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蓉
(嵊州市黃澤鎮中心幼兒園,浙江 嵊州 312400)
語文課堂在告別了灌輸和填鴨的模式后,變得熱鬧、活潑和生動起來。雖然互動式教學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教師在自身地位和作用上的定位和觀念轉變,還需假以時日。毋庸置疑,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問題,是教學改革關注的焦點。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過去的“一言堂”成為“眾言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最終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有明確的定位。浙師大王尚文教授有較系統的論述,他認為,之所以不能構建“對話型”教學模式,是因為教師不能擺正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且他把師生之間的差異描述為:“師生的差異僅僅是不相等而已,絕不能成為不平等的理由。好比窮人與富豪在財產上的不相等并不妨礙他們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也就是說,教師的地位至少應該與學生的地位相等,應該和學生一起面對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其中當然包括成績的取得。教師只是教學行為中的一個因素,而不是全部的、主要的,但現實是,教師面對著社會、學校和自身的壓力,當素質偏低的教師和素質偏低的學生相遇時,教師與學生的平等性,無疑將會受到最大的挑戰。
互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相互評估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條捷徑,除了必要的知識技能儲備和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外,互動教學必須建立在師生之間的互相信任而形成的高度默契之上,而技能就顯得較為次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好的教育是觸及學生心靈的教育。”中國的傳統教育對于學生的感情投資,由來已久,而且成效顯著。《學記三則》中有記載:“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也認為,從師即交友。這些教學主張為現今的互動式教學提供了切實的理論依據。
互動式教學法在現今的語文界很流行,而流行的東西也往往是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對象。可以說它是一把雙刃劍,理解到位,把握得體,就能真正改變沉悶的語文課堂;否則就會流于形式,把語文課變成純粹的表演和作秀。所以當語文課變得熱鬧之后,我們并沒有太多的驚喜,反而會問:如此熱鬧的語文課堂到底有多少實效?
我們通常把互動式教學的流程分為“預設—互動—生成—評價—延伸—總結”等幾個步驟。我認為,互動式教學不能真正奏效的原因,在于教師未能把握好“預設”這一關。而要把握好這一關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關。互動最終是為了生成。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進行預設,對于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會用到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能夠不斷地汲取和更新知識,多讀書,多思考,高瞻遠矚,有宏觀而全面的知識結構體系,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2.情感關。費爾巴哈如是說,和諧的情感是溝通教師與學生的橋梁,更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豐富的愛心、激情和充分發揮語言的煽情功能都是比較好的方法。教師有沒有從一個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育人的專家學者,關鍵的一步就是對于其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感情的投入。
3.能力關。能力是一個人基于自己的知識、經驗、智慧等基礎之上的綜合實力。它需要我們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免弄巧成拙。當然,我們最終的要點要落在“生成”上。如果把互動比作是投入,那么生成就是產出;如果互動是手段,那么生成就是目的。
對于語文課,有教師認為教來輕松簡單,按生字注音,劃分段落,歸納中心便完事大吉。而學生則覺得這樣的語文課難熬,千篇一律,平鋪直敘,走的是老套路,沒有亮點,亦沒有迷人的風景。于是,語文課堂便陷入一種死氣沉沉的狀態。
根據現代教育心理學的測定,學生課堂思維有三個階段:思維逐步集中階段、思維亢奮階段、思維疲勞階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很好地利用學生思維的特點,在其思維逐步進入興奮注意力較穩定的階段,組織教學高潮,解決授課的重點難點,而在其思維疲勞階段,則注重設計一些小高潮,以延長其思維興奮期。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一波三折”,浪花不斷地活泛起來。
1.抓好朗讀的環節。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精妙的文章,朗朗上口的古典詩詞,妙筆生花的經典之作,韻味十足的文言文等,都值得反反復復地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好茶的醇香是要在反復的品賞中才能體會得出來的,讀書也是這樣,文章的精妙之處也是讀出來的。所以,一個“讀”字,在課堂設計中,大有文章可做。朗讀還可采用多種形式,比如,師生對讀,學生輪讀,小組分讀,個人朗讀,分角色演讀,全班齊讀等。另外,我發現根據各文章內容精心選一些音樂來配合朗讀,效果會更好。其實,無論采用怎樣的形式,目的都是要更好地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其在誦讀的過程中真正地體會到文章的精妙之處。
2.“問”是一個好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問”是牽引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工具。只要善問,便可以一“問”激起千層浪,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其積極的思考,加上個人思考后同學間的討論和爭辯,課堂的熱烈程度使學生將知識升華到一定的高度。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上應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溫馨的微笑灑向每位學生。有了良好的課堂情境創設,才可使整個課堂教學形成強大的互動親和力,有效縮短師生心距,使知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生成、積淀。
俗話說:“話有三說,巧者為妙。”教師的課堂語言就要以巧激趣,以巧誘情,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一段精辟的闡述,能使之頓然醒悟;學生思考卡殼時,教師三言兩語的點撥,能使之茅塞頓開;學生有所進步時,教師一句親切的鼓勵,能使之信心倍增;學生缺乏情趣時,教師幾句幽默詼諧的語言,能使之充滿激情……教師的態度要誠懇,以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以激勵、肯定為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的心理體驗。
其實,要使課堂高效并有生命力,生動活潑的互動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一些淺見。我始終認為,只要用“心”去耕耘,我們的課堂便會盛開朵朵讓人驚喜的花朵。
當今語文教學界,互動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模式開展得轟轟烈烈,且還在不斷向前推進,大有一浪高過一浪之勢,比之于以往的教學,多少有點矯枉過正的味道,當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正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大潮流。但在理論上來說,我們是極容易過“左”或者是過“右”的,所以我們在激活語文課堂生命力的同時,千萬不能忘了語文教學的歸旨,語文教學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落在“聽、說、讀、寫”上面。我認為,對于生成也是一樣的。
教學理論界普遍把生成分為一般的生成和特殊的生成。一般的生成即我們通過常規的教學所能達到的生成;而特殊的生成則必須借助于教師的機智和特定的情景。特殊的生成在常規的教學中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猶如曇花一現,而非如唐僧取經般,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來獲取的。關注一般的生成,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抵制各種形形色色的思潮的侵襲,夯實語文的基礎,堅守自己的陣地。理論的頭顱固然需要急馳,實踐的腳步還需不斷摸索。從大語文大教學的角度來說,堅持了這種觀點,就是堅持了終身教育的觀點,即是一種著眼于學生發展的教育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夠應付變化極快而又日趨復雜的社會生活,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終身教育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在教育期間應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識,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終身教育理論強調教育不再意味著某一特定年齡的人在一定時間內接受教育的活動,不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后環節。教師的職責,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進行瞬間的自我定位,而且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語文互動式教學法的實踐,不僅是語文探究式教學的一種有益嘗試,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探究精神,進而為學生的終身教育、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學生特殊的生成應該把它定位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而不是某一堂課,這樣才不失語文的本義。
[1]鄧真.優秀教育論文集.廣東旅游出版社,第22-25卷.
[2]張大鈞.教與學的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6日.
[3]王松泉,董百志.教學藝術論.海南出版社.
[4]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師范教育出版社.
[5]語文教學的研究.華中師大主辦,2006年2月.
[6]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