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純麗
(浙江電大 淳安學院 淳安教師進修學院,浙江 淳安 311700)
歌唱藝術是最情緒化、最能觸動心靈的藝術。歌唱的“情感”把握是否正確,對聲樂的學習和演出的效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情”是一切藝術之所以感人的根莖,“情感”是歌唱藝術的靈魂。只有做到了聲情并茂,歌唱者才能發揮出作品的全部藝術感染力。
積極而良好的情感能激發歌唱者感知的積極性,增強想象和思維的能動性。歌唱藝術是最富心靈性、表現性的藝術,情感則是它的內容和本質。情感這種心理現象在歌唱和技巧訓練中往往起著非比尋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緒低落,狀態就差;歌唱無激情,聲音無活力,高音就困難,等等。情感與聲樂技巧訓練及聲樂藝術表現密切相關,因為一切歌唱活動都是依靠人的大腦和各發聲器官協同配合來進行的藝術創造。教學中影響學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應該將積極的情感作為動力,教師能否調控好學生積極的情感狀態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音樂是“美化了的語言”。特別是歌唱,說到底,就是用最美的語言,表達一種情感,用帶有豐富情感的、美妙的旋律語言去表現一種情緒,即情感??梢?,情感的融入,在歌唱中是極其重要的。情感,是歌唱藝術的靈魂。
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為什么我的音質很好,也不跑調,高音高吭宏亮,低音渾厚,但就是唱得不好聽?其實,問題往往就出在感情處理上。很多人在唱歌時,往往就忽略了這一點,認為我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來,音質不錯,富有“磁性”,就能唱好一首歌。殊不知,最終的演唱結果呆板,沒有感染力,沒有藝術效果,這就是沒有很好地進行情感處理造成的結果。和專業歌手相比較,往往通俗地稱之為“唱得不像”。
我們在唱一首歌曲時,嚴格地說,應該稱之為“演繹歌曲”。這正如念一首詩和朗誦一首詩,其效果是不同的。
作為靈魂的情感,我們在唱歌時,應該怎么把情感融入到歌曲中去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三點。
歌詞作者和詩人一樣,在創作時,總是用自己的感悟和激情,把心中的情感,用詩一樣的語言創作成歌詞,再由作曲家譜曲。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首先我們在沒演唱之前,就要好好地先理解歌詞,歌詞要表達什么內容?表達什么思想感情?表達什么情緒?訴說一件什么事情?當理解歌詞總體內容后,也就大體知道該用什么情感表達了。比如說《父親》這首歌自從青歌賽上歌手劉和剛演繹了之后,在民間廣為傳唱,因為這歌歌曲的歌詞通俗,感情真摯,很容易理解,所以大眾歌手在唱的時候相對于其他歌曲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情感,有了情感,即使聲音不是那么到位,也能抓住聽眾的耳朵。
曲作者往往是在理解詞的基礎上,根據詞的內容進行創作。我們在看曲譜時,往往在左上角標明“抒情地”、“悲傷地”、“喜悅地”、“進行曲”、“奔放地”,等等,我們在演唱時,應該緊緊抓住這一重點去演唱,使詞、曲、演三者協調統一、和諧進行。
很多人在演唱時,不夠投入,皮笑肉不笑,沒有走進歌曲的情緒之中,人在曲外,毫無感情可言,顯得很蒼白,像和尚念經一樣,平路死水。為什么一些優秀的演唱者,能夠打動眾多的聽眾呢?道理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在對整曲理解的基礎上,演唱時能夠注入情感,做到“以聲悅人、以情動人”。很多民族歌手出場給人的感覺總是笑盈盈的,其實這不僅僅是為了表情好看,很重要的一點是笑了心情也好了,笑肌也自然抬起來了,有利于聲音的甜美圓潤。
在聲樂教學中,情感的調控對解決聲樂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歌唱者對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見又摸不著,只能憑聽覺、視覺、感覺對教師的示范、講解進行感受、比較,教師若能準確地把握住學生發聲的各種細微變化,并能通過有效的方法加以解決,注重自己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就能調動起學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核心因素,教師應該用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來實現課堂的生動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聲樂教學中積極的情感狀態是獲得良好歌唱狀態的基礎,比如聲樂教學中常出現有的學生為追求某種聲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脫離自然狀態,發聲音位不高、咬字無力、課堂不夠積極等狀況。我也常用富有情感和語氣的朗誦來啟發、引導學生,收到了較好效果。在藝術歌曲中,高潮處往往出現“啊”“哎”等感嘆詞,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難點,又是學生最畏懼的,若要求學生用嘆氣的狀態,帶上語氣,深情地朗誦歌詞的狀態去找高音感覺,充分地打開喉嚨,既能使學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聲音狀態,又能減少學生對高音的畏懼感,克服發聲障礙。
一首好的作品要靠歌唱者的二度創作,才能將它演唱活,如藝術歌曲《黃河怨》,歌唱者要勾畫出一個失去丈夫、兒子,備受日本鬼子蹂躪的婦女驚痛凄斷的悲緒,欲哭無淚的呻吟,以體現女主人公悲痛無望的內心。特別到最后高潮時,聲音要高亢有力,將悲憤激昂,血債血償,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悲恨情緒充分地宣泄出來,從而產生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再如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趙元任曲)時,歌唱者要從“飄著微云”“吹著的微風”“水面的落花”“水中的魚兒”“西邊的殘霞”和委婉抒情的旋律中,體驗出作者思念遠方人兒的“拳拳情”“切切意”。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演唱歌曲時,歌唱者要探討作品的意境,以及詞曲中提供的富有個性特征的曲調和詞句,揣摩詞曲作者隱藏在歌曲中跳動的脈搏及作品的動機、主題、背景、段落、句讀,使歌唱者一接觸到作品,就能打開自己的心扉,用自己的全身心,把自己的靈魂投入到歌唱中去。這樣歌聲才能打動聽眾的心。
歌唱是一門技巧性極強的學科,但具有藝術性的教學最能激發學生的歌唱激情。通常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狀況選擇各種練聲曲,若出于對技術的考慮,往往比較枯燥而單調。例如,音階上下轉換和跑動要富有流動感,把枯燥的母音練習變成一個句子,如“花朵真美麗”,又如“我要生氣了”這樣的有感情、有語氣的句子,把學生從枯燥、單調的技術訓練中解脫出來。教師要特別注意課堂練習的狀態,要求學生感覺每個樂句、每個母音的流動都有潛臺詞,將連貫性樂句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躍性樂句唱得華麗而富有活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增強教學藝術性。不斷的藝術實踐是完善情感表現能力的基礎。聲樂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識經驗為基礎的,通過無數實踐鍛煉得以鞏固。教師在注重課堂訓練的同時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藝術實踐機會,聲樂教學實踐活動包括上觀摩課、聽音樂會、參加演出等藝術活動。在聲樂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情感素養,始終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還應加強自我修養,給學生以良好的榜樣。
實踐證明,教師注重學生歌唱中的情感培養,學生就能對歌唱作品進行獨特處理和細膩表現,并予以充分的激情表達,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樂生活中去,創作好作品的藝術形象,完成好每一首藝術作品。