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華
(湖南科技學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這/那”同指,是指在同一個篇章中,“這/那”所涉及的人或物是相同的。這種同指現象或許令人感到奇怪,一般語法著作或者教材上都這樣說,“這”是近稱(指),“那”是遠稱或者遠指,是不是這里的“這”不是近稱,“那”也不是遠稱了呢?換句話說,遠近原則在這里是不是不起作用了呢?我們注意到這種語言事實出現的體裁在浪漫主義作品中并不多見,而大部分則出現在現實主義敘事性作品中,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一般的現實主義敘事性作品中,“三體”是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創作者(或者故事的敘述者)、讀者。敘事者相當重要,在作品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羅伯特·施格爾斯和羅伯特·凱洛格在《敘事的本質》一書中將“敘事者”作為區分西方三大類的重要工具之一。
例1.在通往長沙鎮的道路上有不少行人。
不管說的是什么,一定是某人說的,寫景句也不例外,類似這樣的句子,一般是用在文章的開頭或者段落的開頭部分,它是故事敘述者的一種陳述,是一種沒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客觀敘述,這時客觀敘述者其實已在句子中出現,如“在通往長沙鎮的道路上有不少行人”這一句話中,敘事者必定是參與其中的,要不這樣,他怎么能知道或者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來呢?敘事者可能正經過這條路,也有可能正處于通往長沙鎮的路旁看到這樣的情景才說出來的。讀者也有可能參與其中,但主要依靠聯想,有的讀者進入角色較快,有的讀者進入角色較慢,這樣就形成了一千個讀者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
例2.魯迅先生團起浸濕的紙,揉爛了,把它放進爐子里。他擦干兩手,將另外三張空白毛邊紙收起,小心地翻閱著墨筆寫成的文稿:一篇《清貧》,一篇《可愛的中國》。(唐弢,《同志的信任》)
例3.方志敏同志在獄中受著折磨,又患了重病,卻一點也沒忘記黨和人民的事業。他利用敵人要他寫“自白書”的筆墨,撰寫了充滿著愛國主義熱情的文章,又秘密地用米湯給黨中央寫信,總結這次先遣隊勝利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對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議。(唐弢,《同志的信任》)
例2中的作品中的人物是魯迅先生,這句話是記敘魯迅先生翻閱文稿時之前的一些動作,在這里我們似乎看不到敘事者。其實在這里敘事者與讀者就好像站在魯迅先生的旁邊,看著魯迅先生團起紙,揉爛,擦干兩手,翻閱文稿。例3中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是方志敏先生,作品記敘了他在獄中受苦受難仍然奮斗不息。這里敘事者與讀者好像無所不知,緊跟著方志敏先生,看到他在獄中受苦難,也看到了他奮斗不止。
在沒有作品中人物出現的句子中,當然就不存在作品中的人物來充當施事主語了。這里,常由敘事者來充當施動者或以觀察者的身份出現。儲澤祥曾提出三體交融的局面是指在敘事者施事主語省略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三種填補的可能:敘事者填補,人物填補,讀者填補。并指出三種交融的兩種方式:一是定點的三體交融,二是流動的三體交融。儲先生的觀點給人以啟發,我們以為,在敘事體中,以“我”為施事主語,也容易造成三體交融。
例4.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間霧蒙蒙的一片。我順著鐵路走了四十多公里,只聽見各種機器的吼聲,可是看不見人影,也看不見工地。(杜鵬程,《夜走靈官峽》)
這段話是《夜走靈官峽》的開頭,“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間霧蒙蒙的一片”這兩句話中并沒有作品中的人物出現,這時,敘事者肯定是看見雪在下,雪的厚度竟達半尺多,天也是霧蒙蒙的,敘事者是以觀察者的身份隱藏于句子中間的。讀者也可能參與進去,讀者參與進去的途徑主要是依靠想像,如果一個人沒有看見過下大雪,他是不可能發生如此聯想,當然更遑論參與到句子中間去了。
