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強
(河套大學,內蒙古臨河015000)
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王德強
(河套大學,內蒙古臨河015000)
目的:研究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為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就業工作提供相關理論依據;方法:采用整群隨機取樣法,選取某高校96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肖水源設計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汪向東修訂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陳仲庚等翻譯修訂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R5C)進行問卷;結論:社會支持程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有利于維護和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心理健康。
社會支持大學生心理健康
關于社會支持尚無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社會支持對應激狀態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即對應激起緩沖作用,另一方面對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支持從性質上可分為兩類[1],一類為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這類支持獨立于個體的感受,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另一類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是指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對這兩類支持的重要性,一般認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因為雖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實,但“被感知到的現實卻是心理的現實,而正是心理的現實作為實際的(中介)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展”。[2]人的應對方式和精神癥狀之間存在選擇性相關,總體評價是尋求社會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目前其主要壓力源排在首位的是就業壓力。而就業對于當前處于人生轉折期的大學生來說,是關系到其前途與命運的重大事件,造成其心理波動十分顯著,很容易導致各種不良的應激反應,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形成有不良影響。本文就社會支持程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進行調查分析,以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這對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維護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構建和諧社會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法,選取某高校96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團體測試,由心理學專業人員擔任主試,量表當場發放,當場收回。在對全部問卷質量審核的基礎上,剔除無效問卷68份,收回有效問卷900份,有效調查率是92.98%。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按生源分高職藝術生270人,高職文科生170人,高職理科生230人,高職職高生230人。其中男生456人,占50.67%;女生444人,占49.33%;城市287人,占31.89%,農村613人,占68.11%。
2.方法
(1)依據肖水源設計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3],結合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社會支持的情況,編訂了社會支持問卷。社會支持問卷分為: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主觀支持主要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感受到的被支持、被理解、受尊重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包括9項(Cronbachα=0.876)??陀^支持是指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包括9項(Cronbachα=0.867)。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是指大學生對社會資源的主動尋求與利用,包括9項(Cronbachα=0.856)。社會支持問卷27個項目,全部采用5級評分“非常不符合”為1分,“非常符合”為5分,內部一致性度Cronbachα=0.886。(2)采用汪向東修訂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4]。該量表共90個條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9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制(1分=無、2分=輕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嚴重,以≥2分為陽性,≥3分為中度以上需要幫助的心理問題)。(3)采用陳仲庚等翻譯修訂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R5C)[5]。該問卷包括4個分量表,E量表測量內外向維度;N量表測量神經質維度,也稱情緒性;P量表測量精神質維度;L量表主要測量被試的掩飾性。
3.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1.大學生社會支持程度的比較
分析顯示,男生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明顯低于女生,P<0.01;農村學生主觀支持和支持總分2項高于城市學生,P<0.01;低年級學生客觀支持分低于高年級學生,而利用度高于高年級學生,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者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利用度和支持總分均高于身體健康狀況一般及較差者,P<0.05或P<0.01。不同專業學生在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上基本一致,但在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持總分上差異均有統計意義,P<0.01,其中體育類學生的客觀支持分最高,其社會支持程度與其他專業比較雖然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各項指標的平均數均高于其他專業學生(表1)。

表1 不同專業學生在社會支持評分(-x±s)
2.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
大學生社會支持與SCL-90相關系數均為負值。除利用度與敵對和恐怖兩因子無顯著相關性外,社會支持的各維度與SCL-的其他各因子均呈顯著負相關(表2)。

表2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n=900)
3.大學生社會支持與人格特征的關系
EPQ人格維度中,除L維度(掩飾性)外,P維度(精神質)、E維度(內外向)和N維度(情緒情)與社會支持4項指標均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其中E維度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而P和N維度與社會支持各項指標則呈顯著負相關(表3)。

