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石河子大學 文學藝術學院 美術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圖案是特定素材理想化、藝術化的產物,用以裝飾生活,美化生活。維吾爾族民間圖案在維吾爾族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服裝、首飾、建筑、家具、器皿、工藝品等各個層面。
維吾爾族民間圖案源于維吾爾族先民對自然客體世界的模仿,以及在此基礎上藝術化的提煉概括。維吾爾族先民早期主要以狩獵和游牧生活為主,其生活和生存都依托于自然環境,崇拜日月星辰及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象,這些物象也鏡像在維吾爾族先民的圖案藝術中,這在早期的藝術形態起源的巖畫藝術和陶器藝術中也得以體現,如彩陶器表面有著表現自然的水波紋,動植物的圖騰崇拜等。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中段,是西方文化、波斯文化、中亞文化、漢文化的交流要道,同時由于新疆境內有漢族、回族、哈薩克族、塔吉克等13個主要少數民族聚居,維吾爾族文化自然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其圖案藝術也吸收了其他眾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維吾爾民族有著復雜的宗教歷史演變,曾經先后信仰過薩滿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宗教,最后皈依伊斯蘭教,宗教深刻影響著維吾爾族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情趣。因此,維吾爾族圖案是多元性的,是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的產物。在維吾爾族圖案不斷發展演變的歷史長河中,圖案風格有著不同的存在形式及傳承,現代維吾爾族圖案風格定型于伊斯蘭教傳入新疆之后。
圖案由紋樣和色彩兩個基本元素組成,通過一定的結構處理和組織方式即構成來實現,因此,圖案從認識上包括紋樣、色彩與構成三個方面。維吾爾族民間圖案紋樣、色彩及構成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豐富的紋樣、艷麗的色彩與獨特的構成彰顯了維吾爾族圖案特有的魅力。
維吾爾族民眾善于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美化,經過藝術化的提煉形成圖案紋樣,將其裝飾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使美的事物隨處可見。
維吾爾族民間圖案紋樣豐富、題材廣泛,包括以下幾大類。
1.植物類。以各種植物為裝飾題材,是伊斯蘭裝飾中最普遍的紋飾之一。植物紋樣由于吸收了波斯(今伊朗)紋飾的風格,因此也被稱為“波斯派系”。植物紋樣主要有巴旦木紋樣和葡萄紋樣。
(1)巴旦木紋樣。巴旦木紋樣是維吾爾族圖案中最典型的紋樣之一,是以巴旦木杏為原型變形而成。巴旦木是唐代商賈從古代波斯經絲綢之路運來,且由于其果實外形似伊斯蘭教標志“新月”,被維吾爾族稱為“圣果”,維吾爾族人也把巴旦木花看作其族花。巴旦木具有藥用價值,在維吾爾族人民心目中還有富貴、長壽之意。以巴旦木的花、枝、葉及果實構成的紋樣一直都是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主流紋樣之一。如我們熟知的喀什巴旦木花帽,巴旦木布匹,建筑上也有用巴旦木做的木雕裝飾,服裝的領口與首飾等都可見巴旦木的形象。
(2)葡萄紋樣。以葡萄葉和藤蔓做裝飾的主題紋樣,在維吾爾族刺繡及建筑裝飾中最為常見。以葡萄藤的柔美曲線為中心伸出交錯盤曲的分枝,纏繞著、綿延著,在其上不斷添加花卉、葉子或葡萄之類的裝飾,這類裝飾母題可以隨裝飾物空間的需要改變裝飾的方向、面積和大小,因此,它能滿足填滿任何形態的裝飾區域的需要。
其它如桑葚、石榴也幾乎是維吾爾族家庭普遍種植的果樹,因此以這幾種植物發展出來的裝飾紋樣也比較普遍。石榴由于其味道酸甜可口又多籽(寓意多子)而倍受維吾爾族的喜愛。除此之外,玫瑰花、波斯菊、無花果、蓮花、牡丹、桃花、杏花等花卉,還有一些如哈密瓜、棉花等作物的果實甚至蔬菜,也是植物紋樣中常見的裝飾紋樣。維吾爾族裝飾圖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植物紋樣精美細膩。蜚聲中外的新疆地毯中的植物花卉紋樣很有代表性。