例5.少尉坐在11號車廂里,對面是兩位文質彬彬的模樣可人的某外語學院學生,少尉旁邊是她們的教授。正像兩位女大學生所發覺的,這個少尉長得實在太出眾了,用一個流行的詞該叫瀟灑吧。
……旁邊教授可氣壞了,正要對他的兩位女弟子進行教訓,乘務員倒水來了。一不小心,把一杯水潑在少尉皮鞋上,那少尉笑了笑,反而感激地說:“是我自己打翻的,謝謝你給我倒水。”(《故事會》2000年合訂本,第470頁)
例6.就在這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從藥店門外來了位富貴的中年婦女。這女人往柜臺前一站說:“有好鹿茸嗎?拿兩只來看一下?!庇诘玫谜劬珪裨诳葱⊥等绾蜗率滞灯ご笠?,沒工夫去拿,使兒子于小飛來應付。兒子這里也有點心不在焉,順手拿了兩只精裝鹿茸,往那婦女面前一放,注意力又轉到皮衣店去了。這中年婦女取出鹿茸,反復看了好一陣,然后裝回盒子說:“這種鹿茸等級不高,質地不太純正,我到別處去看看。”(《故事會》2000年合訂本,第517頁)
例7.正說著,王紅、無意間發現后面有人在暗中跟蹤,她心里一陣緊張,悄悄告訴了李翠,又低聲埋怨道……
這時,李翠交代王紅:“加快速度,他就不追了?!睕]想到今天這位“跟蹤者”緊迫不放,她們跑得快,他也追得快。就這樣,王紅張李翠把車子騎得飛快,只聽到耳邊的風聲“呼呼”作響。李翠偷偷回頭一瞧,那人還在追,看不清模樣,但絕對是陌生人,不是以前“追”過她的任何一個。(《故事會》2000年合訂本,第235頁)
例5中的“這個少尉”,表明敘述者是與兩個模樣可人的女大學生一起觀察這個少尉的,“下邊發生的事情,服務員不小心把水潑少尉皮鞋上”,說明敘事者是在車廂內的某處靜觀事態的發展,因此用“那”,雖然是同一個少尉,用“這”還是用“那”還是有所講究的,意義基本不變,但觀察者的視角有別。例6中的“這女人”,是通過敘事者的角度來觀察的,敘事者好像就在“老板”和“女人”的中間,看到“這個中年婦女”走進來,也看到了“老板”在觀察別人店里正在發生的事情,老板的兒子無暇顧及賣鹿茸的事情,拿出鹿茸往那兒一放,說明敘事者在店中的某處觀察著正在發生的事情,離婦女的位置稍遠。這里的“這女人”的前面用了“就在這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來表達時間,使這種場景更加逼真??梢钥闯?,用“這、那”也是場景發生轉變的需要。例7中的“這位跟蹤者”顯然不是從李翠的角度出發的,因為李翠騎車在前,要加快速度擺脫追蹤者,而是站在敘事者的角度來觀察的,敘事者可能站在李翠的前面,靜觀追蹤者追李翠等兩人的一幕?!澳侨恕边€在追,觀察者同李翠合為一體,這個時候,他是站在李翠的角度來說的,“追蹤者”比較遠,遠得看不清模樣,因此用“那”。
例8.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三五株,一二株,傲然的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白楊禮贊》)
例9.忽然,老張問:“我們單位前兩天剛發的那個紅樓夢掛歷,你放哪兒了?”惠芬說:“我放哪兒了?不是你放在書架邊上了?”老張說:“那掛歷挺漂亮喜興的,先寄給鐵蛋子吧!”
惠芬同意了,她也挺喜歡這個掛歷的,上面有十二金釵的大美人,農村人喜歡這個。(《故事會》2000年合訂本》,第404頁)
例10.“你拿的是什么破玩意兒?”老太太說時,我已經看見他拿的是一個加熱器,可以插在暖瓶里。“什么叫破玩意,你懂什么?這東西放暖瓶里,四分鐘就燒一壺開水,多省煤氣!”“你把那東西送回去,省什么煤氣,拿回家用兩次就壞了,就是浪費錢?!崩咸f。(皮皮,《老頭老太太之歌》,《小說月報》2001年第12期,第102頁)
例8中,“白楊樹”第一次出現用“那”,是因為空間距離的原因,前文出現了“前面遠遠地一排……傲然的聳立”;后來就近了,近到看到樹,樹的干,樹的丫枝,葉子的形狀等,這些既是近觀的結果,又是近看認識了白楊樹形象特征的結果,充滿了自豪、贊美之情。例9中的“那個紅樓夢掛歷”中用“那”,是受前面時間因素的影響,“前兩天”是過去時間,敘事者同老張合一,“這個掛歷”是對于惠芬而言的,她發揮想象,壓縮了時空的距離,這時敘事者又是同惠芬是站在一起的。例10中的“這東西”是老頭說的,因為東西(熱水器)正在他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說,東西與老頭的手是相接觸的,根據“這”用于近指的原則,老頭用了“這東西”;老太太用“那東西”,是因為老太太根本就不喜歡那個東西,它用兩次就壞了,浪費錢,因此用“那東西”。
[1]蔣華.指示代詞“這/那”的立體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
[2]儲澤祥.漢語聯合短語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