表3 社會支持與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n=900)
自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招生規模,全國高校招生數從擴招前1998年的108萬人,一路飆升到2008年的600萬。經過10年擴招,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擴招前的8%迅速達到23%,擴招累計招生約為4010萬,占改革開放30年以來招生總數的75%,實現了由精英教育階段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跨越。目前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規模超過2700萬,實現了高等教育總規模位列世界第一的業績。然而盡管我們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國,但遠不是高等教育強國,伴隨擴招而來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付出高昂學費獲得大學畢業生身份之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對自己讀大學是否值得產生了懷疑。同樣的問題也上移至碩士生和博士生。與此同時,畢業生就業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長期累積的困難和問題,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和高校對就業工作的重視不夠,工作不到位,機制不健全;一些地方限制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性、體制性障礙還沒有完全破除,不能形成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本研究結果表明:由于目前我國缺乏有效的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會遇到種種不公與就業歧視,而他們依靠自身的力量難以改變處境。加之部分大學生本身在身心素質上的脆弱性,使得他們適應社會的心理壓力高于一般社會群體,造成了部分人在心理上的高敏感性,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或者感到自己被社會所拋棄。他們有比較嚴重的相對剝奪感和較為強烈的受挫情緒,在社會生活中缺乏社會支持感,而“具有較低社會支持感的人對他人的評估比較消極;對自己本身,則產生人際交往無能、焦慮及社會排拒感”[6],在心理上容易產生不滿、苦悶、焦慮、急躁情緒,難以自我調適,在心理上具有高度敏感性。不同專業大學生在社會支持水平上的差異,可能是專業特色的反映。在性別方面,女生表現出在支持利用度上的優勢,可能與性別角色、傳統觀念和社會期望有關。在研究中發現,在社會支持方面,女生對社會支持的尋求顯著高于男生,遇到就業壓力時的應對方式也不同。男生越來越集中注意力或變得孤立、沉默,對提升感覺的需求與女生不同,男生借助解決問題來讓自己感到減輕就業壓力;而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和利用各種途徑的支持,并借助談論來使自己感到減輕就業壓力,多喜歡向自己親密或信任的人傾訴,尋求情感支持,需要理解和關愛,也許對方不能解決她的壓力,但只要能夠用心去聽,她們就會產生滿足感。而且她們在談論壓力時往往談論就業的詳細經過,任何一個細節都會記起并愿意說出來,這樣她們會感到自身的壓力得到極大地舒解,而往往這時,男生就會覺得不耐煩,就會急于出主意想辦法,女生當然也需要解決問題,但談論就業壓力的過程會讓她們感到心情變好。因此,在提供社會支持時,要注意針對男女生的不同心理,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高年級學生的社會交往更為廣泛,這使得他們從社會關系網中獲得的客觀支持更多。但由于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逐漸增強,他們往往更愿意依靠自己,而容易拒絕他人提供的幫助,這可能是造成他們高客觀支持度和低利用度的原因。農村學生的高主觀支持得分,表明他們對獲得的社會支持有著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更高的滿意度。研究證明,學生獲得支持越少,其心理健康問題越多,反之則相反。社會支持一方面為應激狀態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即對應激起緩沖作用,另一方面對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體驗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支持的這種心理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認。個性外向的學生較易獲得社會支持,并且對支持有良好的情感體驗,能獲得較好的滿意度和利用度;而具有精神質和情緒不穩定傾向的學生則社會支持不良。
隨著全球金融海嘯的爆發和我國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大學生就業難累積的問題日益凸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難以估量的沖擊,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能否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支持問題,不僅關系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事關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能否實現長期高效有序的發展。因此,只有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大學生社會支持網絡,從政策和制度上解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才能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社會發展。
[1]Kessler R C.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AnnualReview ofPsychology.1997:48:191-211.
[2]Lazarus R S.From Psychological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3,44:2-19.
[3]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114.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29.
[5]陳仲庚.艾森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使用冊[M].北京:北京大學心理學系,1998,1.
[6]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天津社會科學,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