2.動物類。 主要以羊、龍、鳥、鳳、狼、鷹、孔雀、鹿、蝴蝶、牛、象、馬、駱駝、鴿子等動物為圖案題材。
羊紋樣是動物紋樣中最具代表性的紋樣。它是西域巖畫的主要形象之一,在維吾爾族的生活器物中很常見。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北朝紋錦就發現有對羊紋樣。黑艾德萊斯上有著公羊角紋,維吾爾族人日常佩帶的羊首柄小刀也常有羊紋,可見維吾爾族對羊的偏愛程度。動物紋樣一般是經過概括、提煉、變形等藝術化處理的抽象圖樣,如前述提到的黑艾德萊斯上的公羊角紋樣,如若不仔細辨認或經提示,一般很難正確解讀。
除羊紋樣外,其它動物紋樣如獅子紋樣、駱駝紋樣等也很常見。獅子紋樣是自佛教傳入西域之后開始興盛,常出現在織物上。在維吾爾族心目中,獅子是神圣和力量的象征。駱駝紋樣的使用源于維吾爾族游牧文化。牧民一年四季轉場、放牧需要依靠駱駝承擔沉重什物的運輸,駱駝圖案的產生和使用充分顯示出維吾爾族對駱駝的特殊情感。
動物紋樣的使用在伊斯蘭教傳入前是很盛行的,維吾爾族皈依伊斯蘭教以后,動物紋樣不再是主流紋樣。這是因為伊斯蘭教認為對任何有生命物種(動物)進行具象描繪,都是對真主無限超越神性的褻瀆,因此繪畫、雕塑人和動物的形象在伊斯蘭教中都是不被允許的。我們今天見到的維吾爾族手工藝品中雖然也有以動物紋樣做裝飾的,但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社會審美觀念的發展和特定的市場需求,并且這些動物紋樣一般都是高度抽象化的。抽象的動物紋樣,是一種情感表達的需要,往往有著更為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深厚的內涵。
3.幾何類。幾何紋樣一直是維吾爾族圖案主流紋飾,從早期維吾爾族先民以幾何紋樣作為裝飾伊始,沿襲至今。在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之后,各種植物紋樣和幾何紋樣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幾何紋樣主要包括三角紋、圓形紋、菱形紋、網紋、回形紋、鋸齒紋,以及維吾爾族自然天象紋、幾何多角紋等紋樣。我們熟知的維吾爾族木器、陶器,以及建筑內飾、藻井等處處都能看到幾何紋的身影。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幾何紋樣。
(1)圓形紋樣。圓形體現太陽崇拜的觀念,同時也代表著圓滿之意。使用圓形紋樣,一般同時在其閉合的空間里面填充植物紋樣做裝飾,如新疆奧依古麗地毯的月亮花紋樣,還有建筑藻井紋樣。圓形紋樣在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如圓形紋樣裝飾的花木箱,圓形紋樣的首飾,圓形紋樣裝飾的木門,甚至在維吾爾族常見的馕這種食品上,也會用馕針刺出若干個圓形紋樣做裝飾。圓形寓意圓滿,有著幸福吉祥的含義,是幾何紋中最常用的紋樣之一。
(2)自然天象紋樣。自然天象紋樣是以自然天象為母題的紋樣,包括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觀抽象成的紋樣,包括火紋樣、水波紋以及象征著維吾爾族人民頑強不屈斗爭精神的新月形和星形紋樣等。在陶器上體現的較為突出。
(3)幾何多角紋樣。常見的有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紋樣以及除其頂角而產生的六邊形和八邊形的幾何多角紋樣。使用時,一般在這些紋樣中再填充植物花卉、枝葉等裝飾,如窗格裝飾。
幾何紋的廣泛使用與維吾爾族的宗教信仰有關。伊斯蘭教認為幾何紋是一種能與神的感覺聯系的,表現精神境界形式的完美圖形。正如國內很多學者都認為陶器上的幾何圖案是一種宗教信仰的符號一樣,幾何紋自出現以來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4.文字類。文字紋樣是以維吾爾族文字做裝飾的紋樣,一般裝飾工藝品或者日用品。文字紋樣包含勸誡、警示或祝福等內容。一般勸誡、警示的文字多出現在一些宗教場合,在家庭中做禮拜用的氈毯等物上也有使用。祝福類的文字常見于工藝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店面門頭等處也較常見。
