說明,沒有良好的習慣為學生的學習保駕護航,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都將成為空談,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美好愿望也將成為鏡中花、水中月。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次問他的學生:“每天甩胳膊一百下,能做到嗎?”睿智的蘇格拉底還當堂示范了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學生異口同聲答說。時隔一年,當蘇格拉底調查誰堅持下來時,只有一個學生舉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的古希臘大學者柏拉圖。這個有名的事例說明,如果沒有老師的督促,再簡單的事情,學生也很難做到。《禮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敝袑W生的自主意識還不太明確,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強,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提要求不落實,只有布置沒有檢查的話,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是永遠形成不了的。教師在工作中要避免大而化之的作風,對學生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的習慣,認真檢查和落實布置的各項學習任務,“言必信,行必果”,用有效的檢查督促機制保證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如建立家校聯系本,作業批閱進行統計記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還應該注重學生干部的培養,讓學科代表和小組長成為老師的“小助手”,讓學生自我管理和約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風的好轉。
環境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習環境對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品質,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重視優化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具體包括:①校園環境。學校要不斷加強校容校貌的建設和管理,努力實現校園的凈化、美化、綠化、知識化、人文化,重視發揮各種教育資源的教育性,讓整個校園整潔、文明、優雅,既賞心悅目,又給人以啟迪和鼓舞。②班級環境。班級對每個學生來說,是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最常態環境。每個成員不僅置身這種環境進行系統學習,而且互相幫助,共同切磋,彼此鼓勵,這都有助于促進他們各種好習慣的形成。③輿論環境。輿論是構成環境的重要因素。一個學校、一個班級的輿論導向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的影響是直接而明顯的,學校和班級一定要加強常規管理和養成教育,抓好輿論引導,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光榮,什么可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這些是非觀念一定要分辨清楚,讓學生形成比抱負、比學習的良好風氣。風氣正,抵御自身不良習慣和外來不良影響的免疫力就會大大提高。④人際環境。人在孩提時代最聽父母的話,而在少年時期則一般喜歡聽朋友的話,受朋友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正說明了人際環境對未成年人成長的重要影響。所以,這一時期的交友一定要慎重,教師要指導學生交益友,不交惡友。
就拿我所在的學校來說,春夏季節,校園內百花爭艷,彩蝶翻飛,垂柳參差披拂,小鳥婉轉歌唱,無不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路燈下,石凳上,綠蔭大道、石頭小徑上,學生或獨自誦讀,或三五成群互相討論,與花草一起,成了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校墻上的永久性標語,樓道內懸掛的名人畫像和名人名言,這些看得見的“精神食糧”一點一滴地哺育著學生的成長,處處透射著無言的關愛?!斑壐魉埂北q論賽、十月歌會、各學科的專題講座……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校園生活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氣息、人文色彩和文化氛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