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森
(臨沂師范學院 費縣分校,山東 費縣 273400)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課的教學任務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升學率的牽引,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應用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多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忽視了工具性(實用性)和人文性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狀況,做到語文教學注重打造學生能力的,必須從課堂教學入手來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效率,鑄造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教師要利用這短暫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上課有“備”而來(即備教材、備學生)。即教師要對教材內容爛熟于心,教材涉及的所有知識系統融會貫通,如出己之手,如出己之口,講授起來才能左右逢源。同時做到目中有人,熟悉并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知識結構、性格特征等,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要保持一種融洽的關系狀態,針對學生的心態、生理特點和語文實際水平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好教案,精心設計板書,提綱挈領,使教學有重點,板書有條理,完美過度每一個教學環節,使得教學過程有節奏地進行。
(二)要恰當地安排學量,清晰學路。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導向、調控、評價、激勵功能。具體在一節課中的教學目標就是“學量”。學量和學路就仿佛旅游時的導游,有什么樣的任務、走什么樣的路子早已運籌帷幄,避免了課堂教學的盲目性。上課時,教師可以直接明白地告訴學生本課時的目標和任務。
一部作品儲存的知識信息很多,包括字、詞、句、語言、修辭、邏輯、寫作方法、思想內涵等。如果教師不加選擇地對每個知識點平均使用力量,那么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起來不但緊張沉重,而且收效甚微。因此,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把學量分散到各篇課文中,令其承擔單元要點中的一兩個任務,使學生既積累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適合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做好因材施教,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出這節課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的透明度增加,明確目標并提高效率。
(三)發揮課堂教學職能,活用學習方法。達爾文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課堂上,從便于學生的學來設計教師的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我們要想在改進教法和學法上下功夫,就要學生動腦動手、多多練習。在練習中培育自學能力,特別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提高語文能力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更是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需要。力爭使語文課變為分析課、講解課、表演課。因此,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教師的引導、點撥作用,采用啟發引導,調動學生感覺器官、思維器官,讓學生不斷生疑、質疑、釋疑,學會“多思、深思、愛思、會思”,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在學習中克服困難的喜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便有了可靠的基礎。所以,教師必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并指導他們自主選擇運用學法。比如背誦,不同的記憶方法對不同的學生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人而異,在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口讀手抄法、提綱記憶法、分層記憶法、抓重點詞背誦等方法,然后讓學生在背誦記憶過程中體會哪種方法效果最好。同樣,教師的每一節課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教會學法,掌握語文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的學習有法可循。
語感是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是較高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鑒別能力。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既會聽又會讀,具備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必須加強訓練和培養。
(一)加強朗讀訓練。朗讀是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朗讀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語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藝術手段;它是培養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朗讀,可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音樂美,準確體會到文章繪聲繪色、描形狀貌的特點,從而在腦海中浮現出課文新創造的形象、畫面,生動地再現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給人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感;通過朗讀,可以品味出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負、情操氣質、價格品德等。如:杜甫《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通過講解,在閱讀時仔細體會前一句一悲一喜,后一句一喜一悲的濃重的憂國憂民之情和沉郁頓挫的詩風。教師引導學生由字面而層層深入,品味詞語中隱含的情感,讓學生道之于心,會之于神。在理解文義的基礎上,做到帶有感情的朗讀,從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引導學生賞析課文。每接觸一篇文章,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教師要抓住那些有感觸的文字,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言辭探情,字句推敲,使文字所表達的意義得以還原。譬如:《藥》中那“黑的人”與華老栓交易“人血饅頭”時,一連串的動作描寫:“‘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在這段描寫中, 讓學生抓住“搶”、“扯”、“裹”、“塞”、“抓”、“轉身”等動詞,從中體會劊子手的兇殘、蠻橫和殘忍。
又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正是舊中國勞動婦女不幸命運的縮影,在教學中為了深刻體會文意,我們把祥林嫂的生活經歷概括為:年輕喪夫—被賣再嫁—再嫁再寡—意外喪子—贖罪不得—寂然死去;探究她的死因:她死于貧窮?死于悲傷?死于恐懼?死于絕望?死于孤獨?而兇手到底是誰?通過以上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是政權、神權、夫權、族權統治下的缺乏人權的社會,猶如四條繩索一齊用力絞死了祥林嫂,就連“我”也難逃干系。在體會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封建社會中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進一步欣賞作者精湛的描寫藝術。
一篇優秀的散文,不僅給人以形象的美感,而且常以深刻的主題,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給人以精神力量。散文的主題也就是散文的“神”,它是作者內在思想感情的體現,這種思想通過文章傳遞給讀者,讓讀者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認識的提高,通過教師的點撥引領學生鑒賞回味。
(三)培養學生語感要注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教育學生正確地使用普通話,寫字要規范,說話用語表述要準確,表情達意要完整,寫文章要不斷修改,錘煉語言;還要多背誦一些優美文章,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不能囫圇吞棗;遇到生僻字詞、疑難掌故要及時查閱工具書,做到準確掌握而不能似是而非。這些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增強語感能力好處極大,也正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語文課要培養和訓練的能力是綜合性的、多維的,它除了培養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外,還應該努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觀察、想象、審美、表演、雄辯等能力。作為學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對于教師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如“阿Q”“孔乙己”的形象為什么本無此人,而我們又感到身邊有之?這都是作者通過仔細的觀察、提煉、綜合而創造出來的。對人類的生存現狀要觀察,對周圍事物要觀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沒有細致的觀察和對地域氣候的了解,既寫不出如此優美的詩句,又不能正確地理解。教師應通過事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善于思考,培養觀察能力。
議論文教學,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可以以毛澤東和魯迅的文章為典范,舉行辯論會,讓學生搜集材料,確立論點,展開激烈爭論,采用“立論”與“駁論”的方式,選擇正方與反方。因為辯論既能使學生提高思想認識,又能鍛煉雄辯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另外,還應進行口頭作文和詩文朗誦,利用課堂或課前十分鐘,教師擬題讓學生即興口頭作文,訓練學生敏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都有善于表現自己的心理,詩文朗誦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表演能力,可讓學生自選篇目充分發揮。
自辦手抄報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學生知識的積累,語文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動手動腦。當前社會,知識更新快,信息遞增量大,學生獲取知識除課堂教學外還要靠大量的課外閱讀,并善于搜集和積累知識。教師要讓學生每天閱讀課外書,并寫出讀書筆記和日記。在此基礎上,每人在一周內辦一期手抄報,或兩人合作,以后可以辦班級手抄報,自己設計板面、插圖,選文編輯,然后進行傳閱和評比。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同時積累了語文知識,又能培養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總之,語文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及教師課堂教學的精心耕耘,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又是課堂教學優化的酵酶,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舍,就像鳥兒的雙翼協調配合才能翱翔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