5.吉祥類。吉祥紋樣是以民間吉祥物為題材的紋樣,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龍紋樣及寶相花紋樣。
(1)龍紋樣。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龍形的起源時代是在距今8000年前的敖漢旗的興隆洼文化。距今7000年前的趙寶溝文化陶器上繪有鹿龍、鳥龍、豬龍,紅山文化發現了碧玉龍實物器形,可見龍紋圖案起源于蒙古草原”①。以“龍”做母體的圖案,在戰國時期常用于漢民族的刺繡紋飾,后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域,維吾爾族人將其不斷演變發展,產生了形式多樣的“龍”紋樣。
(2)寶相花。寶相花紋樣盛行于隋唐時期,是佛教文化廣泛使用的一種紋飾,自公元前一世紀伴隨佛教文化傳入西域而在新疆廣泛流行。寶相花是牡丹或蓮花紋樣經過變化后的一種裝飾紋樣。寶相花紋樣經過長期發展已具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具有特殊的美感,花瓣造型統一,花心是牡丹、蓮子、石榴的組合、變形。寶相花紋樣在首飾、織物、木雕、建筑上都有使用。
此外,吉祥紋樣中萬字紋、壽字紋和鳳鳥等主要出現在洞窟壁畫與染織物上。新疆博古式地毯圖案常以這些紋樣做裝飾母題。建筑上常使用的云頭如意紋、蓮花、忍冬等紋樣也屬于吉祥紋樣,這些紋樣很多都是佛教興盛時期特有的裝飾紋樣。可見,維吾爾族圖案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6.民俗風情類。民俗風情類紋樣是近幾年出現并開始流行的紋樣,用于表現維吾爾族民俗風情,節慶舞蹈等場景。民俗風情類紋樣既是記載維吾族民俗活動的一種方式,又是傳播維吾族民俗文化的一種手段,一般多出現在如手鼓、地毯、彩繪葫蘆等手工藝品上。
維吾爾族圖案除上述紋樣外,還有以人物形象為主題的裝飾紋樣,這些人物形象主要出自民間神話傳說。此外還有諸如借鑒佛教或基督教的神龕演變的龕形紋樣及將動物、植物、幾何紋結合使用的組合紋樣。
維吾爾族圖案紋樣不是簡單地模仿刻畫,而是通過抽象、合成、純化等藝術手法處理后形成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象征圖形,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及地域特點,充分展現了維吾爾民族智慧。圖案裝飾著生活環境和物品,同時也裝點了人們的生活。維吾爾族圖案通常有著特定的寓意,標示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如牡丹象征富貴;石榴寄望多子;鹿代表溫順;象與“祥”同音,有求吉祥之意;如意云紋代表吉祥如意,等等。
維吾爾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受特定自然條件、歷史環境與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形成了特定的色彩文化及審美情趣。其對顏色的運用更是獨具匠心,使得圖案光彩奪目。
維吾爾族圖案常用的主流色有綠色、紅色和白色三種。
1.綠色。在維吾爾族看來,綠色是幸福、和平的標志,也是希望、生命的象征,體現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思想意識的形成與他們世居的環境有關,也與其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塔里木盆地邊緣星羅棋布的綠洲上,四周高山環繞,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氣候炎熱干燥,降雨量少,農耕、游牧或生活用水多靠四周山上的冰雪融水。維吾爾族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形成了崇尚綠色的審美觀,綠色是希望的象征。維吾爾族幾乎家家戶戶種果樹,門窗多涂綠色油漆,清真寺、陵墓的穹隆上砌綠色琉璃瓦,建筑常用綠色廊柱,甚至連編唱歌謠都與春季和綠色有關,對綠色的崇尚已經滲透到維吾爾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2.紅色。維吾爾族在信仰伊斯蘭教之前曾有信仰薩滿教、祆教和摩尼教的歷史,這些宗教的共同特點就是對火的崇拜。火是紅色的,因而紅色被認為是生命與活力的象征。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后,對紅色的喜愛仍然傳承至今,體現在維吾爾族的日常生活中。維吾爾族常用紅色點綴生活,如紅色的蓋頭、紅色的花帽及紅色的地毯等。紅色的花在維吾爾族家庭中也很常見,并且倍受喜愛,火紅熱烈的顏色正如維吾爾族熱烈奔放的民族性格。同時,紅色在維吾爾族看來,也象征著青春和愛情,因而年輕人對紅色偏愛有加。
