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科學而高效的大學生管理是高校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是高校學生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時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思想、文化的激烈變革,加之各高校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使得學生管理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固定模式,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結合從事學生工作的實踐經驗,對學生管理的方法進行了一些新的思考與探索。
班委作為學生中的優秀分子,不僅是輔導員、班主任開展工作的得力助手,還是班級各項工作順利展開與完成的重要執行者。目前,各高校的班級組織管理方法多是將班級工作按內容劃成“條”狀分給班委,相關班委負責全班某一“條”工作內容,實行班長、團支書協調下的各班委分工制。這種管理傳承了中學階段的班級組織管理方法,適應中學階段班級固定,信息傳達與交流主要通過教室進行的實際。但大學階段,多數高校學生在教學樓中沒有固定教室,實行“走課”制,教室使用“流動化”。宿舍是學生活動相對固定的地點,是學生性格磨合、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傳播的重要場所。由于多數宿舍之間相對封閉,班委對班級各種情況的了解不及時,弱化了傳統管理方法下班級的高效運轉。因此,班級組織管理方法在新情況下必須實現由以條形為主向條塊結合的轉變。
條塊結合的班級組織管理方法為:班級內部每個宿舍選出一名各方面素質較好的學生擔任宿舍長;班長和團支書從宿舍長中產生。班長可由男生擔任,團支書可由女生擔任,相當于男、女生的總負責人;各宿舍長統管本宿舍內成員的學習、生活、組織、宣傳、心理健康等各項工作。這種將班級事務“條”化、班級成員“塊”化,“條”與“塊”相結合的管理方法,與以往相比具有較大優勢。
一是班級的管理層級沒有發生變化,而管理幅度相對縮小,有利于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二是宿舍長熟悉本宿舍成員情況,對宿舍成員的優點、特長、學習狀態、心理問題等都了如指掌,能及時傳達、反饋信息。
三是“塊”狀的宿舍成員人數少,聯系密切、凝聚力強,以小宿舍為單位組織班級活動更加方便與快捷。
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過程中,生源質量差異日益增大,學生個體差距較為明顯,一些學生自律能力明顯欠缺。部分學生即使明白應該做什么,怎樣去做,但因缺乏自我約束、自我監管而不去做,這導致職業規劃教育不能發揮其應有的良好效果,形同虛設。因此,傳統那種幫助學生確立就業目標與就業規劃后,依靠學生自身主動性去發展的粗放型管理方法不再有效,精確化目標管理變得十分必要。
精確化目標管理是根據社會對人才能力的需求與學校對學生培養的要求,將學校為學生設計的具體管理目標與學生根據自身個性特點、發展要求所形成的自我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成才目標。在這種成才目標的指引下,將學生重新分類組合,把類別相同、相近的學生組織在一起。根據不同類別學生的發展特點,把適合該類學生的長期目標分割成不同階段的短期任務,通過外力強制監督與調動學生自身積極性來督促學生高質、高效地完成每階段任務。這種精確化目標管理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忙”起來。如把準備考研的學生、準備就業的學生與準備創業的學生分類組成不同的課外團體。對考研的學生規劃每階段、每學期的學習任務,定期檢查、監督目標完成情況;對就業的學生組織其參加各種資格認證考試與就業實習,要求每階段必須掌握特定的就業資格與能力;對創業的學生引導其準備創業計劃,認真做好每階段的市場調研,鼓勵部分走在前面的學生率先開辦創業試點。
對學生進行精確化目標管理,一方面有益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強。每階段的目標分派給學生后,該階段內的任務主要還是靠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我約束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能較好保證學生的規劃任務與目標按期保質完成。由于學生總有存在惰性,單純依靠其自身約束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學生自我管理的同時,通過教師定期督促、監管,能確保規劃目標按期保質完成。
當前,高校新入校學生大都是“90后”大學生,獨生子女,中學階段一切活動都是繞著高考指揮棒轉,遠離了社會與生活,缺失了很多本該了解與掌握的生活常識與技能。學生缺乏生活技能與常識的后果是嚴重的,小的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大的則可能釀成諸如2008年11月上海商學院宿舍樓失火,4名女生缺乏火災自救常識而跳樓身亡等悲劇。
對大學生而言,生活技能既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自立、安全上的自我救助,又包括社交過程中接人待物的禮儀等諸多方面。以往高校傾向于學生文化知識教育與就業能力培養,對學生生活技能不怎么重視,缺乏普及性與系統性教育。學生處在由生活技能缺失所造成的困境中時,學校一般也只是就人對人、就事論事地采取應急性臨機處置的臨時性管理方法。但這種方法只能解決小范圍內當事學生的問題,卻不能提高大多數學生整體生活技能素質。因此,在大學生生活技能普遍缺失的情況下,高校必須扭轉在學生生活問題上臨機處置的臨時性管理方法,向有章可循的規范化方向轉變。
一方面,學校應將學生該掌握的生活技能進行劃分,通過開設必修課、選修課、講座或模擬演練等形式向學生普及。如《高等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明確要求:從2010年開始,消防安全教育將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消防安全知識將納入教學和培訓內容;每屆大學新生都必須進行不低于4學時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1]這種將安全常識課程化、規范化的做法將大大提高學生對生活常識的重視與掌握。另一方面,輔導員與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以往從事學生工作的經驗,把學生經常遇到的生活方面的問題加以歸納總結,通過班會形式定期向學生強調;此外,學校還應整合以往這方面的學生案例,將其制作成小冊子分發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通過借鑒案例來提高自我處理、自我防范與自我保護能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學生管理工作在不斷發展,也需要理論的不斷創新。學生管理新方法的提出,不是對傳統管理方法的否定,而是對傳統管理方法的揚棄,是科學繼承與合理發展。我們必須看到,學生管理方法的轉變是一個漸進過程,只有在管理工作中勇于探索,善于創新,不斷總結,反復檢驗,才能形成既符合時代要求又符合高校實際,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使學生受益的管理工作新方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高等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Z].2009,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