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戩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成都610101)
基于道德學習的高校德育策略探索
李戩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成都610101)
大學生在道德學習的認知學習、情感學習與行為學習方面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以“知”明是非,引導大學生道德認知學習;“情”喚共鳴,激發大學生道德情感學習;“行”重養成,矯正大學生道德行為學習是高校德育策略的有力探索。
大學生道德學習知是明非情喚共鳴行重養成
近年來,“道德學習”的研究已成為我國德育研究領域的新風向標。道德學習是以社會規范為載體的價值學習,是主客體關系經驗的習得,是社會規范的認知經驗、行為經驗與相一致的情感經驗的整合學習過程,包括認知學習、情感學習與行為學習三種基本類型的學習。[1]立足大學生道德學習的各方面的特點展開德育策略的探索,是提高我國高校德育實效性,以講求實效的德育取代講求形式的德育的嘗試。
道德認知,是大學生對社會關系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意義的主觀反應,是大學生理解、掌握道德規范的重要心理形式。[2]科爾伯格認為各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其自己的思維方式,個體的認知水平,是道德水平的基礎。隨著認知水平的發展,道德水平有可能得到發展,但道德的發展不是自發的,認知水平的提高,不能自然地提升德性。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間交往的增多,社會信息量的增大,大眾傳播媒體在傳播健康信息的同時,也夾雜著大量容易對大學生產生誤導的不健康的信息。思想敏捷、活躍,又具有較強開放性的當代大學生,最容易受道德認知多元化的影響。這些信息尤其很容易被好奇心強,但道德認知水平還不夠高的大學生所吸收。然而,南京師范大學趙志毅教授曾對大學生道德認知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對大學生在四個層面(即“個人層面”、“社會層面”、“民主意識與理想信念”、“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意識”)的道德認知進行了調查分析。其中,在對權利與責任的看法上,有84%的大學生認為權利當以責任為先,否認的人占8.6%,在7.4%的“說不上”的人中男生(8.3%)高出女生(6.5%)1.8個百分點。[3]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權利與責任的認識態度是明確而正確的,而女生態度更明確,比男生更看重責任意識。可見,大學生道德認知學習可以引導。
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對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教育都停留在“說教式”、“命令式”、“填鴨式”等的教育方式上,不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導致德育效果很不明顯。根據現代大學生道德認知學習方面的特點,高校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的“天地君親師”、“師道尊嚴”、“教師權威”,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不敢質疑問難的舊的教育方式,尊重學生道德認知學習的思維形式以開展德育工作。
學校應針對在讀大學生對外圍世界的急切渴望,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從進入大學開始就進行有效的生涯探索,在學有所獲,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抵制外在不良風氣的誘惑,合理制定適合自己的生涯發展目標。任課教師應積極營造民主、平等、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克服任課教師單純傳授知識的“灌輸式”、“注入式”教學方法和學生單純接受信息的“倉儲式”、“填充式”讀書方法。任課教師要用個人的魅力吸引學生熱愛課堂,除了傳授知識的職能外,還要成為學生的顧問、引導者,而不只是提供現成真理的人。輔導員則應擯棄獨斷的懲戒教育,采用對話交心等方式,充分尊重大學生道德認知思維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班級主人翁意識,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在尊重大學生道德認知主體精神的前提下,注重對“知”要素的應用與研究,引導大學生自發、主動開展道德認知學習。
道德情感是學生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它伴隨著“知”的認識而產生和發展,為道德行為起著較大的調節作用,并與道德認識產生共鳴。道德感情學習,亦即個人道德感情的習得,是每個人后天獲得和形成其品德結構的個人道德感情成分的活動。[1]
大學自由開放的環境,各種學科間的交流融合,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使大學生的視野、生活和交際領域大大拓展。加之大學生精力充沛、身心發展迅速,他們的興趣愛好日益廣泛,情感體驗的范圍也越來越寬泛。從低級的感覺到道德、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級情感,他們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體驗,道德情感體驗也更為豐富。另一方面,隨著大學生道德思維的發展,道德認識的提高,大學生道德情感體驗的內容日益充實,道德情感體驗的形式也得以發展,且道德情感體驗帶有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然而,大學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不僅有豐富的知識,更有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體現豐富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具體表現為親情、友情、愛情、師生之情以及自己的心情。然而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人際關系的復雜、擇業的困難、學習壓力、家庭關系、戀愛和性的問題等,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現狀存在許多問題。如對一些重要的道德情感認識不深刻,在道德的情感層面上態度不堅定、易變化。雖然大多數的大學生對道德情感在認識層面上是積極的,但在道德行為上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情感來源于學生真實的生活。高校德育工作者應以課堂為主陣地,從道德情感上喚起大學生的共鳴,激發大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中通過以理服人、以理孕情的方式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感。以教育者高尚的情感人格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同時,有目的地開展各種活動,以創設積極的情感體驗方式,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道德行為,是學生在道德規范的調節下,在行動上對社會、他人所作出的反應,是衡量學生覺悟高低、情感是否高尚、道德行為是否自覺的重要標準。一定的道德行為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就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習慣。
不少的大學生在公共汽車上不愿給老年人讓座;大學校園里不堪入目的廁所文學與課桌文學等“文化垃圾”屢禁不止;圖書館里的偷書、撕書、污損書等不良現象禁而不絕;校園里亂扔垃圾、隨意破壞公共設施、踐踏草坪、臟話與痞話流行普遍存在等。或者道德之“知”與道德之“行”不一致,比如,談到考試舞弊,幾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試,卻總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談到社會責任感,大家都情緒激昂,可一到畢業就業,就沒幾個人愿意到邊疆去、到基層去。[4]應該說,所有上述的一系列不良現象與行為都是與大學生已有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知識不相稱的。
大學生心理發展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經過長期的學校教育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規范與準則,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觀念與知識。但自身心理發展的不穩定性和認知水平的不成熟性,以及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帶來的影響,導致了大部分大學生很少能感受到現實生活世界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意義,知德難以體驗德,知德不愿行德,在道德選擇上處于困惑的境地,知與行發生了脫節。
高校德育工作者應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道德行為學習特點,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教育,有層次性地正確運用教育手段,引導大學生在思想道德、行為習慣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理性的選擇,養成良好的、符合社會需要的行為和習慣。
當前,在我國高校中,教師科研任務重、兼職多,他們關心的是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將最多的知識用最省力的方式教給學生。大學生依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學習模式,終日沉沁在繁雜的概念、觀點和理論的記憶中,模式化的理性生活成為了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到了期末,德育課程大多開卷考試,即使是專業課程,大學生們也大多依賴臨考前挑燈夜戰的背誦牟取過關。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成為了遺忘的角落,課堂無視學生的需求和情感,缺乏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蘇聯教育家家里寧指出:“教師的世界觀、品行、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著全體學生。”教師的師德素養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強烈的示范性,是學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樣,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應自覺遵守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努力做到用崇高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觀念照亮學生的前進之路,用豐富的知識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用良好的自身修養做學生的道德行為楷模,成為大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的示范工程,從而矯正大學生道德行為的“知性脫節”的二重性現象,使其在養成教育中主動認同、自覺踐行大學生道德行為學習。
[1]王健敏.道德學習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14.
[2]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93.
[3]趙志毅.文本與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5.
[4]石共文.大學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脫節”現象探析[J].現代大學教育,2002,(02).
四川師范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大學生道德學習的特點及教育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08MSW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