3.白色。維吾爾族文化中,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對應著白、綠、紅、黑四個顏色。維吾爾先民有早晨向著太陽的方向唱歌、跳舞,迎接太陽的升起的習俗。他們把太陽看成神圣的上帝予以崇拜。因為太陽光是白色的,所以神圣的白色在維吾爾族心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直到現在,清真寺的阿訇習慣穿著白袍做禮拜。
維吾爾族民間圖案色彩文化除顏色認知及取向外,其用色技法尤為嫻熟、獨到,擅長使用高純度的色彩對比,對于如何調和這種高純度色,有著一套成熟的經驗,圖案色彩裝飾得濃而不艷,艷而不俗,煥發出特有的風采。圖案中補色對比、冷暖對比等顏色技法的運用,賦予其獨特的視覺效果。這種用色習慣在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和國家都很少見,因為伊斯蘭教的裝飾風格是重紋飾而輕色彩的。
維吾爾族圖案有著豐富的組織構成形式,使得圖案風格生動活潑,給人華美的視覺享受。圖案中對稱、均衡等構圖技巧的熟練使用,達到了驚人的完美程度。
維吾爾族圖案構成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1.獨立式。圖案由一個單獨的紋樣構成。首飾、拜墊毯、彩繪葫蘆和手鼓的裝飾紋樣多屬于獨立式構成。
2.對稱式。圖案由左右兩邊相同的圖形對稱組成,沿中軸線折疊可使左右兩邊紋樣重合。對稱紋樣給人穩定感,是裝飾手法中很普遍的構成形式。維吾爾族花帽每一個面上的裝飾圖形一般多采用該種方法構成。
3.均衡式。圖案中的圖形雖不對稱,但是在圖形組合及力量分布上,給人以穩定、均衡的視覺感受。這類構成由于形式自由,一般在服飾、手工藝品上較為常見。
4.適合式。圖案一般以圓形、橢圓形、菱形、矩形為基本框架,在其中裝飾花卉、藤蔓、果實等植物紋樣,也有以“米”字格、“井”字格及角為框架的。圓形一般在建筑藻井紋樣中較常見,桌布等刺繡裝飾上也很普遍。
5.二方連續式。圖案一般重復排列成帶狀,主要出現在地毯、服飾等織物邊與器物頸部的裝飾上。地毯的裝飾邊一般都是二方連續式。在服裝的領口、袖口的裝飾也常見二方連續的構成形式。二方連續的主體紋樣一般多見花卉、植物的葉等紋樣構成。
6.四方連續式。四方連續式是二方連續紋樣向上、下、左或者右重復排列構成,在刺繡、地毯、織物以及建筑窗格中較為普遍。四方連續式圖案的主體紋樣與二方連續式一致。
維吾爾族圖案中框架組織合理,對比手法運用靈活。裝飾構成形式豐富,變化中有統一,給人以層次分明的觀感。在維吾爾族圖案中,連續式構成的使用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讓人目不暇接;各種植物造型的纏繞、回旋、交錯,走勢均清晰明確、渾然天成;均衡式圖案中,圖形有的在中間突出成主體,有的散落邊上,整體上錯落有致,極富韻律動感。維吾爾族圖案各種裝飾構成的手法在維吾爾族圖案裝飾藝術中也常結合使用。如箱子、地毯及桌布等,其手法是使用一層或多層連續紋樣構成裝飾邊,裝飾在物品的外圍,然后用植物藤蔓、枝葉、花卉裝飾四角形成角適合紋樣,最后在中間繪以主體圖案。
維吾爾族民間圖案,作為藝術的存在,是維吾爾族傳統工藝裝飾的美術基礎;作為文化的承載,是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吾爾族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異彩紛呈的維吾爾族民間圖案,裝點了維吾爾族民眾的生活,是維吾爾族民族生活中的“萬花筒”。
注釋:
①左彩香,王喜明,寧國強.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6,(2).
[1]萬新君.西域裝飾藝術.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